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石膏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2019-01-09黎崇裕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9期
关键词:生石膏麻杏石麻黄

黎崇裕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广东 珠海519020)

1 有关石膏的概述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属单斜晶系,此物水飞后细腻光滑如膏脂,故名。其主要产地为湖北、安徽、山东等地,但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均可采挖,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临床药用石膏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浅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有纤维状纹理,并显现绢丝样光泽。气微,味淡,我们一般称药用石膏为纤维石膏。此外,菊花石膏、雏菊石膏、雪花石膏、片状石膏、卷曲石膏、红石膏、玄精石、透明石膏、玫瑰状石膏等属于混淆品,均不能作为药用石膏[1]。生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经高温煅烧后会丢失其中的水分,形成熟石膏。生石膏、熟石膏虽然皆为硫酸钙,但是由于含水量不同,则功效有别,临床不可混淆。笔者临床所用多为生石膏,熟石膏较为少用。

2 儿科中生石膏的药用启蒙

笔者将石膏用于儿科疾病的诊疗启蒙于朱世增先生的《奇方医话》[2]。《奇方医话》中的中医奇谈颇多,如小儿哮喘民间验方,方药组成:麻黄5 g,苦杏仁10 g,甘草片5 g,豆腐30 g。用法:麻黄、苦杏仁、甘草片与豆腐共煮1 h,去药,食豆腐饮汤,早晚2次分服。原书按:“本方系笔者(朱世增)考察长白山脉时,一老妇所赠,自云为家传秘方,试之临证,却也每有良效。细嚼方之组成,乃麻杏石甘汤减大寒之石膏,加甘凉之豆腐而成,是制方之人嫌石膏之寒而有意去之,或处方经辗转誊写而漏之,笔者(朱世增)实无从可知。”[2]笔者认为其方应用中非漏石膏,因小儿脾胃娇弱,恐石膏寒凉伤胃,豆腐乃豆浆加石膏而成。豆浆性热,豆腐脑(豆腐之原型)性凉,同时豆浆可缓解石膏寒凉之性。此方可以说是麻杏石甘汤之变方,豆腐中用的是煅石膏。蒲辅周先生云:“煅石膏清胃热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二、三钱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也。”此方适用于痰热哮喘。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借煅石膏之清胃热之力断其根源[3]。熟石膏可作为豆腐的凝固剂,熟石膏在使用前应粉碎,然后加水搅拌制成均匀悬浮液。熟石膏如进一步加热失水,变成过熟石膏,则不能作为凝固剂。曾有“加熟石膏等于加砒霜”的说法,其中的熟石膏可能指的是过熟石膏,此尚待考证。由此可见,小儿疾病可用生石膏。

3 生石膏非大寒之品

生石膏性味甘辛,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等症。

对于生石膏的煎煮法,不少医家遵“生石膏入汤剂,宜先煎”的说法,生石膏先煎的原因一般认为“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以便有效成分析出”。但笔者临床运用生石膏时皆不先煎,此乃遵仲景之意,《伤寒杂病论》中共载含石膏的方剂17首,煎煮方法中无一方提及生石膏当先煎煮者。笔者认为生石膏为微寒之品,临床用于退热或治疗糖尿病时用量常在10~150 g,未见不良反应。陶弘景《名医别录》云生石膏:“甘,大寒,无毒。”此外,不少医家认为生石膏性大寒源自《伤寒论》的白虎汤,但张仲景并未言其大寒,并且将之应用于多种外感内伤虚热性疾病。如“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呕”,用竹叶石膏汤;“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用竹皮大丸。

4 石膏在儿科中运用举隅

4.1 大青龙汤合葛根汤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案 患儿,男,1岁6个月。感冒咳嗽1个月余,咳黄色黏痰,无汗,小便黄,肛门红,大便正常,舌尖红,苔薄白。处方:大青龙汤合葛根汤加减。方药组成:麻黄5 g,葛根15 g,生石膏25 g,苦杏仁10 g,桂枝10 g,白芍10 g,炙甘草6 g,桔梗10 g,生姜1片,大枣3枚。服用2剂后,明显好转;减小剂量后再服2剂,痊愈。

按语:此案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固其外表,致其胸中蕴热有蓄积外越之势。因其外有寒邪,内有蕴热,故而1个多月未愈,呈太阳阳明合病之势。大青龙汤合葛根汤加桔梗,外解寒邪,内清郁热,兼以化痰。麻黄、桂枝、葛根外解寒邪;生石膏、葛根辛散凉润,既助麻黄、桂枝达表,又化胸中蕴热为汗,随麻黄、桂枝透表而出[4]。

4.2 桂枝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全身过敏瘙痒案 患儿,男,5岁。3 d前因吹风扇,食河虾,全身起红斑,倏忽而起,瘙痒异常,上至头顶,下至足底,无一不起;汗多,畏冷,口干,二便正常。经抗过敏治疗,效果不显。处方:桂枝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方药组成:麻黄6 g,桂枝12 g,白芍12 g,生石膏18 g,苦杏仁10 g,甘草片10 g,生姜3片,大枣5枚。服用2剂后,已好大半,减量续进。

按语:临床常有过敏患儿采用抗过敏治疗而效果不佳者。中医亦有过敏煎之专方,但从疗效看还是要以辨证为主。综合该患儿情况,辨为太阳阳明合病,后世谓之“寒包火”,故拟桂枝汤合麻杏石甘汤方。此方和大青龙汤相似,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或“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桂枝汤合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相差一味白芍,前者因“汗多,畏冷”而选用,后者则“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经方之用,药差一味,主治可能有天壤之别[4]。

4.3 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小儿发热案 患儿,男,9岁,2014年5月21日初诊。其母亲代诉:发热1 d,流少量鼻血,高热未退,后服用西药汗出退热,但发热易反复。查体:体温38.3℃。现症见:头痛,精神不佳,纳差,无汗,稍有怕冷,大便2 d未解。处方: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方药组成:桂枝6 g,白芍6 g,麻黄6 g,生石膏12 g,苍术6 g,炙甘草6 g,生姜6 g,红枣5枚。水煎温服,先煎1剂,温服半剂,然后食热粥或饮热水,覆被发汗,避风。若1 h后无汗出,再服半剂。服1剂后仍未出汗,再服第2剂。患儿服药1剂休息半日后,汗出热退,未再反复。

按语:此患儿本当用麻黄汤,但患儿已发汗,高热不甚,精神不佳,故用药需退而求稳,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苍术加减治疗。桂枝二越婢一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其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一般用于身体虚弱的儿童或老年不耐发汗者。恰逢阴雨连绵天气,故加苍术以防“风气去,湿气在”。

4.4 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咽痛发热案 患儿,女,5岁,2013年7月13日初诊。其母代诉:因食用油炸食品后,咽痛,欲大便而不能,口干,精神不佳,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高热,体温39℃。处方:大青龙汤。方药组成:麻黄12 g,桂枝6 g,甘草片6 g,苦杏仁6 g,生姜3片,红枣6枚,生石膏30 g。1剂,水煎温服,覆被发汗,微微汗出即可,汗出热退则余药停服。若2 h后仍未出汗,再服。患儿服1剂汗出热退,无反复,稍有腹痛,大便2 d未解,夜间痰声辘辘,伴有少许咳嗽,鼻塞流涕,改用止嗽散加莱菔子调理而安。

按语:此前余诊治急性高热疾病,开具处方多以葛根汤、小柴胡汤等为主,剂量虽大,效果不甚明显,不及大青龙汤显效迅速。服葛根汤后,往往咽痛愈,又会转为阳明口渴症;服小柴胡汤后,便通热退,但往往药后高热加重后才能汗出热退,家长比较担心。传统认为,大青龙汤适用于体格强健的中青年,但体质只是考虑用方的因素之一,关键还是对病机的把握,只要抓住外寒内热的病机即可用此方,外寒常表现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等症状,内热常表现为烦躁、咽痛、喜冷饮等症状[5]。

猜你喜欢

生石膏麻杏石麻黄
麻杏石甘散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六偏磷酸钠对制备超细生石膏粉体的助磨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麻杏石甘汤改善肺间质水肿、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改善休克脱证的作用机理
治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