APP下载

不妨让“余数”灵动起来

2019-01-10张友勋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计算结果

◇张友勋

学生在计算“612÷2÷4=?”时出现了如下几种结果:612÷2÷4=306÷4=76……2;612÷2÷4=153÷2=76……1;612÷2÷4=612÷8=76……4。对此,老师们普遍认为第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原因是该作法遵循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此题出得有问题,结果不应该有余数。

我认为上面三种计算方法, 从计算顺序上或者说意义上都是有道理的,从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规则和商不变性质上来看,三个结果虽然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 其结果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是一样的。这三种算法,第二步的被除数分别是306、153 和612,除数分别是4、2 和8,不完全商都是76,而余数分别是2、1 和4,但都符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要求,也符合商不变的性质。如“153÷2=76……1”“306÷4=76……2”“612÷8=76……4”。被除数和除数依次扩大2 倍,商不变,而余数跟着扩大2 倍。

笔者认为,上面三种算法的商76 都不能表示此题的精确结果,如“把306 本书平均分给4 个同学”,如果说“每个同学分得了76 本”,肯定是不准确的,因此要把余数带上,应该说“每人分得76 本,还余下2 本没分”。 我们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只看三个余数的大小不一样,就认为三个算式的商也不一样,而要用变化的、联系的眼光来审视每个余数的实际意义,把它放在与此相关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家族”中来解释,从而揭示“余数”的“真实面孔”。如对于“153÷2=76……1”,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把153 本书平均分给2 个同学,每人分得76 本,还剩下 1 本,这 1 本若再分下去,这 2 个同学,每人还能继续分本(0.5 本);同样,把 306 本书平均分给4 个同学, 每人分得76 本, 还剩下2本,这2 本再分下去,这4 个同学,每人还能分本(0.5 本),也就是说把 153 本书平均分给 2 个同学与把306 本书平均分给4 个同学, 每人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76.5 本,因而,我们便可以得出“上述三种算法的三个结果是一样的”结论。

反思: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们可以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拓展学生对商和余数的认知。如,教学时可以加入这样的练习环节:9 个桃子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几个?13 个桃子平均分给3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1)对于第一个问题,余下的1 个桃子如果继续平均分下去,每人分得的桃子应该是4 个多一点,这“4个多一点”,以后我们会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上面的分桃活动,由于桃子还没有完全分完,因此这个“4”我们叫作 9 除以 2 的“不完全商”,9 除2 的计算结果我们不能单说是4, 而应说成是4余1。(2)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 4 余1,如果把两次剩下的1 个桃子再继续分下去, 猜一猜,这样的两次分桃,每人分得的桃还是一样多吗?为什么?(3)结合分桃子经验说说:9÷2 和18÷4 两题计算结果是相等的吗?为什么?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计算结果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求被除数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被除数可能是几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趣味选路
扇面等式
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几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