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和优化

2019-01-08

中国农业会计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对象岗位

林 慧

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是本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中层(含)以上职级的人员、其他核心岗位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相关人员在职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负的责任、工作交接完成情况等,做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揭露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可能存在的重大的违法违纪行为等,最终促进加强高校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务中通常以离任审计、调职审计等形式体现,工作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4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本校的审计制度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定期、不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也为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核心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工作业绩提供客观的依据,有利于规范领导干部、核心岗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加强领导干部的任用、考核、管理、监督的重要环节。

二、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重点都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对领导干部、重要岗位人员的岗位价值的经济效益评价不够重视,导致校内的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忽视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的审计过程中难免受到“人情”关系的左右,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或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虽然发现了问题,在审计报告中也提出了审计建议,却没有对有关事项及责任人进行问责或公告,最终不了了之,没有了下文,没有实现应有的审计效果。

(二)审计途径单一,评价不够全面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被安排在被审计对象离任、调动或者退休的时候,能用于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有限,部分高校离任审计程序严重滞后,违背了“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没有达到应有的审计监督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信息来源通常比较单一,如仅依靠来自财务方面的资料、数据,就“账面审账面”或主要依靠审计现场收集的审计证据,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依靠少数的审计人员了解的信息对被审计对象常年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十分困难。

(三)审计评价的指标不科学,审计风险大

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教学、教辅部门、附属院所及后勤产业等,各单位的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工作人员都有可能成为被审计对象,显然工作职责不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侧重点和评价指标也必然不同。如果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内容缺乏统一、明确、可量化的指标参考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就很可能停留在财务账面审计的层面,或者仅侧重合规性、合法性评价,不够全面、科学。实际上,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应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果只是评价财务事项一个方面,是明显不够的。因此,要对种类繁多的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定义,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有难度的却又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就会不可控。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与探索

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着眼当下,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优化:

(一)重视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部门可通过本校的官网建立审计的专门网页,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及公示,将审计宣传与党风廉政教育结合起来,邀请校级领导、各院系、部门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参加由审计部门组织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会议,或以座谈会形式倾听、交流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同意见、看法,让全校都学习了解有关的政策与规定,增强审计意识,从全校层面提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

(二)开通多种渠道,鼓励群众民主监督

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在被审计对象离任、调动或者退休的时候才开始着手的,这会导致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审计证据收集得不够充分,审计评价不够全面、客观。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前,审计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审计事前公告,告知群众有关审计事项,鼓励广大群众向审计部门匿名或实名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审计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应予以重视,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核实群众反映的情况。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增加审计访谈的程序,对被审计对象的直接领导、下属、工作有关平级部门的同事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意见,核实有关情况,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既做到开通多种渠道,鼓励群众民主监督,也不偏听偏信,实事求是。这样经济责任审计就不仅是少数审计人员的监督,而是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在本校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将审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公示,让审计结果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将审计结果置于阳光下,保障公众知情权,也能够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从而有利于督促高校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工作人员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素养、高效地履行经济责任。

(三)创新并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完善审计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化流程。高校的审计部门继续规范本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流程。在本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中对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审计流程等作出明确的界定,从而使审计人员在后续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有章可依。

由于高校涉及教学、教辅部门、附属机构及后勤产业,各单位的领导干部、重要岗位人员都可能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众多被审计对象的岗位不同、工作职责不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侧重点和评价指标也必然不同。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为各个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职责示范,按照定性和定量的原则对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定义,形成规范性文件,或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岗位职责信息进行汇总,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岗位职责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变事后型的审计为事先规划,梳理各单位原本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对岗位职责模糊、交叉、权责不清的情况进行规范、完善,将不相容职责分离。在高校的领导干部上任伊始,就明确其任期的经济责任目标,让被审计对象在上任前就明确自己的职责和目标,从而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加有积极性,任期届满时也为人事考核、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后续开展提供依据。

2.创新审计方式,由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核心岗位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履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相关人员在职责范围内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负的责任、工作交接完成情况等做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实质上,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对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的绩效进行评价,两者具有共通性。然而,传统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仅依靠来自财务方面的资料,或者偏重合法、合规性的审计,忽视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价,这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及目的背道而驰。

为了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权威性,我们必须创新审计方式,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贯彻绩效审计的思想,弥补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不足。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包含财务评价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对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审计的侧重点不同对各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邀请校内外专家或参考兄弟院校,针对各部门、岗位在预算、财务收支、资产状况、经济管理绩效、重大经济决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等,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使这套评价体系实现全面、多元化。其中,定性指标可以包括重大经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定量指标包括预算执行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学生的满意度、校办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等。通过对上述各项定性、定量的绩效指标体系的评估和分析,并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综合得分,让审计人员有理有据地对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的绩效进行评分并评价,减少了人为判断的主观性,提升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可信度,从而降低审计的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健康、平稳运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视度不够、审计途径单一、审计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科学等,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因此,我们应该从重视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通多种渠道,鼓励群众民主监督、创新并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优化、规范。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对象岗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