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雀巢微语八则

2019-01-09唐吟方

中国书画 2019年3期
关键词:叶先生二胡美食

◇ 唐吟方

岁末宜读美食书。闲暇下厨弄一二样小菜,体味前人调鼎心情,兼慰一年辛苦,美食有时候能缓解疲乏的身体。

食材能精则精,不能精亦无妨,要在手眼心口俱能参与美食形成过程,是审美亦是体验,用心乃得味外趣旨。昔王世襄先生以虾皮大葱成“闷葱”一味,后来者不问其故,叹为“绝唱”,实不知此为老辈文化人苦中作乐事,荒唐岁月不妨庄敬对之,此皆老辈以无形赋有形,故无意思亦为有意思。

不与营养师谈美食。彼眼中只有碳水化合物、脂肪、淀粉云云。岂知四时潜行而生万物,上天厚德,不知赏爱,高谈营养,无疑于鸡同鸭讲。

不与喜吃外买者讲滋味。美食不论大小,最重心境,抱着以填饱肚子了事的心态,岂能解得其中滋味?曾见二三北人于太湖畔吃螃蟹,持螯大嚼,南人谓之牛吃蟹。这一点还真要向孔乙己看齐,一颗茴香豆,再三咀嚼,反复玩味,人虽落魄亦不减美食品味,徐步缓行,此真知味者。

吾家猫奴黏人,主人每次出门,总咪呜不停,示意携其外出。如不允,则以身杜门不让出,且示各种憨态……令人忍俊不禁。

兹以小猫口吻记之:孤山梅早发,主人不是风雅客,哪知奴亦爱花人!

春山纤纤,秋月浩浩;笔歌墨舞,只诉自家心曲。

好句子必得庸手来写,方知完美,其中滋味我最知之。以无聊之笔墨,记有声之光阴,虚抛亦是实得。

老读书人汪世清先生每日至图书馆抄读,为方便起见,在外先用硬笔录入,晚归再用毛笔誊录,积稿累累,多达数十本。汪先生去世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曾借以复印,存作美术史资料。我曾过目,蝇头恭楷,一笔不懈,有民清人之风。友人以“岭上白云,怡然自得”形容汪先生抄书墨迹。

这些年好玩的人和事越来越少。我一听人一本正经谈这谈那,就头晕脑胀。章祖安先生深知我的好恶,求他赐墨宝,大书“鞭力雄健”四字掷我。其跋文云:“唐君吟方曾有大文,调侃鄙人展品条幅‘英雄已过美人关’,可发一笑。余擅九节钢鞭,顾唐(君)方盛年,索书于余,遂取此为赠,哂正。祖安。”快递几经周折,近半月始到,符好事多磨之意。启视,大喜,料足而且好玩,把正愁等米下锅的我逗得前仰后合。章先生字中的“鞭”并非另指,是家中有货真价实的钢鞭,有执鞭练功时的影像为证,由章先生来说“鞭力雄健”是可信的。至于题跋提到“唐(君)方盛年”之说,因为涉及在下,可以稍微多说几句。“盛年”相对于章先生这个年龄,勉强符合。章先生有所不知,在下京华漂泊三十年,身体早就透支过度,可怜眼下的“我”实在可用“衰飒”两字来形容,“雄健”只可作观赏章先生影像时由衷的赞叹。当然,身为男士,也感谢章先生未点明的祝愿。我亦欣赏章先生的话题意识与对话头的把握:“坦荡我所赏,假道学我所厌也。”不容我回避,原因是我曾在微信贴过电影《邪不压正》中许氏的翘臀照。

从前,经常听王冬龄先生提起沙孟海先生晚年常说的一句话,叫“及时行乐”!这其实带有深深的珍惜之意,人生易老,珍重年华。

本来也想去终南山修行来着,看到“那个辞职隐居终南山的姑娘,付不起房租又回来了”这个帖子,才明白哪有什么“尘外”。如今终南山隐士蚁聚,生活成本增加,不少隐士纷纷逃回城市……

读《抱华精舍来鸿录》。

谭建丞先生比钱君匋先生年龄大,但称呼上用了“吾师”。有人说谭老世故,你我都能发现的问题,他心里没数?

潘韵先生的围棋下得极好!当初潘天寿先生留他做助教,据说就看中潘韵先生的棋艺,艺术家总不能一天到晚都在画画。我曾听一位接触过潘韵先生的老画家讲过一件事。“文革”后浙江美术界在莫干山有一次笔会,与会者很多比潘韵年长资历老,但他在浙美任教,又是长兴人,请他先开笔。他上来就在中央画一棵大松树,让别的画家无法下手。

潘韵先生在写给钱君匋先生的信里,提出一个问题:他不要“潘均”要“潘韵”。《说文》无“韵”,以“均”代,这是篆刻家惯例,否则行内人会说你不懂说文。当《说文》与当代人的文字识别系统产生冲突时,是守许慎之学还是顺应时代?

类似的问题,我们的前人早就遭遇过,丁敬说:《说文》篆刻自分驰!在民国时期,有人还为用字发生过激烈冲突。唐驼奉礼金请萧退庵刻姓名章,萧以“佗”代“驼”,结果遭唐驼退货,萧以唐某人“不喜做人宁肯做畜牲”回敬。萧退庵的坚守由文化理念决定;唐驼作为民国人,他更在意文字的当下意义和契约精神。

叶瑜荪先生是浙北的竹刻名家,今浙北从事竹刻的年轻人,多半出自叶先生的门下。叶先生回忆与陈从周先生的交谊,其中一通是陈先生请叶先生为贝聿铭刻竹,我2007年编的《近现代名人尺牍》一书曾收录。而我识叶先生,由乡丈朱明尧先生转介。

叶先生亦长于乡邦人物研究。我执编某刊时,曾发过他考徐安的文章。世人都知道吾乡王观堂所撰《桐乡徐氏印谱序》,也熟悉吴昌硕画给“晓霞”那幅大寿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吴昌硕画辑》的封面画),殊不知“徐氏”与“晓霞”为同一人,是桐乡风雅的富商。

叶先生是知青出身,因为丰子恺和竹刻,和当代不少名人通信,问学与自学,使他成为浙北有名的地方史学者。有关他的那些事,日后我大约可以写写。

友人跟女儿说唐伯伯既能拉二胡又能写字。其女回说:街上乞讨者都是拉着二胡,前面还放着个碗。后来友人女儿选择近些年来风行一时的古琴,完全是那把在具体情境中的二胡引起的。二胡无罪,罪在与二胡关联的情景。按民国时代的文艺家以会拉二胡为时髦,萧军晚年在他的琴式书桌边挂着一把二胡,以示偏好,李可染对二胡更是情有独情。曾几何时,世事翻转,二胡沦为乞食者相关的一个符号。■

猜你喜欢

叶先生二胡美食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一把二胡
美食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