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

2019-01-09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故宫博物院院长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弘扬中华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故宫博物院院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场合屡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文化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文化事业也需要从多起来、大起来提升至强起来,全面提高社会文明水平。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一、坚定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时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他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如何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正是中国当下的时代课题。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由此可知,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三者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和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在历史长河中,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积淀起如此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并以超前的文明成果在世界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泽被中外的四大发明等,中华传统文化在开放的环境中因频繁的交融而越加活跃,文化之帆也愈加远扬。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质是文化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可见,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实力却未与之相匹配,以至于精神层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举,也是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

二、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开拓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历史文化十分关心,多次谈到历史文化的作用。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发展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他还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公布,该《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加强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文化单位与相关机构依照总书记对于文化发展的指示精神,开展了大量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中国文博界为例,广大文物博物馆工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资源丰富的博物馆更多地深入社区,融入百姓生活,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发展“润物细无声”。例如,2018年我国博物馆界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就成功地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节目连接了电视综艺、博物馆和公众,为博物馆开创了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吸引了新观众,更增强了博物馆之间的联系,给予博物馆文化一种全新的启示。节目播出后,官方网站点击率18个亿,全国博物馆观众增加了30%~50%,节目中的投票环节2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50%。节目的播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近年新筹建的博物馆更好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上,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服务观众的能力。再如,作为文化资源丰厚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在展览、教育项目、文创产品等方面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为大众提供更为多元、高品质的精神食粮,近期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这样一道文化盛宴。《上新了·故宫》以年轻视角和文创载体,融合充满创意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征集各类设计理念,由网友参与,挖掘每个人心目中的“故宫”,展现出故宫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节目不断创意创新,把故宫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深厚底蕴转化为观众持久的精神愉悦、文化自信,这些浸润着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新鲜感的节目,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给予当下人以文化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和当代相遇。

三、推动开放交流,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与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谈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走出去密切关联。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然而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还不够立体和全面,甚至有的国家可能存有偏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加强,“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项目数量众多,效果也不同凡响。以文博界为例,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引进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卢浮宫的创想”展、“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上海博物馆引进的“醍醐寺艺术珍宝展”等都掀起中国民众的参观热潮,故宫博物院赴外展览受到所到国政府及民众的欢迎和好评,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文化走出去还离不开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近年来,中国文化领域积极行动“让文化走出去”,特别注重强强联合,寻求多元合作伙伴,坚持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国外知名博物馆、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涉及文物陈列展览、藏品科技保护、文化产品研发、文博人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数字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通过持续运营国际博协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和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举办紫禁城论坛、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等,强化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中外文化交流,期待以此让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同,促进交流合作,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我们需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要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开拓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走出去”,使全世界看到文明古国的文化魅力,感受到文明古国的文化震撼,创造一个共享文明福祉的新世界。而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将在这个新世界中不断得以强化和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将在这个新世界中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弘扬中华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