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中透视、光线与色彩的应用

2019-01-07鲁光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

摘要:人眼睛在绘画中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按照一些科学的看法,眼睛是接受物体所反射的光,在经过大脑的处理来形成图像,由此来说人的眼睛与相机及其相似,但是人的眼睛绝不是像相机那样被动的接受信息,对于人来说,只有当他想要去观看时,才会认真的观察事物。

关键词:透视原理;色彩原理;视觉认知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47-01

一、透視原理的发现

人的视觉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它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在绘画中来说观看意味着要看到事物的特征。一个漫画家寥寥几笔就能把人物的形象画的活灵活现的,同样这是每个人的基本能力,对于熟悉的人我们能在很远仅凭对他的特征分析就能辨别出这个人。通过这个规律,人们可以在窗子上观看外面所有的景物,同样也可以用笔将外面的事物准确的描绘在玻璃上,而这也就是透视图了,从透视图中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这就构成了透视学。透视学是一代代画家对于视觉空间不断探索的产物,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与解剖学是当时艺术的两大支柱。透视是一种推理性的观察法,它根据光的直线定律,焦点透视是以绝对静止,单眼观看得出的瞬间的凝固空间,这其中包含着点线面的互为关系,它揭示了一般的视觉定律,但它绝不是视觉的真理,并不等于双眼的观察活动。

二、色彩的发现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懂得用大自然中的材料来制作颜色,直到牛顿光色学的出现,色彩才有了系统的研究。牛顿通过三棱镜将光进行分解,映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谱。当把所有的光再次汇集起来时,他们就又形成了日常的白光。在自然界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当然除了太阳以外还有许多发光体。当对铁进行加热时,铁便会发光,当温度逐渐升高时,它的颜色也会随之变化,从红色、黄色到最终的蓝色。这种转化被称之为色温。每种物体都具有反色光的能力,而它所呈现出的色彩,是它能够反射那些光来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自然界中颜色,纯度极高的情况是较少的,大部分的颜色都是经过混合的。对色彩的定位与分类是色彩的三要素,任何一种色彩都具有三要素的关系:

1.明度即是色彩的亮度,实际是光线的强弱,一种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明度就高,在弱光照射下明度就低。

2.色相,就是色别,其原理是光线波长的变化。就是我们平时普遍使用的红橙黄绿青蓝紫。

3.纯度,也是色彩的饱和度,在色环上的颜色都是纯色,当帮他们混合起来时,他们的纯度也就随之降低了。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块黑色手帕在强光的照射下亮度是要高于在夜晚主灯照射的白色手帕,但是人本能的还是觉得白色手帕的亮度要高于黑色的手帕,这其实是视觉恒常性的作用。光的更恒常性不仅仅表现在明度上,同样在色相上也发生作用,在作画时通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观察过客观事物的颜色后就确定了其颜色,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也并有察觉到。眼睛的灵活调节性对于人类适应自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视觉信息的判断。由于眼睛的生理机制的作用,客观事物并不像镜子反射那样准确的反映出来,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运动的状态之中,因此,在艺术表现中完全照抄自然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而且在绘画的媒介也就是颜料中,颜色的丰富性也是无法跟自然所比拟的,相比自然中的色彩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想要完全照搬下那辉煌的落日余晖最后得到也只有失望了,所以在绘画中要侧重来采用对比的关系,以达到想要表现的绘画效果。

三、绘画中三要素的对比

眼睛还会有一种对比效应,当长时间注视着红色的色彩时,然后转向另一面墙壁,这是会看到一片模糊的绿色,如果将黑色和白色对比起来,黑色的会更黑,而白色会更白,将冷色和暖色对比起来也会产增强各自的特点。这说明任何颜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块颜色与周围的颜色是由联系的,人们所经常强调的色彩感觉就实际来说,色彩本身是不具有情感的,但是在人的认知中,色彩承载着大量的生活信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电闪雷鸣这些色彩记忆都在人的情感认知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当某种颜色出现时,会不由自主的调动起人们过往对这种色彩的记忆,例如人们在出席庄严或哀悼的场合中都会穿上黑色的西装,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黑色代表了夜晚,也代表了恶劣天气时给人带来的恐惧情感。色彩的冷暖感也是这样,它们本身并不具有温度,而是人们对其的认知,如红色可能会让人们想起灼热的火焰,而蓝色又可能让人们想起冰冷的海水。色彩在绘画中也会产生轻重的效果,例如红色与黄色相比,红色就要比黄色看起来重一些,而红色跟黑色相比,黑色又会显的重一些,这其实是明度的缘故,明度低的颜色在视觉上要重于明度高的颜色,这些视觉认知在绘画表现中良好的运用会使绘画作品更加整体统

参考文献:

[1]冯友兰.透视学研究[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张法.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瑞成,宋清秀.色彩构成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鲁光远(1992-),男,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水彩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