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包对内审队伍建设的影响

2019-01-08

中国农业会计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外包内审队伍

詹 晞

内部审计外包方式在带来了专业服务的同时,也失去了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带来的优势,依赖性越高,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视就越下降。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更了解本单位的发展历程、经费管理办法、部门间的关系等因素,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而选择了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就缺少了为未来的内部审计管理人员提供实训的机会,各单位如果不重视自身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人员的培养,将会失去这部分人才的优势。必要时选择恰当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内审部门也应在工作中掌握内部审计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和部门的指导作用。

一、内审外包对内审人员和队伍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人员实践机会缺失

作为内部审计外包方式,委托单位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负责本单位的内部审计事项,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缺少了由本单位提供的未来锻炼的实战机会,造成不仅是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在未来的各项相关工作中得不到培养和成长,而且业务素质也将会随之逐渐衰减。

(二)内部审计队伍得不到建设

因为内部审计人员通常需要熟悉本系统业务内容和经费管理的各个方面,熟知不同部门主要的工作,如果单位长期聘用外包负责内部审计,将会失去单位内部培养内审人才的优势,使单位过度依赖于中介机构。内部审计职能若要全部或长期采用外包方式,那么这种难得的锻炼自身业务的实践机会,以及培养内部审计队伍和人才储备的需求行将彻底消失。

二、对培养内审人员和队伍的建议

鉴于目前许多单位的内部审计业务量的逐年增多,但内审人员又相对不足的现状,提出建议如下:

(一)组成本系统内部的审计小组

由上级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派出业务精湛的人员作为审计小组的组长进行带队,具体指导业务操作,把控工作质量,与抽调借用的各个所属单位的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积累,业务素养高,能够胜任的财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其组成的抽调人员优势如下:

1.进入角色快速。由于同是长期从事同系统单位的财务专业背景、同是本系统的兄弟单位,彼此工作成长历程、环境相近,不用浪费很多时间来熟悉这一领域的特有工作氛围,能快速找到感觉,进入工作状态。

2.成员间的业务能力得到相互促进。通过合作内审工作,不仅使各所属单位的财务人员锻炼了能力,又实现了业务交流、互促互进、开阔眼界,使各单位财务人员的警醒和监督意识、个人的财务和审计专业水准均获提升。

3.选择的人员来源相对可靠。因所有抽调人员均受各单位以及组织系统的管辖和约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信息外泄,减少了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担忧。

4.内审费用相对低成本。相比单位负担外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能大大地降低成本费用。

若此,既让上级单位的内审人员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业务能力和水平,又为本系统其所属各单位培养了新生的内审力量,可作为审计人才进行储备。

(二)必要时选择恰当的内审外包形式

当单位确实存在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或内审人员不足时,采用内部审计外包的方式可有助于委托单位解决需求,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委托单位在决定外包之前应首先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具体分析应该采取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然后再决定是否要选择内部审计外包以及选择什么方式的内部审计外包等,以减少内部审计外包的盲目性。建议以下情况单位可考虑采用内审外包方式:

1.如果单位只在个别审计项目上可能有外包的需求,那么就选择补充审计方式是比较合适的。

2.如果单位的整体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内部审计的业务低水平已经限制了或是无法自行完成审计任务。

3.将单位的不是很重要的经费业务内容部分、或不是单位要害核心的部分,通过内审外包的方式获得专业服务,集中资源加强自身的建设,使单位对经费的管理得以加强。

(三)在内审外包中掌握主动权

在每项内部审计任务开展时,也要由委托单位派出一名精通业务的内审工作人员与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组成共同的审计小组,参与并进行跟组审计,从而起到引导任务方向,检验业务质量,择取必要的问题和建议,验收工作成果等的作用。

如此,单位选择恰当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既能掌握内部审计的主动权,又能使工作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也在其中得到了不断锤炼,业务水准也在其中随之不断提升。

总之,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尽己之长,发挥专业优势,为本单位领导在经费使用上把好关,经综合分析、甄别,提供有价值的和可靠的经济信息,反映真实的资金运行状况,真正起到防范风险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外包内审队伍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及应对措施分析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
中国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