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2019-01-07曾圆圆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观念教材

曾圆圆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实施过程缺乏应有的性别敏感,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人文精神的课程,亟需改变忽视性别的做法,完善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缺失的性别话语。在大学语文课程方法论中加入社会性别的视角,需要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主要可以从营造具备性别敏感的高校教育环境、革新教材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几方面入手。

1 营造具备性别敏感的高校教育环境

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妇女与教育”这一条目中规定:“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机构中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1]国家早已将社会性别理念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与财政预算等决策进程,妇女研究中心、女性学科的建立有助于深化性别平等观念的推进,但其覆盖面窄,不能惠及所有大学生。因此,将性别平等观念纳入到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中,营造具备性别敏感的高校教育环境,是践行国家战略的根本方法。

1.1 完善社会性别教育的理论环境

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化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2]在我国,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早已打破“男尊女卑”的性别刻板印象,建国后,“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已经深入人心,妇女拥有了政治、经济、受教育等方面的权力。但长期的封建文化积淀,在各种文本、语言中、行为方式上依然隐含着不平等的性别话语。在高等教育领域,专门从事社会性别研究的专家不少,但整个教育体系中性别敏感程度不够,社会性别教育应作为所有课程的一种基本的理论视角,形成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方法论。

1.2 优化大学语文教育环境

美国当代女性主义教育哲学家简·罗兰·马丁指出,为了避免忽视男女性别差异、又不致陷入生理性别决定论中,教育应当做到的是对性别保持敏感。[3]大学语文承担着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性别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内化各种思想的基本前提。大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采取的是性别中立视角,其实就是忽视了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以及用科学的性别观念解读文本的的作用。这显然是以往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一大缺失。

1.3 建立具备性别敏感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机制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计划的设置、教育教学的实施、教学督导等过程都要具备性别敏感,建立有利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输出平等性别话语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

1.3.1 建立具备性别敏感的大学语文领导机制

首先,是将社会性别纳入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机制,在制定指导高校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重视性别平等观念的输出。

其次,是高校管理层要具备一定的性别敏感,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时注重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的引导。教育部文件曾经强调:“大学语文关键在校长”。[4]随着管理权的下放,高校在高等教育实施中拥有更多自主权。作为高校教育的领航者,高校决策层更应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革新高等教育内容。

再次,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各省市的大学语文研究分会应重视将社会性别纳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能指导一线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1.3.2 建立具备性别敏感的大学语文工作机制

首先是实施具备性别敏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科学地诠释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话语;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注重参考社会性别理论;在讲解人文知识时注重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的引导。

其次是积极开展促进性别平等的教研教改。积极总结大学语文教学中关于性别气质、性别观念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经验,在教研教改中增加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社会性别教育的专题研讨。

再次是举办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整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历史、探讨男女性别气质、性别观念、女性作家作品等研究性学习实践,举办相关讲座、演讲等。

1.3.3 建立具备性别敏感的大学语文保障机制

首先是经费保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应建立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的专项经费,设置在学科教学中推进社会性别研究的专项课题经费,对开发具备性别敏感的教材、实施教研教改、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其次是人员保障。组建社会性别教育学科化的专门团队,配备相关专家、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促进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的全面变革。

三是建立具备性别敏感的教学督导体制。建立具备性别敏感的教育部、省教育厅、高校“三维一体”教学督导体制。教育部、省教育厅在本科、专科教学评估中设立性别指标,高校督导部门在监测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督导教学中实施社会性别教育的情况。

2 革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建设,是课程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性别同民族、国家一样,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有明确规范的价值体系,它是大学语文教材不能忽视的维度之一。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存在男性作家作品、正面的男性形象偏多、女性作家作品、正面的女性形象偏少的现象。教材的选取隐含了男强女弱的性别话语。因此,教材的编撰过程必须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在兼顾到文学史的勾画的前提下应考虑公正的性别观念的输出。

2.1 将性别敏感纳入教材编撰过程中

首先,编者应具备一定的性别敏感,在选择作家作品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介绍女性解放运动、女性主义哲学、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如《女权辩》、《第二性》、《女性的奥秘》、《简爱》、《飘》、《致橡树》和张爱玲、苏青、舒婷、辛唐米娜、王安忆、严歌苓、迟子建、李银河、李小江、阎真等作家的作品。

其次,运用先进的性别文化解读经典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定数量蕴含不平等性别制度的内容,在解读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科学地诠释作品主题。如传统教材中把《钗头凤》中的唐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视作爱情忠贞的美好化身、把祥林嫂的遭遇当做是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把杜十娘当做反抗命运的烈女子,把她们的死作为抗争者传颂,这种解读正好符合了男权文化对女性忠贞、忍辱负重、以死殉节的定义。这些或因爱情殒命或因苦难丧生的女子是传统男权文化的“英雄”,但并不符合当代的女性价值。因此,在解读这些篇目时不能人云亦云,看不到她们身上对女性生命的轻视和对女性尊严的贬低。

2.2 增加刻画正面的女性形象的课文内容

在现存的经典的女性形象中,大多承载着负面的影响,如《氓》中的弃妇、有财有貌却为负心汉投河的杜十娘、在压迫中变得神神叨叨的祥林嫂、殉情的刘兰芝、苏秦趋炎附势的妻嫂、为情爱抑郁而终的唐婉。这样的形象与新时代自强、自立、自信、自爱的女性教育要求相去甚远,不适合正面教育的原则。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应加入一些积极向上、阳光自爱的女性形象,如简爱、郝思嘉、玉墨、孟书娟、田苏菲、白流苏、小渔等。也可吸纳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和剧本片段,如音乐剧《风华正茂》、湘剧《书香天下》。

2.3 开展专题教育

在教材编撰中,可单独开辟女性教育单元,介绍女性发展史,收录女性作家作品及树立正面光辉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或当地具有特色的女性文化和女性名人。

3 革新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

3.1 转变教育观念

在笔者访谈过的16位大学语文教师中,基本表示没有听过“社会性别”一词。老师们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现代思潮的介绍,在作品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挖掘和作品艺术特色的探讨,但没有有意识地塑造学生的性别观念。可见,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大学语文教师教育、转变观念十分迫切。

3.2 革新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科学的性别视角解读传统的经典作品,通过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辨别现存的性别文化,区分社会上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通过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赋权、以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通过男女生的交流,促进两性的相互理解,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共建和谐的性别文化。

3.3 革新学习方法

在传统课堂中,大学语文多用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学习。为了深化性别平等教育,在相关单元可开展专题教育,通过调研、采访等方式走出课堂,了解当地女性文化名人、女性发展历史或采访社会上成功的女性,拓展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精神上的陶冶和智慧上的启迪,没有“性别”的人文精神是盲视,没有“性别”的智慧终究难以用于指导实践。[5]时代呼唤人的全面发展,时代需要更细致的男女平等。只有自上而下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基础学科做到了位,才有男女两性深刻的相互理解和精神上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观念教材
维生素的新观念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教材精读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