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中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作用的临床研究

2019-01-07顾颖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命体征院前急救机械通气

顾颖

【摘 要】:目的 研究呼吸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采用机械通气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到的78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院前急救的顺序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39例患者实施机械通气,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HR、SPO2、RR)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R为(75.7±8.3)次/min,SPO2(85.3±7.4)mmHg, RR(15.5±0.7)次/min。相比于对照组HR为(89.8±9.6)次/min,SPO2(70.4±5.8)mmHg, RR(22.4±1.9)次/min生命体征处于相对标准的范围中,维持效果较好,P<0.05.结论 呼吸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采用机械通气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使得(HR、SPO2、RR)趋于稳定。

【关键词】:呼吸衰竭;生命体征;机械通气;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5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3--01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呼吸窘迫以及血氧含量较低的症状时,应考虑为呼吸功能衰竭[1]。此症状属于急诊科中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疾病。院前急救过程中应对呼吸窘迫的患者首先要通过供氧改善呼吸循环。由于常规治疗与机械通气治疗方式最终呈现的效果不具统一性,本文结合78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展开评价。以生命体征的维持作为评价标准,具体的资料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到的78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院前急救的顺序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式,组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55—75)岁,平均(65±3.7)岁,合并气胸14例,肺气肿9例,哮喘11例,肺栓塞5例;研究组39例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组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54—76)岁,平均(65.5±3.9)岁,合并气胸13例,肺气肿5例,哮喘15例,肺栓塞6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HR、SPO2、RR)等生命体征的變化。治疗过程均征得家属同意。资料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而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机械通气。(1)常规治疗:肌注肾上腺素,同时静脉滴注富有活性成分的药物,清理呼吸通道,使供氧设施发挥其最大效果。救治的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更严格监督。(2)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给予研究组患者,调节供氧量,使其保持在恒定的流量内。控制血氧饱和度(SPO2)。确定使用BIBAP Vosion 呼吸机,检查管道以及附件等的工作状态,查验O2 压力是否控制在10kg/cm2 以内[2],将呼吸频率设置为每分钟16至20次之间。视患者的疾病程度将氧分压在最低60mmHg调节至最高90mmHg之间,机械通气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程度调整通气方式,由主动控制和被动辅助以及间歇性通气等三种通气方式。能最大程度的适应患者的呼吸频率,控制生命体征的稳定。

1.3 评价标准

将生命体征(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作为评价指标,当呼吸频率RR的显示数值处于(12~18)次/min,心率HR处于(60~100)次/min,血氧饱和度SPO2 处于(90~95%)之间,说明生命体征的控制效果较佳,偏离正常值越明显,说明生命体征的维持效果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研究利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算,用()统计计量资料,“t”代表统计差异,“n”为研究例数,[n(%)]表示研究结果中例数所占组中总人数的百分比,p<0.05时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评价2组患者(HR、SPO2、RR)的维持效果

研究组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后(HR、SPO2、RR)的数值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有效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维持效果较佳,2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1

3 讨论

在临床应用中,机械通气是模仿人工呼吸的通气方法。出于各种原因导致呼吸窘迫以及血氧含量较低的症状时,被视为呼吸功能衰竭。此症状属于急诊科中较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院前急救过程中应对呼吸窘迫的患者时,应首先考虑供氧改善呼吸循环[3]。机械通气是应对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能争取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活率。本文提到的BIBAP Vosion 呼吸机,是一种无创式正压通气机,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程度调整通气方式,由主动控制和被动辅助以及间歇性通气等三种通气方式。能最大程度的适应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衰竭的死亡率较高,发病较快。为了尽快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本文结合78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院前急救的顺序随即分位2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研究后发现:研究组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后(HR、SPO2、RR)的数值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有效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维持效果较佳,2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 呼吸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采用机械通气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使得(HR、SPO2、RR)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范新,牛庆学,李伟荣,等.院前急救中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6,22(13):2678-2681.

陈霞,于瀚宇,王立生.机械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对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9):890-891.

王常永,范学朋,翁方中,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 25(1):46-49.

猜你喜欢

生命体征院前急救机械通气
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雾化治疗的哮喘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研究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和生命体征的影响
有创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