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中市草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1-08庞志贤陈护亚

中国牛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汉中市牧业草地

庞志贤, 陈护亚

(陕西省汉中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发展草牧业,顺应了当前草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大趋势,是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汉中市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拉动作用下,草牧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因此,准确把握现状,找准问题根源,充分挖掘潜力,积极探索发展途径与对策,将进一步促进汉中市草牧业更快更好发展。

1 基本情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32°05′15"~33°56′07",东经105°30′~108°24′37"之间,全市总面积27 071 km2,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基本上是六份山地,三份丘陵,一份平原。因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 ℃,平均降水量1 200 mm,年平均日照时间1 590.5 h,平均无霜期237.8 d,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52.9万hm2,森林覆盖率50.12%,常用耕地21万hm2,粮食播种面积25.39万hm2,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150多万吨,全市草地总面积54.17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47.99万hm2,理论载畜量达223万个羊单位。

2 草牧业发展情况

据调查,2018年全市牛饲养量34.05万头,出栏牛8.90万头,年末存栏25.15万头,全市有年饲养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727户,年饲养牛3.42万头,其中:奶牛养殖户56户,年饲养奶牛0.13万头,牛的品种主要为西镇黄牛及其与西门塔尔、利木赞、秦川牛等的杂交改良牛,奶牛品种多为荷斯坦奶牛,还有极少量水牛。

全市羊饲养量48.05万只,年出栏20.13万头,年末存栏27.92万只;全市有年出栏5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565户,年出栏肉羊7.09万只。羊的品种主要是陕南白山羊、南江黄羊以及陕南白山羊与布尔山羊、南江黄羊、金堂黑山羊的杂交改良羊。

汉中市草食家畜以肉牛肉羊为主,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的中高山区及丘陵地带,沿江平川区亦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养牛单纯为耕田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饲养规模5头以下的养殖户较少,通常养殖规模在5~30头之间,饲养方式主要为舍饲圈养,亦有少量的利用河谷滩涂草地和农林隙地类草地以半放牧半舍饲的方式饲养,汉中市肉羊主要分布在镇巴、西乡、宁强、南郑等县区的中高山区及丘陵区域,除规模养殖大户外,多以放牧加补饲方式饲养。

3 做法及成效

3.1 强化草地管理,维护草地生态安全

汉中市天然草地资源相对丰富,但从草地利用情况来看,成片的大块草场由于地处深山区,坡度大,海拔高,距离农户居住点较远,几乎没有利用,小块的零星草场多分布在中低山区及丘陵区的农林交错地带,海拔低,距离村庄较近,利用方便,而重牧过牧现象严重,针对上述情况,结合陕西省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草地保护建设工作,不仅维护了草地生态安全,而且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宣传草地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草地建设保护意识。近年来,我们结合“科技之春”宣传月,普法宣传月等活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普法咨询,举办培训班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陕西省实施<草原法>办法》、《国务院草原防火条例》等草地法律法规,依法治草、依法护草的意识深入人心,杜绝了草地严重违法案件及严重火灾事故等的发生,极大地维护了草地生态安全。二是加大草地监督检查力度,严防草地破坏行为的发生。针对重点草场和退化严重的草场,我们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的派员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宣传普及草地科学利用技术,指导群众合理放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另一方面、及时纠正毁草开荒、滥采滥挖等不法行为,维护了草地正常管理秩序。三是大力推广人工种草技术,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在草地退化严重和草食家畜饲养量较大的地区,我们积极推广农田种草、天然草地补播改良等先进实用技术,一方面促进了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改善了草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了草地生产能力,增加了饲草供给,达到生态环境与家畜生产发展的“双赢”效果,据粗略统计,近年来,全市累计人工种草面积约0.67万hm2,增加饲草供给逾2亿kg。如留坝县留候镇闸口石村的狮子沟草场,结合紫柏山旅游风景区的开发,积极开展草畜游项目,在强化草地管护的同时,实行以草定畜,不仅实现了草畜两旺,而且使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天然草地景观成为当地民居、农家游的一大看点。

3.2 强化畜牧技术服务,促进适度规模养殖发展

适度规模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保障,更是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快汉中市草食家畜适度规模养殖的发展,我们以服务促发展,狠抓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及畜禽标准化创建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畜牧生产技术,重点推广了牛羊品种改良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提高了科技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率和贡献率。二是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自2013年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以来,汉中市针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严峻形势,紧紧围绕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的防控目标,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方针,扎实做好疫病检测及各项免疫工作,杜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障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汉中市畜牧业向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宣传引导,培训指导,督促检查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截止2018年,累计创建成功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2个,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中牛场2个,羊场1个。四是大力推广优质牧草品种及饲草生产加工技术。近几年,我们结合牧草引种试验,先后引进并推广了高丹草、甜高粱、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菊苣等优良牧草品种共计10多个,基本满足了广大养殖户对优良牧草品种的需求,我们在推广优良牧草品种的同时重点抓好农田种草,秸秆青贮及肉牛肉羊舍饲圈养技术的推广应用,截止目前,农田种草养畜,牛羊舍饲圈养已成为广大养殖户的共识,汉中市每年种植高丹草、甜高粱等优质牧草面积约0.07万hm2,规模养殖户均购置了饲草加工机械,先进的打捆裹包青贮机也在较大的规模养殖场得以应用,全市年青贮牧草、玉米秸秆等逾25万t。

3.3 强化政策引导,培育壮大草牧业新型经营组织

近年来,汉中市把培育壮大以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通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产业扶贫等途径,不断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了一大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为加快汉中市草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截止2018年底,汉中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13个,家庭农场1 440个,畜牧业养殖合作社556个。

如成立于2013年的汉中弘泰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系城固县招商引资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 300万元,主要经营肉牛、生猪、水产养殖、屠宰加工、牧草种植加工、农业观光等项目,公司依据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集种养加销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草牧业发展园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仅2018年,公司示范种植高丹草、多花黑麦草、青贮玉米等优质牧草面积约6.67 hm2,带动3个贫困村200多户种植牧草面积约53.33 hm2,共生产加工裹包青贮饲料6 400 t左右,所产青贮饲料除自用外,其余全部销往安康、四川等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净利润达80多万元。贫困户种草每亩增收1 000元左右,公司2018年共养牛900多头,出栏756头,产品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地,销售收入900多万元,净利润170多万元,肉牛及生猪养殖所产粪污全部进入大型沼气系统,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全部作为有机肥料用于牧草、花卉苗木及橘树的种植。目前,公司又启动了水产养殖、大棚高档蔬菜水果及农业观光区项目的建设,公司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绿色循环模式将更加突显,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加紧密,也必将发挥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还有像2014年注册成立的镇巴县杨家河镇勤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是以良种肉牛养殖为主的合作社。合作社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有规范圈舍3 000 m2,酿酒厂300 m2,牧草基地40 hm2,青贮窖600 m3,中型沼气池120 m3。自2015年以来,合作社在抓好自身生产经营的同时,以不同模式带动杨家河镇313户在册贫困户发展种草养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2018年,100多户脱贫。2019年,合作社申请的国际农发基金项目还将为其他乡镇的300多户贫困户发放300多头母牛,继续以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养牛致富。合作社还正在规划建设集肉牛养殖、牛肉加工、有机肥加工、餐饮、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园。类似于城固弘泰、镇巴勤兴这样的新型草牧业经营组织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汉中草牧业的明天会更好。

4 发展潜力及优势

4.1 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汉中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气候,光、热、水资源充足,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物种繁多,适于多种优良牧草及家畜的生长。广大农村在传统的种养业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种养经验,并且培育了西镇黄牛、陕南白山羊、汉中绵羊等优良地方品种。

4.2 耕地资源相对丰富

汉中市土地总面积27 071 km2,其中常用耕地面积21万hm2,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中高山区农户陆续搬迁到移民安置点居住,大量的耕地和林地被闲置,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大量的耕地可流转用于草牧业发展。

4.3 汉中区位优势相对明显

汉中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圈,成(都)渝(重庆)经济圈和江汉经济圈的“三圈”交汇之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完全可以起到“三圈”交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汉中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社会经济战略的实施,必将为汉中市草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4 汉中政策机遇更加利好

近年来,汉中市深入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以循环发展理念实施产业布局,推进循环经济从工业向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并结合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生态环境整治等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必将极大地促进汉中市草牧业的发展。

5 存在问题

一是饲草资源利用不平衡。近年来,随着陕西省草地禁牧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天然草地都已封山禁牧,只有少部分的农林隙地类草场和农户自有林地可以放牧,由于该类放牧草地面积有限,放牧方便,往往过牧重牧现象严重,致使草地严重退化,草地生产性能下降,冷季饲草供应严重不足,放牧家畜则通过补饲有限的秸秆、精料等解决冷季饲草供应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汉中市秸秆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汉中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约150万t,其中稻草约59万t,玉米秆35万t,实际被用于饲喂家畜的还不到20%,剩余的80%理论可养畜60多万个羊单位,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秸秆并未得到科学合理利用。

二是规模化程度较低。一方面是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全市牛饲养量仅有34.05万头,羊饲养量只有48.05万头,总体养殖规模偏低。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水平也很低,除鸡、猪之外,草食畜全市没有几个规模大的养殖场,全市规模化养殖程度还不到30%。

三是标准化程度较低。全市草牧业生产仍然是粗放式经营,集约化水平较低,近年来创建成功的标准化示范场比例严重偏低,从整体上讲,距离实现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管理规范化、防疫程序化、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化要求差距较大。

四是机械化程度较低。汉中市地处秦巴山区,草牧业生产也多在山区丘陵地带,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率还很低,无论是在饲草种植、收获、加工环节还是养殖环节,适用配套机具少,严重影响草牧业生产发展。

五是社会化程度较低。汉中市的草牧业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县级和乡镇的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完善。虽然全市现有畜牧业专业合作社500多家,但大多数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户散养零售,缺乏合理的组织管理,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全市草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种养加销一体化仅体现在一个养殖企业,而没有体现在合理的社会分工上,其产业经营与草牧业产业融合、系统耦合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距较远。

6 发展对策及建议

鉴于草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汉中市草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后我们将依据中省安排部署,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努力开创汉中市草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们要在认真学习理解草牧业理论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草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把草牧业发展纳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扶贫范畴内统筹安排部署,积极协调把草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舆论宣传。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宣传草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对草牧业发展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的宣传推介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社会合力,推进草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们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的同时,力争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夯实草牧业发展基础设施,扩大财政资金投入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完善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草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推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措施,通过完善草牧业科研培训、技术推广、产销衔接、金融服务、物资供应等配套服务,为各类草牧业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是继续加大对草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坚持“扶优、扶强、扶大”原则,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増强实力,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草牧业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汉中市牧业草地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主题党日加上大数据——汉中市利用“党建云”更新党日形态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稻鳅共作 亩均收入万余元——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推广实施“稻+”产业助农增收
草地上的事
基层治理呼唤“镇级改革”——汉中市破解镇级“虚化”问题的调查
Laughing song
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