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叙事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与传承
——以三部以面具为主题的中国当代电影作品为例

2019-01-09

齐鲁艺苑 2019年2期
关键词:兰陵王狗娃兰陵

任 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 200235)

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电影涌现了三部以“面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并且都在海内外赢得了重要电影奖项①《人·鬼·情》赢得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奖;1988年第五届巴西利亚国际影视录像节最佳影片金鸟奖;1989年法国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公众大奖。《兰陵王》获1995年美国洛杉矶桑塔克瑞塔最佳外语片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柯达摄影奖。《变脸》获1996年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合拍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优秀儿童表演奖;19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合拍故事片奖;1996年第二届珠海电影节“飞天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1996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导演奖;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影片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一部是当代题材并且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被称作是“中国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黄蜀芹,《人·鬼·情》,1987);一部在虚构与远古的世界中对面具进行了“符号化”的描写,探讨了如何面对“自我”与“本性”这一永恒主题(胡雪桦,《兰陵王》,1995);一部以“时代剧”的形式,表现了民间艺人的底层生活与文化传承,歌颂了人间真情(吴天明,《变脸》,1994)。“面具”在这三部电影中,既是故事的重要讲述对象——戏曲脸谱、邪恶面具、变脸脸谱,分别是三部电影中描述主人翁性格与命运的重要线索与推动力量,在全片贯穿始终——在这三部电影中也分别具有自身的符号性象征意义。将这三部电影放在一起进行考察,令人惊叹于“面具”在人类社会中文化表现形式之丰富,以及对人类潜意识影响之深远。

从面具诞生的第一天起,佩戴“面具”就隐含着区别、隔离、逃避、变换、沟通、认同等人类深藏于潜意识之中的诉求,无论这种诉求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发生在人与其所不能完全了解与掌握的“世界”之间。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面具”成为表达人类彼此及“人与世界”间关系的重要载体,大量运用在庆典、节日、祭拜等各种仪式之中,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发展出各种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活动与艺术形式。本文以上述三部中国电影为例,分析创作者在各自作品中将面具作为重要文化符号所进行的表现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对保存及展示这些文化内涵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这三部电影所讲述的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正好可以代表“面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三个重要阶段:远古、近代、现代。本文将以此为时间顺序,对这三部电影进行分析。

一、远古的图腾——《兰陵王》

胡雪桦导演的《兰陵王》,在影片开头出现了这样几行英文:A country’s old myth, A mother, A son……and A mask……——很明显,电影将“面具”作为一个重要叙事元素,并且赋予其以“神秘地位”。它是影片人物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古老传说及民族传奇中的“主角”。《兰陵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以“凤雀”为图腾的部落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山林。兰陵是美丽女首领的独生儿子,年轻英俊,是姑娘们喜欢的偶像;美丽的英英深深爱着他。附近黑鹰部落的人凶残彪悍,兰陵在带领部落应战时,遭到对方首领侮辱,让他回去,“换个男人来”。随后凤凰部落遭到黑鹰部落的荼毒。兰陵看到母亲受辱,痛恨自己的俊美与软弱,想要投河自尽,却在水中看到狰狞面具,受到启发。母亲带兰陵去求神婆帮助。神婆说,要想刻面具,唯有用神木;但砍了神树,神会怪罪的。兰陵不顾神婆警告,砍倒了神树,并亲自动手为自己刻制了面具。带着狰狞面具出现在黑鹰首领面前的兰陵果然打了胜仗。他率队凯旋,受到部落欢迎并与英英成亲,却发现面具摘不下来;女首领举行祭拜祷告仪式,帮助兰陵将面具摘了下来。然而摘下面具的兰陵却迷失了本性,变得邪恶暴力。在部落围捕兰陵的过程中,英英被误杀。女首领为使儿子回归本性,以自己的血祭神;兰陵回归了自我。在再一次的部落战争中,兰陵舍弃面具,自己正面迎敌,取得了胜利。面具被抛下山谷发出巨大的轰响。

在中国历史上,“兰陵王”确有其人,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高长恭(541年―573年),据史料记载其性格温良敦厚,美如妇人,“常着假面以对敌”。为加强面具的“寓言”色彩,电影《兰陵王》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远古部落时代。“面具”在电影中代表着“神奇的力量”——正如神婆所指出的,要想刻面具,唯有用神木。唯有神木可以赋予用于“掩盖”与“虚饰”的面具以其所需要的神秘力量——“但砍了神树,神会怪罪的”。这是对人妄想要拥有超出自身以外的力量的隐喻。我们不能将兰陵制作“面具”的举动单纯理解为“想要遮住自己俊美的脸”,因为在双方交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黑鹰部落首领的脸上是涂着黑白油彩的——这是面具的一种“初级形式”,也是部落人在战场上为区分敌我、威慑对方所常常采取的手段。如果兰陵仅仅想遮住自己俊美的脸,他完全可以采取这一方法。事实是,兰陵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并没有自信,因此在黑鹰讽刺他“是不是女人”时,他并没有还击;在部落和母亲受辱后,他也并没有马上冲过去报仇——在他对自己的俊美“不满”的背后,隐藏着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因此兰陵所欲求的“面具”,代表着人对自己本性的不自信及对外来力量的妄求,因此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迷失”与“惩罚”。

在电影中,兰陵所遭到的惩罚是再也无法脱下面具,这使得爱人英英无法爱他。兰陵在用暴力占有了英英之后——这可以说是对后来两人关系注定要走向“灭亡”的暗示——后来虽然摘下面具也无法恢复本性:这正是对人迷失本性、做错事以后所会受到惩罚的一种隐喻。只有失去至爱亲人(母亲)的痛苦,才能让他觉醒过来。《兰陵王》以“寓言”的形式,隐喻了人迷失了自我(兰陵对自己的不自信)、妄求外来力量的帮助所带来的悲剧性后果。片中“面具”所代表的神奇力量,与原始社会人类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戴面具”的习俗是相吻合的。在这类活动中,“面具”是人类“遮蔽自我”,与天、神等更高力量相“连接”的重要通道。“转化”与“连接”,作为人类社会最初使用面具的功能之一,至今仍内化在它的各种表现形式之中——因为“遮蔽自我”本身,就意味着与“另外的力量”相连,即从一种“自我”转变为另一种“自我”。“面具”所代表的就是这种转换与异化的力量。

《兰陵王》中对面具这种强大的“异化”力量,有很多暗示与表现:在刻制面具过程中,兰陵的表情已经开始变得怪异狰狞;在战场上,带着面具的兰陵发出粗重的呼吸声,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这是电影所独有的丰富、立体、贴近的表现方式。正是这种充满感性的表现方式,让我们对“面具”及其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产生了感同身受的理解与想象。

凯旋后,兰陵看着自己在湖水中的影子,想要摘下面具却摘不下来。他选择戴着面具与英英成婚,并且对母亲说,要“婚礼后才脱下面具”。这表明兰陵认为这种“异化”的力量与他的生活是可以“共存”的,他在内心仍依赖并享受这种外来的力量。正是因为这种不自信与依赖,才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

《兰陵王》以寓言般的色彩,展示了“面具”的威力与异化作用,探讨了人勇敢面对自己的本性、寻找自我的可能——可以说,这是人类亘古至今的永恒主题。面具作为一项重要文化实践,作为一个关键性的隐喻力量,在人类寻找自我的旅程中,在表现这一旅程的电影世界里,有着广阔的呈现空间。

二、传统民间社会——《变脸》

吴天明导演的《变脸》(1996),是他在美国待了4年后回国拍的第一部电影[注]胡雪桦导演的《兰陵王》,也是取材于他在美国执导的同名舞台剧,可以说两部电影都是导演思考中西文化碰撞的状况后而诞生的作品。。影片讲述恪守祖师爷“传男不传女”传统的老艺人“变脸王”为传承衣钵,从人贩子那里买了狗娃为徒,不料狗娃是女扮男装,在经历命运的种种磨难后,“变脸王”打破陈规,传艺给狗娃的故事。该片的英文片名是“The King of Masks”,直指“面具”主题;而中文片名“变脸”,则唯有对川剧“变脸”技术有所耳闻的人,才会知道它指的是表演艺术中的一门绝活。

《变脸》以秉承传统价值观的民间艺人“变脸王”为主人公,表现了民间艺人的待人处世、谋生之道及底层生活的情义,是一部真挚感人的电影。影片真正的主角实际上是7岁的狗娃。狗娃在人贩子的教唆下,女扮男装,被渴望有个“带把的茶壶”来传宗接代的老艺人买回家。在发现狗娃是女孩儿以后,老艺人认为自己倒霉透了,让一直喊他“爷爷”的狗娃改口喊他“老板”,让她洗衣做饭,训练她练功,但绝口不传她“变脸”绝技。后来,老艺人因捡了被人贩子拐走的乡绅家的小少爷惹上杀身之祸,在狗娃的舍命相救之下,才挽回了性命。

该片围绕民间艺人的封建思想与陈规陋俗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影片一开始表现老艺人在节日的城市街头表演“变脸”时的场景,围观的人群挤满街道,热闹非凡,但当川剧名角“活观音”的花车过来时,这些人又争相涌向“活观音”,老艺人身边瞬时变得空荡荡……电影仅用这一幕场景,就说明了民间艺人生存的不易。然而,虽然“活观音”仰慕他的“绝活”,邀请他进戏班合伙表演,老艺人却坚持单打独斗,保持一种孤独、自保的生活方式——“我这一辈子不偷不抢不求人,靠的就是本事”,“活儿在自己身上,走遍天下不求人”,可以说,这种理念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是相抵触的。

影片对此明显持批判态度。信奉“有本事走遍天下,没本事寸步难行”的老艺人的最终获救,不是因其技艺精湛所收获的拥趸,而是因为“狗娃”这个一心想要与他性命相依的苦命孩子。佩服老艺人“变脸”绝活的“活观音”,最终决定破釜沉舟挺身相救,也不是因为爱惜老艺人的技艺——求情受挫之后他已决定放弃——而是因为狗娃舍命相求。这是一部歌颂人间真情的电影,导演吴天明这样阐释自己的创作初衷:“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注重道德安邦,讲仁义,讲礼信,讲廉耻,人情味十足……但是,当经济大潮席卷九州大地,人们做起发财梦,睁大贪婪的眼睛,死盯着金钱的时候,道德就变得一钱不值了……此时,呼唤人间真情,便成为社会良知的使命……于是乎,我就拍了这部影片”[注]参见《我拍<变脸>》,吴天明的博客(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f31c00100bk5i.html.。从这一出发点来说,影片的批判意味是双重的:既是对传统民间艺人保守封闭心理的批判,也是借这种批判而展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与回归,从而对现代社会形成一种新的批判。片中老艺人虽然思想保守,但却有着严格的道德操守与是非观念:发现狗娃从酒铺偷酒“孝敬”他,他毫不含糊地教育了狗娃,让她把酒还回去。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无疑对狗娃有着正面的影响。

影片细腻表现了民间绝活的魅力及民间艺人的生活场景,数次表现老艺人在街头表演“变脸”时给围观观众所带来的欢笑;并以狗娃在灯下看脸谱那场戏,替代性地表达了我们作为观众对“变脸”的好奇。这种“好奇心”,在“士兵骚扰”那场戏中也有所表现:几个士兵扔给正在表演的老艺人一袋子钱,让他“露个底”,让他们看看到底是怎么变的;老艺人答复“技不外传,船不漏底”,惹火了士兵,最后凭老艺人圆滑的手段与高超的技艺,才将事情摆平。这场戏既表现了“变脸”的神奇魅力及人们对它的“好奇心”,也从侧面揭示了传统民间技艺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难题:如果民间艺人不恪守“技不外传”的陈规,将绝活传给更有天资的人,无疑将更有利于技艺的发扬光大与传承创新;但底层生活的竞争与艰难却意味着:生存第一,艺术第二……这对我们理解传统艺人的生活,更好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无疑具有一种借鉴意义。

三、女性悲歌——《人·鬼·情》

与《兰陵王》的图腾崇拜以及《变脸》的底层悲欢不同,《人·鬼·情》是一部以同情与关切的态度描述女性命运的电影。该片以著名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塑造了“秋芸”这样一位在艺术生涯上取得成功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家庭及爱情上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裴艳玲在片中亲自出演戏曲表演部分的“钟馗”。

在影片叙事背景展开伊始,随父母在乡村戏班中长大的秋芸,在母亲与人私奔后,与父亲相依为命。秋芸偷着学戏,遭到父亲反对,她无奈倔强坚持,父亲屈服,教她唱男角。秋芸刻苦学艺,很快成为台柱子,被省剧团的张老师选进了省剧团,秋父回乡务农。秋芸在成长为省剧团的头号“女武生”的同时,与张老师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但因张老师已成家,为了秋芸的前途,他申请调回老家;秋芸忍受着初恋失落的痛苦。秋芸的出色遭到剧团同行的嫉妒,一次演出时,一根故意竖在桌子上的钉子扎穿了秋芸的手;感受到同行的敌意,秋芸感到非常痛苦。文革后,秋芸恢复了艺术青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表演艺术家,但丈夫沉迷于赌博,既不理解、也不支持她。在回乡慰问演出之际,她与父亲把酒对谈,感慨自己这一生的失落。

影片将女性的命运与戏曲“钟馗嫁妹”的故事相衔接,通过舞台表演“钟馗嫁妹”的唱腔与音乐(由故事人物原型裴艳玲表演),抒发女主人公的心情与心声。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位女演员在镜子面前给自己“画脸”,不一会儿,女演员的脸变成了涂着黑、白、红浓重油彩的“钟馗”之脸。在女演员与“钟馗”形象的不断变幻中,开始了秋芸小时候的故事。被剧团同事用钉子暗算以后,在后台化妆间,悲愤的秋芸将黑色与红色的油彩涂抹在自己脸上,失声痛哭,此时又出现了钟馗的镜头——“未语泪先淌,暗呀暗吞声”……悲愤的唱腔表达着秋芸的心声。在电影结尾,享誉海内外的秋芸,向父亲讲述自己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的情形;外国记者说《钟馗嫁妹》是“现代神话,人间传奇”,而在父亲面前,秋芸对“钟馗嫁妹”这出戏却做出了最为“人间”的解释——“钟馗就是想给妹妹找个好男人”。这句话道出了女主人公一生的失落与向往,也是《人·鬼·情》这部电影被后来的很多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立场不彻底”的原因。

《人·鬼·情》的英文片名是“Woman, Demon, Human”,“鬼”和“Demon”指的都是“钟馗”。《钟馗嫁妹》讲述的是钟馗冤死变成鬼以后,受封为“镇邪将军”“嫉恶状元”,他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望妹妹,为妹妹选一户好人家成亲,并率众鬼为妹妹送嫁……可以说,“钟馗”这个角色,寄托着女主人公对正直与深情这些美好品质的向往与热爱。影片通过将“秋芸”的脸幻化为“钟馗”的脸等艺术表现手段,进行着人与鬼、男人与女人、爱与恨等种种情境与情感的转换。当戏曲演员在脸上画上“生旦净末丑”等某一种人物类型的脸谱时,就代表着表演者与所演角色的“合为一体”——这是“戏曲脸谱”的力量,也是“面具”的力量,这是“面具”在各种表演艺术中被运用得如此广泛的原因。秋芸如此钟爱“钟馗”这一性别对立、形象上与她反差甚大的角色,其背后的驱动力量正是借助“面具”所实现的“认同”及“戏曲脸谱”近乎神奇的转化力量。借助面具,秋芸对钟馗的热爱与认同在艺术上有了表现的天地,而这未尝不是所有隐藏在“面具”与“脸谱”背后的艺术家的故事。

中国丰富多彩的戏剧与戏曲文化[注]中国有273种戏曲剧种。参见中国广播网:中国几大戏曲种类,http://www.cnr.cn/zgzb/zgdwt54/zy/201309/t20130929_513724754.shtml.,为挖掘“面具”及其背后的“人”的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宝藏与广阔的天地。

四、作为叙事核心及重要道具的“面具”及其文化内涵

“面具”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上述三部电影中,不仅是重要道具,而且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人物命运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可以被归纳为以下两种:

1.“面具”作为人类自身力量“转换”与“升华”的媒介。

《兰陵王》中,兰陵要戴了面具才能打败敌人,才能在爱人面前获得一种男性“优势”;《变脸》中,原本平常的老艺人戴上脸谱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大家好奇、仰慕的对象,令热爱艺术的“活观音”钦佩难忘;《人·鬼·情》中,秋芸画好脸谱以后,从一个端庄秀丽的女人,变成一个人鬼皆惧的“捉鬼王”,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性别、身份与地位。而在电影开头,秋父在村口戏台表演“钟馗”这一角色时,村民们也是将其视作“捉鬼大神”的化身,对其恭恭敬敬,请其为自己的儿子祈福,请其点燃“神牛”,为村里“讨个彩头”……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面具为其“佩戴者”所带来的身份改变及其对周围人的影响。

在这三部有关面具的电影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兰陵的面具可以说是“妄求”得来的——神婆警告过他会遭到惩罚,但他仍然砍了神树,将其刻成面具戴在脸上;兰陵因此遭到惩罚。而在《变脸》和《人·鬼·情》中,老艺人和秋芸的川剧面具与戏曲脸谱,都是两人经过多年苦练、获得相应技艺才得以驾驭的。这正是“面具”对他们的“转换”获得不同效果的原因:戴上面具后,兰陵虽然变得勇武,但也迷失了本性,使得爱人与母亲受到了伤害;而老艺人和秋芸则在面具的映衬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以自己的技艺获得了众人的认同。究其原因,我们可以说面具的这种不同影响,取决于这种“转换”是一种内在的、与自身力量融为一体的“转换”,还是仅仅是借助于外来力量的、空有其表的“转换”。

2.“面具”作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交流的工具。

面具的这一作用是以其转换功能为基础的,即“转换”是第一位的、“交流”是第二位的。在远古图腾时代,“面具”主要体现的是“人”与“神”之间的交流——兰陵戴上面具所获得的是令人震慑的、“居高临下”的力量,正是这种“异己”的力量,使得兰陵迷失了本性,被族人所排斥。随着人类面具文化的不断积累与发展、“内化”,面具渐渐成为人类表达自己的工具——不仅在人与“神”之间,也在人与“人”之间。这是“面具”走进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转变。“面具”由此成为艺术的“对象”,成为人类表达自己的工具——这是“面具文化”能够源流不息、保存和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老艺人的川剧变脸脸谱,凭借精巧的画工与神奇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无限欢乐;画在轻薄丝绸上的脸谱,在老艺人娴熟手法的变化之下,如无数个人物“齐聚”身边,其“变化万千”所给观者带来的满足感是别具一格的。在中国的戏曲传统中,钟馗的“油花脸”是用油彩画在演员脸上的,其形状既是固定的,又可随着演员表情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电影中所表现的“钟馗嫁妹”选段,观众可以清楚看到钟馗的威严与喜悦、悲怆与柔情。其中有一个表现女主人公所扮演的“钟馗”眼中溢出泪水的脸部特写镜头,令人分不清此刻所看到的泪水是女主人公的、还是戏里的钟馗的……正是这种以面具为媒介并与人物情感的“二合一”,深深地了感染观众,而显现出这项艺术本身以及电影叙事文本的魅力。这是戏剧的魅力,这更是电影的魅力——因为唯有电影,才能通过各种镜头语言,既揭示表演者与角色的交融,也让我们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中所隐藏的无限意蕴。

在中国,以“脸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台表演艺术昆曲和京剧,分别于2001年和2010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以“变脸”为绝活的川剧及其他91项传统戏剧/戏曲,也在2006年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曲脸谱”作为“面具文化”的一项重要发展成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1987年至1995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当代影坛涌现了三部以“面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故事片。这也许只是时代的巧合,却近乎以预言的形式,宣告了“面具”及其相关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面具所具有的重要文化内涵——人类如何以“器物”构建了自己的文明,又如何深受这种文明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人类与其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有一种互相依存的深刻关系;保护与传承这些遗产,是人类社会不容回避的使命。电影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大技术发明与艺术形式,以其精巧的叙事能力与表现手段,就推动普罗大众认识非物质遗产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领会其内蕴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应该以高度责任感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兰陵王狗娃兰陵
山东兰陵县鲁城地区BIF型铁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兰陵王:英年早逝的顶流男神
中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峰文学社
北齐从此无将军
火车在油菜花田中
兰陵∶圣王高地的精神气象
京剧大面
阳光下
扶贫款
兰陵王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