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木偶创作中珍视民族元素的融合与运用

2019-01-07顾文杰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元素融合发展

【摘要】作为中国木偶艺术人才传承培训基地,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笔者从木偶劇剧本编导的渗透、木偶造型设计中的体现、偶人服装和舞美中展现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扬州木偶;民族元素;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19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木偶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枝独秀的奇葩,西周早期《列子·汤问》就有记载。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木偶艺术也凝固着不同民族的符号与记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进入信息化社会,人类文明的传播速度之快和发展方式变化之大,使地域界限逐渐淡化。如今,扬州制偶人的技术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使得各地不少同行都到扬州来学习交流或购买定制木偶成品。如何避免同质化,防止千篇一律的近亲繁殖,珍视民族元素的融合与运用是扬州木偶创作者的重要思路,也是扬州木偶立身之本。

一、守护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性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压迫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当下保护民族文化基因、挽救人心道德迫在眉睫,对国学和传统文化举国上下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并特别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一带一路的推进,使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海外大众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愈加浓厚。蕴含着传统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的扬州木偶,足迹已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对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加以科学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在教育、娱乐青少年的同时,也有助培养提升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传承文化传统必须了解各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依据订单或剧本反映的地域及时代背景,以各民族实际生活中彰显的风格和品格为依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殷大宁曾告诫:“各地的木偶要有各自的风格特色,唯有这样,才能体现这一行当的魅力所在,千万不能同质化[2]。”

二、民族文化基因在木偶剧本中的渗透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本民族流传已久的神话歌谣、民间故事和儿歌童话等文字资料,通过民族文献深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情感精神等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成为木偶剧的核心剧本。深受观众喜爱和熟悉的有改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名著,赋予时代新意的传统神话、童话;流传久远的经典的民间故事;寓教于乐的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新编故事;见证“一带一路”,体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题材;庆祝建国70周年、歌颂红军长征,体现革命精神的红色剧目;宣传儿童美好品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创剧目等。借鉴吸收民族戏曲如京剧、越剧、川剧、扬剧等戏剧艺术丰富本体艺术,恰如其分地展现杖头木偶的技艺技巧和恰到好处地借鉴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3]。从丰富多彩的不同类型地方戏剧中寻找创作突破空间,创作了《琼花仙子》《葫芦娃》等一批优秀木偶剧目。重视思想内涵和娱乐教育意义,《嫦娥奔月》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默默奉献者舍小家顾大家、崇高的自我奉献精神[4]。《三个和尚新传》走出民谚,改正错误,通力合作,同挑一泉水,同念一本经,并与山上的众猴和睦相处,为青山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神奇的宝盒》以儿童探险、收获成长为主题,让小朋友们领略勇敢、诚实、信任的真谛,寓教于乐,新颖有趣。

三、民族文化基因在木偶造型设计中的体现

根据剧本的历史背景和故事的民族个性,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木偶造型设计和舞台场景中,多接触与了解文化元素,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崇拜的图腾,充分融入到相应剧目的木偶设计中。在进行人偶的造型设计时注重抽象化与具象化的和谐过渡以及艺术性与自然性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约定俗成的表现手法,如唐代仕女雍容雅致的造型是唐代历史文化神韵的代表性气质;苗族人民将龙作为自己的祖先,龙在苗族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图腾,更是苗族人民的崇高信仰[5]。佛教艺术的造型和绘画深深影响着扬州木偶戏的创作,民族色彩浓郁的人物造型,独特夸张的表现手法,常以夸大的头脸表现儿童天真活泼。《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造型风格完全取自于佛教题材,表现上也吸取了中国传统年画的线条和最为人们熟知的敦煌壁画设色的技法,民间美术色彩明快、强烈,造型生动流畅。带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设计师塑造出有着丰富生活气息的木偶,手工艺独特的魅力是创作每一批偶人都不同于机械复制,夸张、奇趣、传神的造型木偶似乎很古老却又总给人以新鲜感。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等方法把眼、眉、口、舌、耳装成可以自由活动的形式,用乒乓球代替眼睛,眼珠可以灵活转动,顾盼传情;嘴巴两边开缝,开合自如,与真人说话一样,整张脸能表达喜怒哀乐。头、手均装机关可活动,搭脚、带腿的转型置换,形体柔软、运动自如,既保留传统的造型要素又融入现代技法,一刀一刀,将生命赐予那些没有呼吸、没有思想的木头,使它活过来,会哭、会笑,被人爱上,把呆板无情的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更能吸引观众眼球。场景造型中设计风格不同的街道、建筑、历史氛围、自然环境等都会唤起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增添强烈的民族色彩,激活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促进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让观众倍感亲切温暖,并坚定树立文化自信[6]。

四、民族文化基因在偶人服装中的展示

扬州木偶的造型受唐宋时期佛像风格的影响较深,设计师深厚的艺术造诣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在创作之前详细了解剧本和相关民族服装的内涵和风格,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全心进入到所想表达的设计思维中去,既要符合剧情要求、有民族特色,又要有艺术性和欣赏性。设计师们涉猎广博,带来灵感和启发,把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化模式巧妙纳入其中,通过偶人服装充分展示出丰富的寓意、深刻的内涵、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如《琼花仙子》剧中麻胡子是邪恶势力的代表,为了体现他阴险、狡诈的个性特征,服装设计上以酱灰色为色彩基调,在其胸前配以八卦图案,背后饰以蛤蟆图形[7]。唐代宽袖衣衫集中体现了唐代服装浓烈的民族风情和极度的开创性意识,木偶常常会出现大冠高履,褒衣博带的士大夫形象;《武松打虎》热情歌颂了北宋农民起义英雄人物,武松的直领对襟汉服和特色文化符号的毡帽,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和武松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嫦娥奔月》中后羿身着蓝色为主色调的猎户服,皮革作装饰,腰间挂有羽毛、香木的坠饰,展现了游牧民族的风姿飒爽,正气十足。

五、民族文化基因在木偶剧舞美中的展现

木偶剧常常以音乐主旋律为纽带,优美的舞蹈贯穿起剧情主线,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具备一定的独特性,是该民族生活区域、文化、宗教等内容的体现。《扇韵》《长绸舞》《草裙舞》等极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木偶表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木偶表演的川剧绝活——变脸、吐火,令观众啧啧称奇,红脸、绿脸、蓝脸……一张张脸变幻莫测,瞬息之间不露痕迹地变换脸谱的同时,口中还吐出熊熊烈火,更是绝中之绝。木偶戏可以表现出许多大戏舞台上真人无法表演的高难度动作,在演出前后与观众互动,可以让观众们触摸到比真人夸张一点的美丽或英俊的真实感知。杖头木偶《祝您吉祥》采用人偶同台,真人的肢体语言与木偶的舞蹈有机交融,具有鲜明的藏族舞蹈风格。新版《嫦娥奔月》骆燕老师扮演嫦娥,细腻、传神的表演展示嫦娥献身的大爱与不舍,木杖高擎起长袖翩翩的嫦娥载歌载舞,美不胜收。梁苏荣老师精彩演绎出后羿射日的坚定与勇敢,透示出中华先民们筚路蓝缕、不避艰辛的开拓精神。皮影表现的奔马加以急促鼓点的辅助手段,既呈现了后羿与嫦娥为救黎民勇敢直进的精神,也调动起了观众观剧的激情,将皮影、真人表演与杖头木偶相结合,非常完美地配合了木偶表演。充满活力的舞蹈和爵士乐的加入,使这部木偶剧兼具古老木偶艺术的魅力韵味和现代艺术的新意时尚,令人耳目一新,对木偶戏的发展做出了导向性的启示。

民族传统文化是立足于世界的根基,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求生存[8];继承优秀传统、传播传递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法,赋予木偶比生活更加夸张、更加奇妙和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以求发展。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优势平台,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络,守护住中华民族的传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从剧团领导、导演、制作到表演者,倾注了扬州木偶剧团几代人的心血,改革创新已经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注入灵魂,才能最终给木偶以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锐.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9-03-28.

[2]贾晓君.杖头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殷大宁:17岁入行与木偶结缘[OL].中国江苏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2017-05-22.

[3]方林.本體艺术的完美展现和姊妹艺术的适度借鉴——木偶剧《胡桃夹子》导演随笔[J].剧影月报,2014(5):70-71,

[4]南兰.和神话历史人物的心灵对话[J].剧影月报.2013(1):81.

[5]郝莎莎,胡二华.为木偶注入灵魂——论材料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J].美与时代(上),2013(1):110-111.

[6]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5):85-90.

[7]王兴凤.木偶剧《琼花仙子》服装设计与制作[J].剧影月报,2006(6):92.

[8]余金红.文化类电视节目文化记忆建构与传承——以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为例.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44-147.

作者简介:顾文杰(1987-),男,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舞台美术设计师,研究方向:木偶艺术设计、雕塑、装置艺术等。

猜你喜欢

民族元素融合发展
浅析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引入及渗透
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具体应用
融入民族元素的《创意化妆》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