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探源:痎疟与温病关联性发微

2019-01-08鸣,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温病邪气素问

殷 鸣,刘 渊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75)

明·吴又可的《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石,其瘟疫新说堪补古人不足,但精研古医籍可发现,明末瘟疫并非古人未述之病,只因古人将此病归在“痎疟”之下,以致当时之医多不识得,因而不知治法。从《温疫论》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吴又可并非自创新说,而是在古人“瘴疟”证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因时医无暇详究古籍权作新说。清代温病学著作《温热经纬》《温热逢源》等亦引用古人“温疟”证治,可见温病学派已认识到“痎疟”与“温病”的内在联系,但未敢明言。本文试取古“痎疟”病论,衡正后世“温病”治法,以厘清温病发展脉络,使古法得到新的应用。

1 痎疟本义

疟者,虐也[1]43,指发病急暴而言,痎疟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古医家认为,痎疟的病因是两种不同性质邪气交争所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痎疟。[2]10”此句中痎疟的病因为夏季感受暑湿之邪,邪气伏藏,至秋季因新感凉燥而引发[3]。此外亦有单一邪气致疟的特例,《诸病源候论》记载有瘴疟,为感受特殊邪气,如山岭湿毒瘴气所致的痎疟[4]。一般认为,痎疟的典型表现为寒战、壮热、汗出,寒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同时伴有头身疼痛、痰涎壅盛、胸闷腹满等兼症[5]。而在古籍中,痎疟恶寒、发热的症状较重,古人描述为“憎寒壮热”,但其发作时间未必都有典型的规律可循。,《内经》载有但热不寒的瘅疟[2]70-71,《金匮要略》载有以寒为主的牡疟[6],可见现代中医受西医学的影响,简单地将痎疟对应为西医学中的疟疾,这种认识已背离了中医传统。

古痎疟是与伤寒并列的一大类疾病。《备急千金要方》曰:“夫百病之本,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8]”但因痎疟与伤寒少阳证皆有寒热往来这一症状,后世医家多将二者混淆。崇古者如徐灵胎亦认为,伤寒少阳证为正疟,因而非议叶天士治疟不用柴胡[8]。实际上,《伤寒论》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9]”此句明言柴胡所治的是“如疟”症状,而非正疟,少阳证只是类似于痎疟并非相同。痎疟是一大类疾病,少阳证则只是伤寒中的一个阶段,先世之医混痎疟于伤寒,后世之医遂以伤寒之法治温病,这种弊端是相延续的,是“痎疟”之名失其真、“痎疟”治法被忽略的结果。

2 伏气温病汇归痎疟

清代温病学说有新感、伏气两派,新感温病为感受风热邪气、感而即发的一类疾病;而另一类温病初起即见里热,故温病学家不责之于外邪而责之于内有伏邪[10],但伏藏的邪气无人能见,温病学家遂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2]10作依据。“温病”一词中的“病”字范畴极广,而《素问·疟论》则确切指出,此处的“温病”实为“温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2]72”此处温疟的病因是冬伤于寒,邪藏于肾,至春季或因天气温热,或因劳倦,腠理开泄,伏邪从内出外,这与后世春温的机理完全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言:“夏伤于暑,秋必痎疟”[2]10。一般认为,夏季暑湿内伏,秋季凉燥外束,二邪相争发为痎疟。所谓“伏暑为疟”,“伏暑”一词最初是用来解释痎疟的病因,而不是一个病名。从发病机理、季节上看,伏气温病与痎疟完全吻合,“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指春温,“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即指伏暑。

症状上,伏气温病从内而发,初起即见里热较重,春温或兼见新感表证,或纯是里热,伏暑则必由新感引发,表现为“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卫分证有恶寒发热的症状,随后可迅速转变为里热为主,但热不寒,“热变最速。”《素问·疟论》描述痎疟的症状为:“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2]69,这与兼见表证的伏气温病一致;《素问·疟论》又记载了素有里热的瘅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2]70-71,这与纯是里热的伏气温病一致。在最早的文献描述中,痎疟与疟疾完全不同,反而与伏气温病一致,这不禁令人重审痎疟的内涵,亦令人反思伏气温病的立名。

3 明末瘟疫汇归瘴疟

疫者,役也[1]14,以人皆受病而言,所谓“寒与热为定名,温与疫为虚位”[1]14。凡病情危重,具传染性、流行性者皆可称之为瘟疫[11],明末瘟疫是其中的典型。从病位而言,吴又可强调疠气从口鼻吸入膜原,首先将膜原作为一个病位,但《素问·疟论》中已提到“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2]70。从症状而言,吴又可认为“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12]21”明末瘟疫先憎寒后发热,恶寒发热的程度重,与痎疟吻合,脉不浮不沉,与伤寒不同。明末瘟疫表里分传,内溃膜原后邪气或出于表,“伏邪渐退,表气潜行于内,乃作大战”[12]2。战汗这一症状更与痎疟相符;邪气或传于胃而现下证,下法在明末瘟疫中使用频率极高。从用药的角度看,吴又可、袁班都以大黄为治瘟疫之要药,而《圣济总录》治瘴疟用大黄者亦多[13]148-162。明末瘟疫主方达原饮,其中诸药何者不是治疟之品?《本草纲目》曰:“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14]”《圣济总录》治瘴疟有常山散[13]162,达原饮之主药槟榔、草果、厚朴尽在其中,且强调槟榔的重要作用,认为岭南当地人有食用槟榔的习惯,正为消磨瘴邪[13]159-160。

明末瘟疫传染性极强,多致灭门,吴又可因此推测这种特殊的邪气从口鼻而入,非寻常六淫可比:“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12]27”呼吸而入且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与六淫邪气不同,这些特点与瘴气恰恰相符。如上文所分析,明末瘟疫的病位、症状、用药与痎疟完全吻合,明末瘟疫应属于瘴疟范畴。明末瘟疫与瘴疟惟一不相符之处在于疾病的流行范围,瘴气多流行在岭南,而明末瘟疫遍及全国。稍早于吴又可,有郑全望率先在北方运用瘴疟治法,疗效显著[15]。他指出:“天气流转,山泽通之,以时验变,以人验时。奥气不藏,时之变也,物直槎夭,人直疾病。山川不必同,而气至则行之矣。[16]”历史学家多考证明末瘟疫为鼠疫[17],这是违背中医理论的,已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18]。

4 结论

“大法由冬来者,即今春温;由夏来者,即今伏暑。古既统称温疟,则本草诸治温疟之药,皆是治春温、伏暑明甚,《金匮》白虎加桂枝汤症正此也。[1]44”古痎疟与后世温病有交叉,伏气温病及一些瘟疫应当归属在痎疟之下,单纯的新感温病则与痎疟无关;痎疟是一大类疾病,其中一部分是伏气温病、瘟疫,此外还包括疟疾、杂病发热等,尚有研究的空间。

以痎疟衡正温病,这不是在否定温病学派,明清医家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温病后总结出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历史上痎疟治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前人在最初遭遇瘟疫时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像吴又可所描述的:“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12]28那样。清代温病学家虽然忽略痎疟,但他们的用药风格与痎疟方药有相似之处,经过临床验证的经验总会不谋而合,古今治法值得对比研究。治湿温之苍术、厚朴、半夏、藿香等,在《和剂局方》的治瘴方中亦为常用[19]。达原饮诸药皆能治瘴,槟榔、草果、厚朴尽在常山散中,吴又可自言其余4味药“不过调和之剂,非拔病之药。[12]21”很难想象,吴又可未受到瘴疟证治的启发,自出心裁而创达原饮,或许是为免“瘴疟”一词惊人耳目,权舍旧论而创新说。痎疟自古被医家所忽略,因此,古痎疟方书中有价值之处还有很多,留待今人发掘。

猜你喜欢

温病邪气素问
伤寒、温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对应探赜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幸福来自感动
关于《温病条辨》温病初起使用桂枝汤的讨论
别轻易拔罐刮痧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