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丽水市的地实质践灾与害思综考合治理工作
——丽水市“大搬快治”牢筑地质灾害防治“生命工程”

2019-01-07丽水市国土资源局朱岩华

浙江国土资源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丽水市隐患群众

□ 丽水市国土资源局 徐 晖 朱岩华 周 华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全市97.8%的区域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省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之一,主要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类,地质灾害呈现点多、分布面广、危害程度大、隐蔽性强等特点。2017年“大搬快治”实施之初,该市纳入监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91处,其中,Ⅰ类点286个、Ⅱ类点237个、Ⅲ类点168个,涉及147个乡镇(街道)555个行政村,受威胁群众达3.8万余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一、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

(一)地质灾害易发多发

“十二五”期间,丽水市共发生地质灾害险情484起,其中,有人员死亡的地质灾害8起,死亡50人,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加58%、60%和66.7%。特别是2015年莲都区里东山体滑坡事件,造成38人死亡,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2016年遂昌县苏村山体滑坡事件,造成26人死亡,2人失联,20户房屋被掩埋,17户房屋进水,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地质灾害诱因复杂

一是自然方面因素,极端天气影响频繁。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丽水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加之丽水是受“台汛”“梅汛”灾情严重的地区,“双汛”期间大量集中强降雨、连续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二是人为方面因素。工程活动持续加剧。“十三五”是丽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该市“十三五”规划明确,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因此,随着大交通、大水利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大地增加。

(三)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一是隐患排查任务重。该市共纳入监测隐患点691个,随着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未知隐患点将逐步显现。同时,因这些隐患点大多靠近公路沿线、水库周边及偏远山区,单单依靠数量有限的群测群防员开展巡查,排查难度大。二是隐患治理任务重。省政府明确,“十三五”期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是“基本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这些隐患亟需搬迁和治理。同时,随着隐患变化和调查排查深入,需治理的隐患点将不断增加,治理任务繁重。三是工程治理监管任务重。目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不够规范,治理工程的科学研究、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相关需要,随着排险和治理工作加快推进,治理工程监管面临严峻考验。

(四)防治能力亟待提高

丽水绝大部分是山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防治能力不足,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技术问题突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以往,丽水主要按照“预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日常防灾主要实行“人机结合、人测为主”,监测工作主要采取“临灾监测、非专业队伍监测”等手段,险情发生时,抢险救灾主要依靠以县(市、区)单兵作战为主。据调查,“大搬快治”实施前,市本级及9县(市、区)仅建成地质灾害应急中心3个,全市基本未开展专业监测工作。市、县两级虽已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但受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困难,基层专业力量相对薄弱。同时,山区群众的识灾、防灾和主动避险意识不强,依赖政府思想较为严重,进一步增大了地质灾害风险。

二、丽水市“大搬快治”主要做法

2017年,丽水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除险安居”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举全市之力、集全市资源,全面启动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三年行动,提出了“以搬为主,应搬尽搬”的工作思路,作出了“决不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带入全面小康”的庄重承诺,力争打好“搬、治、防”组合拳,全力打造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丽水样板”,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家园。2017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地灾综合治理项目810个,减少受威胁群众48169人,其中避让搬迁解危29040人、工程治理解危10972人、直接核销解危8157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起,避免人员伤亡38人,跑出了“丽水加速度”,实现了汛期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立即搬,全力推进隐患点受威胁群众避让搬迁

“立即搬”即坚持“避字当先”,按照“应搬必搬”要求,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群众实施避让搬迁。同时,结合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等建设需求,加快安置项目落地,打造农民安居乐业新家园。

一是推行最好补助政策,确保受威胁群众“搬得出”。在省补助15000元/人基础上,该市再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000元/人,各县(市、区)在省、市两级搬迁补助政策基础上,制定最优补助政策,最大力度保障避让搬迁工作。青田县推行迁建安置、公寓安置和货币安置等多种安置形式,引导群众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选择在县城购买商品房的搬迁群众,最高补助86000元/人;景宁畲族自治县少数民族避让搬迁群众在原补助标准基础上,再增加6500元/人补助,最高补助60700元/人。同时,实行安置户贴息政策,庆元县新批自建房安置户可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申请贴息贷款,最高额度20万元。

▲ 丽水市遂昌县下马村地质灾害安置小区——获2018年浙江省钱江杯奖(工程质量类)

二是推行最快安置建设,确保受威胁群众“住得下”。为优质高效推进安置小区建设,各地积极探索安置小区建设模式,确保群众早日入住。实施“委托代建”模式。遂昌县委托建筑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的方式推进南塘安置小区建设,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又保障了工程进度。实施“ppp项目”模式。缙云县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壶镇安置小区建设运营,加快安置项目落地。实施“改造盘活”模式。庆元县结合“香菇小镇”建设需求,将收储项目进行盘活改造建设横山安置小区,因小区接近工业园区,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实施“回迁安置”模式。龙泉市一村、上湾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创新实施“搬迁拆除-工程治理-回迁安置”的建设模式,节约建设用地近34亩,实现了除险安居和节约用地相统一。

三是推行最优安置保障,确保受威胁群众“富得起”。因地制宜,做好与农、与工、与旅结合文章,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活来源。与“农”结合。发挥搬迁群众种植、养殖技术效益,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遂昌县苏村安置点积极争取各级补助资金,建成生态果蔬基地280亩,中蜂养殖基地3个,并建立农业合作社和果蔬冷链电商发货中心,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与“工”结合。将安置小区选址于工业园区附近,综合考虑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组织开展订单式、针对性培训,提高就业技能。青田县将安置小区选址于高湖工业区对岸,园区投产6家阀门企业可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约3000元/月。与“旅”结合。紧跟“全域旅游”实际,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创业培训等扶持,激发群众创业热情。缙云县在仙都风景区内建设半岙安置小区,配套住宿、餐饮、商业、休闲等一体功能,鼓励搬迁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有力带动群众增收。

(二)加快治,切实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

“加快治”即按照地质灾害隐患点轻重缓急程度,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招投标制度,切实加强治理工程质量监管。

一是并联审批,创新项目组织机制。按照“便民、优质、高效”的审批原则,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度推进工程治理项目。庆元县结合“最多跑一次”审批制度改革,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抢险救灾项目实行“边建边批”的工作模式,同步推进招标和送审程序,在招标选择上,要求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参与竞标;在工程监管上,要求勘察设计、安全监督、工程监理全程介入,把好治理工程项目质量关。

二是中介候选,创新项目实施机制。青田县创新中介服务候选制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治理工程施工、治理工程监理三个中介候选人库,通过设置准入条件、规范实施程序、明确收费依据、约定服务承诺等措施,进一步加快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治理工程质量。目前,该县拥有危险性评估候选单位4家,全部为甲级资质单位;治理工程施工候选单位9家,其中甲级资质6家,乙级资质3家;治理工程监理候选单位3家,其中甲级资质1家、乙级资质2家,真正做到了简化程序和资质保障相统一。

三是检验评优,创新项目监管机制。探索治理工程质量监督检验制度,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监督检验工作纳入现有的建设工程治理监督检验体系。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评比工作,推进地质灾害治理优秀工程建设15处。同时,各地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加大工程监管力度,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搬快治”办专门设立治工处,指派专人负责工程治理项目监管;松阳县邀请浙江大学、省第七地质大队等专家深入治理工程现场,对勘察设计等进行“把脉问诊”。

(三)强化防,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监测水平

“强化防”即健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网络,提升专业预警预报水平。结合“互联网+”理念,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在线自动监测试点。加强专业监测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体监测水平。

一是排查+巡查。汛前,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底数。汛期,出动人员深入学校、集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在建工程、交通沿线、重要基础设施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全方位开展隐患巡查,确保不留死角。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及时开展调查核实,并列入隐患点管理范围,落实防治责任和防范措施,做到“即查、即防、即治”。

二是群测+机测。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员队伍,提高群策群防员劳务补贴和基层群众隐患上报奖励。遂昌县将村级监测员劳务补助提高至1500-2000元;青田县对发现上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给予2000-5000元奖励。同时,加强专业力量投入,按照“机人结合、机测为主、群测群防”的要求,引进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实时监测传输等设备,提高监测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无人机航拍,健全30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全面实行动态监管。目前,该市已建成地质灾害应急中心10个,实现了市、县两级全覆盖;建成自动化专业监测点35处。

三是撤离+搬迁。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实行汛前撤离,5月3日主汛期前夕,全面完成全市所有隐患点群众汛前撤离,撤离率达100%。按照“以搬为主、应搬必搬”的工作要求,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群众实施避让搬迁,目前,该市已全面完成库存所有避让搬迁任务,解危群众2.9万余人。同时,通过设立警示标志,对房屋统一上锁,钥匙交由村集体管理,有效防止撤离群众回住,并落实强制撤离措施,确保撤离群众安全。

三、评价与启示

(一)各级领导干部重视是工作的最大推力

“大搬快治”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25次对“大搬快治”工作作出批示。层层落实工作责任,通过及时召开各类动员会、部署会、推进会,白天干完晚上干,密集开展实地调研、督查指导,发现一个问题,当场解决一个问题,真正做到问题不过夜、工作不停歇,有力推动工作落实。如景宁畲族自治县实行“督战令”制度,县委书记、县长亲自督导“大搬快治”工作;莲都区落实“后进约谈”机制,对工作不力的乡镇(街道)实行问责约谈,有效保障了“大搬快治”的工作进度。

(二)基层干部群众支持是工作的最大动力

“大搬快治”工作开展以来,丽水市各地基层群众积极参与,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使得大搬快治工作快速、有效推进。如遂昌县云峰街道创新“1+1+2”的工作模式,即1名班子成员+1名街道干部+2户避让搬迁群众的策略,做深做细群众思想工作,仅48小时就全面完成该镇36户100名群众的签约工作。缙云县石笕乡党支部书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垫资50万元,发放给避让搬迁群众,让村民吃下“定心丸”,仅三天时间,全村25户50人全部搬迁完毕。

(三)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是工作的最强助力

“大搬快治”工作开展以来,市、县两级调整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四套领导班子亲自挂帅,并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市级建立了“日排名、周报告、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的工作机制,县级落实了“县领导联系督办、乡镇领导具体负责、工作人员具体落实”的推进机制。同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营造“大搬快治”浓厚氛围,为工作推进创造了良好环境。2017年以来,丽水市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浙江日报》《丽水日报》等各类媒体刊发相关报道1000余篇。

猜你喜欢

丽水市隐患群众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丽水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丽水市特色足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