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传承与应用
——以甘肃省为例

2019-01-07王利华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资源政治

王利华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作为基础性必修课在普通高校统一开设,但却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即大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兴趣,认为它并非主流课程,且将来工作上用处也不大,没有必要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师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普遍不足,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方式较为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多为照本宣科,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能将“思政课”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教学内容乏味,课程缺乏趣味性,无法解答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和困惑,以致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基于就业压力,大学生将学习行为与就业紧密联系,片面地追求知识实用性,希望所学知识能够“立竿见影”。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青年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核心课程。“思政课”针对的客体是大学生,它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只有种好真善美这粒种子,才能培养出品德优良,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可见,“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而要想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趣的、有价值的课,必须要改变传统授课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衔接起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坚定信念,更要立足实际,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实际和学生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让“思政课”成为有活力、有灵魂的课程。

2 地域文化的价值及在“思政课”中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其中既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又兼蓄了当地文化的营养成分。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集体智慧创造的结晶,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教育者通过有效整合文化资源,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讲解、引导等方式传达给受教育者,经受教育者吸收,进而转化为一种自我意识,内化为一种自有品质,最终指引其自觉地把正确的个人意识外化为良好的个人品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个人道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优秀文化资源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其可谓是自带光环,天赋凝聚力和向心力,散发着强大的正能量,它不仅有利于教育的有效实施,而且能够帮助和指引人们做出正确的、高尚的选择,即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方向。它在无形中激发着受教育者的精神动力,增强着其凝聚力、向心力,赋予了受教育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1 地域文化的直观性、可感性,赋予“思政课”以亲和力,使学生置身其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优良道德情操。地域文化资源就存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域,围绕在他们周围,潜移默化中感染着他们,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也悄悄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贴近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实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育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的教育效果要远胜于空洞说教,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同化作用,进而内化作一种巨大精神力量。

2.2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教育性,赋予“思政课”以感染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自由“翱翔”,通过感知、感受、感悟地域文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进而达到德育内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充实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道德观教育,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甘肃省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比如以南梁政权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以哈达铺、会师园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代表的红军长征红色资源;以八路军办事处为代表的甘肃抗战红色文化资源;以甘南民变为中心的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以嘉峪关关城、腊口子战役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尤其是对本地域内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和性、感染性和融合性,这些文化资源是可观可感的,如置身其中仿佛是与历史的亲密接触。

因此,将甘肃省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使“思政课”变的更生动直观、更具特色、更贴近学生,让“思政课”成为“有亲和力的课”;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

3 传承与应用的路径探索

地域文化是宝贵的,优秀的地域文化更是具有教育意义,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是“思政课”的重大使命,利用优秀地域文化充实“思政课”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思政课”中传承和应用地域文化能够起到双赢的作用。

3.1 多方合力,营造传承与应用的优良环境。①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教育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充分挖掘和保护优秀地域文化,促进地域文化的开发和研究,形成规模化效应。②高校要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作用,在“思政课”中融入地域文化,积极推进地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课堂建设,为地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和应用提供制度保障。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将思政课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把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教学相融合。多方合力,共同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3.2 畅通地域文化与“思政课”互融渠道。①高校一方面要有效整合甘肃省的地域文化资源,挖掘优秀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关注地域文化特色,将其与“思政课”的课程特色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②“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从以灌输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即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勤思考,多总结,自己经历从追问“为什么”到解答“是什么”,而非直接告诉其“是什么”、“为什么”。③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利用好互联网,结合时下大学生特性,将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碎片化、形象化,由单一的纯理论讲授课堂变为网络资源、实地参观考察、理论课堂活动有机结合的互动性强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3.3 完善地域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措施。一方面,在甘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不断提升自我;进一步完善晋升和激励机制,畅通教师前进之路;规划理想蓝图,激发教师前进动力。只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出有血肉、有灵魂的课堂,才能哺育出有血性、有担当的下一代。另一方面,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文化素养,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更要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踹有家国情怀,做思想的引领者,用高尚人格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成为让学生喜爱的人,打造让学生喜爱的课堂。要想让“思政课”课堂“动”起来,一线教师必须要坚持并贯彻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弄通吃透地域文化,才能充分挖掘并发挥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名人故事,宣讲好长征精神、南梁精神、西路军精神,弘扬好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激活课堂,使学生主动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内化,融入自己的思想,形成高尚的人格,养成优秀的品质。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唯有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充分彰显其潜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地域文化来充实课程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甘肃省内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力弘扬地域文化。需要强调的是,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地域文化的开发,需要我们每一代人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播者、继承者、创新者的责任,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以求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资源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