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凌云72巫调声乐审美取向研究

2019-01-06赵爽

戏剧之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壮族

赵爽

【摘 要】广西凌云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清水秀。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使得凌云的传统手工业以及音乐文化保存较为完整。随着关注的人群增加,巫调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使我们了解到更完整的巫调。对于凌云72巫调声乐审美的研究,不仅对巫调的传承有益,还能为巫调的发展寻找新出路。

【关键词】壮族,巫调,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034-02

凌云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境内群山环绕,风景秀丽,山地覆盖面积达到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多,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形。由于凌云自然环境的特点,与外界交流少,这种闭塞的环境成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存活的良好空间。凌云保留了很多本土传统而又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例如:火纸制作技术、凌云白毫茶手工制作技艺、凌云县逻楼新寨蓝靛瑶龙凤舞、《北路壮剧》《凌云瑶族长号》等,而凌云72巫调在这种充满着传统技艺的大环境下得以保留下来。

一、凌云壮族72巫调声乐审美取向特征

凌云壮族72巫调没有专门的文字记录,在漫长的岁月中,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凌云巫的传承分阴传和阳传两种:阴传是指成巫之前不会唱巫调,与常人无异,偶然的一个事件(如重病)后就会唱巫,并且也能为人解除灾祸;而阳传就是所谓的通过口耳相传而掌握的。凌云的巫調大多都是阴传,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唐远明、黄兰芬两位文化工作者为抢救濒临消失的巫调,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专门学习、收集、整理,所谓的阳传开始出现。根据《凌云泗城壮族巫调》一书中传承谱系的记载,凌云巫调的10位传承人中也只有两位有文化,其他新中国成立前的传承者都是文盲,这对凌云72巫调的词曲形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词

凌云壮族72巫调词是韵文体,内容大多和仪式的内容相关联,都是为人消灾解难。它的语言质朴,没有过多修饰,通常都是非常直接的描述,词采用押韵的双句式,基本都为方正性的,这侧面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朴素审美观,例如《求花》。在凌云泗城当地有一种说法,一些人由于多年无子,是因为得罪了花母娘娘,或者前世做了坏事导致不能生育,想通过巫婆祈求神灵(花母娘娘)给一朵花,也就是为自己求一个孩子。这里的词采用意译的方式,简单明了地阐述了求子人的意愿。

《求花》人间需要柴,人间不能缺水,同在蓝天下,看别人有花。

我不讨什么,今天来求花,挑担来找话母娘娘,讨花母娘娘要一枝花。别让我空手回来,得一枝花放怀里。我来求花母娘娘,讨花母娘娘要一个果,求花母娘娘要一枝花。我是天下人,没有儿女在怀里,没有儿女在身边……

凌云72巫调里有大量衬词的运用,如哎、咳、啰、哈的、咧等。衬词有的在巫调的开头,有的则在句子中间。放在开头的衬词是代表一个场景或者角色转换。例如《敢花》,(哎儿哎),兰花(哎)朵朵(啰昆儿哎),出门去看天(昆议哎)。而在句子中间衬词的使用,则使语气更加强烈。例如《马闷》,哥(咧)听到身在叫(拉哈),妹(咳咳哎)……

(二)曲

凌云72巫调的曲调有72个,根据凌云的72个人文自然景观命名,用于整套仪式的流程,属于民族民间音乐调子群。它的曲调具有以下特征:

1.结合了当地的音乐文化元素

凌云72巫调结合了当地壮、汉、瑶、苗民族的元素,融合并吸收了本地各民族山歌的曲调。例如《水源洞传歌》,本是当地代代相传的一首民间歌曲,被当地的巫婆用来作为喃花的调子;《夜莺声声动我心》是流行在凌云县壮族地区的高腔小调,也被称为天蝶调。

2.音域窄,节奏型简单

凌云72巫调节奏型简单演唱速度比较自由,音程跨度较小,旋律多以12356这几个音为主,没有专门学习过演唱的巫婆完全可以演唱,例如《诺丈》。

诺丈是传说中的一个慈祥稳重的麦姓瑶族男子,他来到凌云泗城之前,泗城是豺狼虎豹成群的深山老林。诺丈来了之后,野兽不但不攻击他,还给他让路;诺丈每天都在深山老林里走,所到之处土地富饶、农作物纷纷长出。

《诺丈》曲式结构较为工整的4+4+1的双乐句结构,两个乐句完全重复。多个小节的重音不停地重复低音6,给人一种不断强调、不断重复的感觉,就像是麦性男子每天不停地在森林里走。不断重复的低音6又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曲调音域只有五度,旋律行进过程中没有大幅度的跳跃。旋律中的节奏虽然有附点,但附点的短音都处于弱拍处,而且词也都是语气词,正好吻合了麦性男子的沉稳柔和的形象。

3.音乐形象塑造贴切

凌云72巫调中,用曲调和装饰音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贴切,例如《伦哥》。《伦哥》描述的是一位罗姓瑶族男子,他风趣幽默,活泼开朗,是一位修坡路神。《伦哥》的音域只有一个八度,音和音之间的跨度不超四度。但却在只有一个长音的一个小节里连续运用了延留音和后倚音,紧接着的一个小节又运用了下滑音,再配合着前附点和后附点的节奏型,这短短的三小节为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配合着歌词,一个活泼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唱法

从现有的音像资料分析,传统凌云72巫调采用的是原生态唱法,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完全源自演唱者的语言和生活经验。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注重真假声的音色转换带来的美感,且中间无过度。演唱时注重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在速度上比较自由,喜欢用自由延长音。而这种“自由”完全取决于演唱者的演唱经验和对音乐的二度创作。

(四)表演形式

凌云七十二巫调属于仪式用乐,巫婆在做仪式时所演唱的曲调。仪式开始之前,巫婆换上洗干净的衣服坐在凳子上,一手持鹅毛扇或檀香扇,一手持多边形手帕,边角处坠有铃铛。随着歌声脚跟和脚尖有节奏地踏地,和手帕上的铃铛声相互呼应,人声、铃铛声、踏地声为巫婆想要表达的环境营造了相应的氛围。巫婆通过手里的扇子所翻转不同的面,代表人物或场景的转换,通常都是由巫婆一人表演。但在凌云72巫调里面有一个互动式的活动——《欧贯房》,即女性招鬼丈夫,通过招鬼丈夫来保佑自己或者家人的平安。鬼丈夫由巫婆扮演,女性和鬼丈夫之间相互对歌,通过对歌认定双方,最后促成此事。

无论是单人表演还是双人对歌,凌云72巫调都没有伴奏乐器和舞蹈动作,气氛的烘托都是依靠舞动手上的手帕而带动铃铛的声响,再加上脚踏地的声音,通过节奏速度的变化来营造演唱的意境。

二、凌云72巫调声乐审美取向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凌云72巫调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一些学者、文艺工作者开始研究并使用凌云72巫调进行一些艺术创作。2009年《凌云泗城壮族巫调》的出版,代表着巫调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层面。如今巫调已经不是以仪式音乐的形式存在了,而是作为一种声乐艺术表演形式扎根于凌云。

(一)词

1.内容丰富

巫调脱离了仪式音乐内容的限制,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它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美好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如描写景色的《水源洞》。水源洞是凌云非常著名的一个景点,文人墨客也曾到访题字。歌中唱道:哎,泗城风景美,游人齐赞赏;最美水源洞,鸟过停飞翔。洞口似阳伞,洞内仙人房;冬来暖融融,热天送清爽。一暖又一凉,乳石比星亮;巧夺天工奇,石景呈辉煌……

2.时代感更强,更具欣赏性

《跟党志不移》原是巫調中的一首“花园调”,是当地群众比较特别喜爱曲调,后填词改编成为一首歌唱新生活、歌唱党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时政歌曲。歌词里面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鱼儿离不开水,染布不离兰,翻身全靠党”表明了广大群众和党的密切关系。

3.歌词多语种化趋势

巫调作为地域性的仪式音乐,壮语作为标志性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但脱离仪式束缚的巫调被翻译成普通话,更有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巫调的英译。例如《广西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的文化记忆 及其“文化转向”下的英译初探 》和 《巫调唱词翻译美学观——〈凌云泗城壮族巫调英译解析〉》。这些研究和探讨可以让更多不懂壮语的人也能欣赏、演唱旋律优美的巫调,有助于新时代巫调的发展成长。

(二)曲

1.老调新唱

由于一些巫调的旋律优美而被人们所喜爱,有民间歌手把自己喜爱的巫调重新填词,变成了一首新的歌曲在民间流传,使老调散发出新的生机。

2.重组原始素材

巫调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出现,已经脱离了仪式音乐所具备的特点,开始出现了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用扩充旋律、改变节奏、省略音等手法对原始素材重组,例如《水源洞》。

3.唱法

2014年,凌云72巫调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专门的部门来收集、整理巫调,以及研究巫调文化。凌云文化馆专门开办普及巫调艺术的讲座,并请专人传授72个巫调的曲调,这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巫调艺术的普通群众。巫调脱离了传统的仪式,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曲调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喜爱。演唱的过程中更注重声音的美感,并加入了一些现代声乐演唱的方法。他们的演唱没有仪式化的音色,没有了刻意营造的神秘氛围,单纯地表达内心对音乐的热爱!这种自然谐和的声音加上优美的旋律,使巫调扎根广大群众的心中,也使巫调朝着越来越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4.表演形式

巫调脱离了仪式,它的表演形式也趋于多样化,而不局限于独唱或对唱。我在调研中遇到凌云县巫调爱好者录制巫调歌曲,她们把巫调的歌曲重新编排,变成了领唱-齐唱-领唱-齐唱的表演形式。或许以后会出现更多的其他形式的艺术碰撞,这种碰撞会使巫调艺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崇巫和作巫的人会逐步减少,脱离了仪式的巫调,其民俗的内涵也在渐渐消失。黄远明在桂林和巫调爱好者见面探讨巫调艺术时,自己也曾感慨:巫调濒临灭亡,甚至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有些调子都已经变得不确定、不明确了。究其原因,不外乎仪式的消失,导致仪式音乐的逐渐消失,而今这些曲调只能是以音乐的形式存留下来。作为我们如何能把仅有的原始曲调保护好呢?我想应该是做好仅有曲调的整理工作。这个整理应该包括书面和音频的两部分,以确保原始音调的准确。这可以为日后的创作者留下更多的音乐素材,能为巫调的长久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梁旦.巫调唱词翻译美学观——《凌云泗城壮族巫调》英译解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8,31(05):114-118.

[2]金萌.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现状调查与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8,31(05):106-113.

[3]刘明华.广西壮族凌云巫调的历史进程与艺术特征分析[J].音乐创作,2018(01):144-145.

[4]吴霜.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的“阴阳”传承[J].民族艺术,2011(01):124-126.

[5]黄兰芬,唐远明.凌云泗城壮族巫调[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6]范西姆. 壮族民歌100首[M]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