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塞内卡病毒病的流行和防控

2019-01-09李天芝于新友

猪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水疱口蹄疫病猪

李天芝,于新友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6600)

猪塞内卡病毒病是由A型塞内卡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各品种和日龄猪均可感染,成年猪感染后受到的危害较轻,母猪仅表现为口、蹄部位出现水疱,育肥猪生产停滞,饲料转化率降低,仔猪感染后可表现为腹泻及神经症状,死亡率高。2002年,美国遗传治疗公司科研人员从人胚胎视网膜细胞系(PER.C6)中首次分离到SVA,研究证明该病毒对人和动物无致病性[1]。2014年,巴西科研工作者首次报道了SVA可导致猪发病,随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巴西、哥伦比亚、泰国等均有相关报道。2015年,我国广东地区猪场发生猪塞内卡病毒病,临床表现为母猪发烧不食、口鼻及蹄部出现水疱,伴有产房仔猪急性死亡,随后湖南、河南、福建、黑龙江等地均有相关报道。

1 病原学

SVA属于小RNA病毒科、塞内卡病毒属[2]。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结构,无囊膜,直径约为25~30 nm。SVA只有一种血清型,不同的毒株致病性不同[3]。SVA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RNA,全长约7.3 kb,包括5′端非编码区(5′-Untranslated region,5′-UTR)、3′端 非 编 码 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和中间的1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5′-UTR长度约670 bp,由7个简单结构和2个复杂的茎环结构组成,无帽子结构,存在一种VPg病毒多肽,通过共价键与末端核苷酸相连接。3′-UTR长度约71 bp,由2个茎环结构形成吻合环,其后连接有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ORF编码2 18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多聚蛋白由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加工成成熟蛋白,多聚蛋白具有标准的L-4-3-4 布局,即先导蛋白(L)、P1(裂解 VP1、VP2、VP3和VP4四种结构蛋白)、P2(裂解成2A、2B和2C三种非结构蛋白)、P3(裂解成3A、3B、3C和3D四种非结构蛋白)。其中VP1和VP3是主要的抗原表位区域,VP1蛋白免疫原性较强,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VP2和VP4蛋白的某些区域参与病毒核酸的包装。对SVA杀灭效果较好的消毒剂主要有过氧乙酸、氢氧化钠溶液、次氯酸钠和2%的甲醛溶液,可选取这些消毒剂进行消毒。SVA可在人胚胎视网膜细胞(PER.C6)、猪睾丸细胞(ST)、猪肾细胞(PK-15)、人肺癌细胞(NCI-H1299)、幼仓鼠肾细胞(BHK-21)等多种细胞上增殖培养,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2 流行病学

SVA主要感染猪,也可以感染牛、鼠等其他动物。早期分离的病毒株对猪无明显致病作用,目前已经证明SVA对猪有致病作用,致病性强弱与毒株有关。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处于病毒血症期的感染猪。SVA潜伏期为4~5 d,各品种和日龄猪均可感染,在首次感染的猪场,病情相对较严重,母猪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一般较低,约为0.2%,临床主要表现为鼻部及蹄冠部出现水疱及糜烂,病情持续约2周。4日龄内仔猪发病率高达70%[4],死亡率约15%~30%,断奶仔猪发病率在0.5%~5%,育肥猪发病率约5%~3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节多发[5]。该病仅能水平传播,目前尚无垂直传播的证据。病毒通过病猪唾液、粪便、尿液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圈舍及牧场等,从而感染其他健康猪只。猪场内苍蝇和鼠类在该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该病大多为散发,未造成大规模流行。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早期的SVA分离株对猪无明显的致病性,感染猪不出现临床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SVA分离株可以导致猪发病,潜伏期一般为4~5 d,母猪和仔猪发病率较高,仔猪受到的危害较严重。母猪感染后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体温升高到40.3~40.8℃,嗜睡,站立困难,跛行,病猪鼻镜、鼻孔、口腔黏膜和蹄部冠状带皮肤出现潮红,后发白,并逐渐形成的水疱,与口蹄疫的水疱相比,水疱皮厚,水疱液浑浊。乳房不会出现水泡,蹄部病变主要在蹄垫、悬蹄,且病变部位看起来陈旧,很少出血,蹄壳出血5~6 d后水疱破裂糜烂,形成结痂,一般病猪多在感染后2周内康复,大多愈后良好,病猪很少死亡。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猪心脏出血、充血,肺气肿,肝脏出现局灶性坏死,肾脏出现局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小肠黏膜坏死、脱落。育肥猪症状及病变与母猪类似,死亡率极低,临床多见跛行症状。新生仔猪感染SVA后的症状与大猪不同,临床上一般很少见鼻吻部及蹄部出现水疱,主要表现为腹泻、神经症状及高死亡率等,尤其是4日龄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70%。病变化主要表现为猪胃内残留大量乳汁,肠内充满黏稠状液体,肠黏膜无明显可见病变。

4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判断,同时注意要同一些类似症状的疾病作出鉴别诊断,如口蹄疫、猪传染性水疱病、猪水疱性皮疹、猪水疱性口炎等,但一般情况下很难鉴别。但猪传染性水疱病、猪水疱性皮疹、猪水疱性口炎在我国猪场很少发病,当猪场已使用商品化口蹄疫疫苗后,疫苗尚在保护期内,猪出现水疱病变的,可怀疑本病。与猪口蹄疫相比该病仅发生于猪场的某一阶段,临床症状相对较温和,流行时间短,主要危害免疫力弱的猪群,口蹄部水疱创面陈旧,无出血,成年猪发病后一星期内基本愈合,不会死亡。如要进行确诊,最好采用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确诊。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病原分离时采取病猪扁桃体、淋巴结、水泡皮等病料,按1:4加入灭菌PBS,研磨后,离心,取上清液,0.22μm滤器过滤除菌后,接种猪睾丸细胞、猪肾细胞等单层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常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免疫组化、血清中和试验、ELISA。SVA感染约5 d后猪体内产生抗体。免疫组化一般选用SVA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对患病动物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藉此观察SVA的组织嗜性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血清中和试验要求较高,基层实验室很难应用推广,琼扩法适合基层应用,但检测敏感性太低,ELISA适合大量临床样品的检测,适合基层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诊断该病上有明显的优势,常用的方法有PCR方法和荧光PCR检测方法,尤其是荧光PCR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有适合基层使用便携式的荧光定量PCR仪,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VP1、VP2是SVA的保守基因,一般选此基因设计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可采集水疱皮、水泡液、扁桃体、淋巴结、血液等作病料,病料采集一定要把握时机,水泡液中病毒只在发病初期半个月内能检测到,而血液中的病毒则在发病后1周内才能检测到,扁桃体中的病毒可持续6周,病料一定要新鲜,及时送达相关检测机构或用适合现场检测的荧光PCR仪器及配套的试剂盒进行检测。

5 防控措施

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慎重引种,不从疫区引进种猪,引种时需加强检疫,并进行严格隔离观察,及时淘汰感染猪。猪场要远离牛、羊养殖场,严格控制入场车辆、设备、人员和食物等,切实、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防止病原随车辆、设备等输入场区。对内部人员及车辆的有效管理,可防止疾病的水平传播。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消毒,不同阶段猪分开饲养,避免随意混群。做好防蚊蝇和灭鼠工作,防止猫、狗等其他动物进入猪场。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不饲喂霉变饲料,猪场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加强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减少猪群应激。

对免疫口蹄疫疫苗后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例,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并送相关实验室检测确诊,病猪要及时隔离,猪场做好封锁,防止疫情外传,对病死猪要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工作,猪群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增强猪只抗病力。猪场要做好清洁工作,定期用双氧水、过氧乙酸、2%氢氧化钠、稀硫酸、醛类、次氯酸盐的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6 小结

SVA是猪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症状表现与猪口蹄疫等疾病类似,临床上很难鉴别,SVA危害虽不及口蹄疫病毒,但其感染仔猪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造成经济损失,给养猪业高效绿色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其是否会随贸易而扩散并形成大范围流行尚不可知。但防患于未然,需引起对SVA的重视,谨防其扩散形成流行。当前对该病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也无可用的疫苗可使用,猪场一定要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减少外来病原的传入,加强对猪只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猪群自身免疫力,增强猪只抵抗力。养殖户一定要对这种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对疑似病例做好实验室检测,确诊后,及时采取生物安全防控。目前SVA已在我国多个省份有猪场发病相关报道,为更好地控制该病,科研人员应加快开展对更方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和相应的疫苗研发,以便预防该病的发生,及时诊断该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猪场损失。

猜你喜欢

水疱口蹄疫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病猪喂药有办法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猪链球菌感染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
不同治疗时机对扁平苔癣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