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阅读

2019-01-06端木东舸

北京纪事 2019年1期
关键词:读书

端木东舸

小学时喜欢上了看书,经常捧着一本老妈给我买的《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看得不亦乐乎。上了中学,开始沉迷读武侠小说。虽然很多武侠小说被老师和家长当成“闲书”禁止阅读,但如今看来,它们也并非一无是处。拿我自己来说,读武侠小说,能从中了解一些故事架构、语言驾驭的技巧,有时还能了解一些粗浅的历史知识。学生时代读书,纯凭爱好而读,不带有半点功利性,那段时间是我纸书读得最多、最快的年纪。

慢慢地,随着环境和心境的改变,我在白天几乎从未碰过书本,只在深夜来临时,一个人坐在屋里,打开台灯,喝着酽酽的花茶,才能够捧起一本书,投入地阅读,认真地做笔记。后来,逐渐形成习惯——书,非如此不读。当然,我这属阅读上的怪癖,并不建议别人也像我一样点灯熬油,错过最佳睡眠时间。不过话说回来,那时我对读书的热忱,全赖夜读而保留了下来。

可是,最近几年,忽然感觉自己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我发现,自己不愿意再去翻看那些十几万、几十万字的纸质书,觉得它们既不好拿又不好翻,而且读起来很费劲。我开始看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中的电子书。电子书拿着轻便,翻着痛快,还不用非要坐直了才能看得真切,即使睡觉之前躺在床上,不用开灯也可以看到睡着。然而,最近电子书也被我从生活中抛却掉了。

地铁上的读书人

于是,以前挑灯夜读的日子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不论走到哪里,都舍不掉的手机游戏、音频视频、朋友圈和欠缺营养的网络糟粕“文学”。从而,我也因此落下了“低头族”“电子眼”“僵尸颈”等“高科技”的新毛病。

有时候坐在地铁上,看着身边的人,只要没有睡着,几乎都在玩手机——看推送文章、刷朋友圈、看视频、玩游戏,很少有人读书。即便偶尔有一两个捧着书沉醉其中的人,也总会被旁人投以异样的目光,觉得他很另类,或者说直白一些:很装X!中国,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国度,先知书,而后达理。没有底蕴、文化,如何可能成为几千年屹立不倒的文明大国?而现在,书籍的美,还有读书人本身的美,却被我们全部忽略掉了。

也许有人会说,公共场合本就是一个不适合读书的地方,玩个游戏,看个视频,刷个朋友圈,正是最恰当的,有什么不可以呢?其实还真没什么不可以,只要您愿意,想怎么就怎么的,不影响别人就行。但是,一般说这些话的人,在适合读书的场合,做得最多的,还是刷朋友圈、看视频、玩游戏……依旧没有读书的欲望,就好比我一个样子。我媳妇管我们这种人叫拒绝阅读症候群。

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看着一个自己最近很关注的公众号新推送的文章,说实话,没什么知识含量,我是纯当消遣来看的。媳妇在一边问我,你有多长时间没看过正经书了?我当时有点蒙,琢磨了一下,也没能说出个具体。她继续说,应该好几年了吧?

我反驳她说,我虽然好几年没看书了,但是我在手机上也能看到很多文章,并不耽误。但我这话说得底气不是很足。然后我马上补充了一些理由,比如工作忙、回家晚、没时间、身体累、我工作内容不允许我挨篇去翻阅纸书、找资料,等等。

媳妇听完我的矫情之后说了一番话,让我想了挺长时间:纸书和手机消遣终究是有区别的,有时间躺床上看一个小时的公众号,玩半天游戏,怎么就不能用这个时间看看正经的书?可能现在觉得用手机看得快、看得方便、玩得过瘾,但是这里面的差别,时间长了之后,一定能看见!腹有诗书气自华,你又不是不知道。

我本来想再争论几句,但是,看了一眼书柜里她最近这几年读完的一柜子的英文原版读物,我把嘴边的话又都咽了回去。意识到这些之后,我就想着必须得戒掉这些不良习惯,让自己回归阅读的本质——在纸页与墨香之间,寻找那久违了的快乐。

然而,实践证明,一个习惯一旦养成了,想彻底纠正,还是相当困难的。我逐渐变得焦躁、变得功利、变得浅薄,完全不是那个曾经捧着一本书能高兴很长时间的少年。这种心态的变化,造就了我为人处世的偏颇。总是在找捷径,总是在找借口,总是在懒散,总是在回避,就像一个拉起衣领把自己紧紧包裹住的孩子,不愿意、没勇气去面对任何问题,只有眼前的些许快慰才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同时,身体也在告诉我众多危险的讯息。呼吸开始不顺畅,心绪日益烦乱,思维不能集中,就连气力也比以前欠缺了很多。每当打开一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烦,从心底漫生出来的烦。

媳妇劝我,即使觉得烦闷,也要捧起书来继续看看,不然会在偏颇的路上越走越远。我尝试着去做了,虽然每次看了几篇文字就想再次拿起手机、打开电脑或者是出门游荡,可终究还是忍了下来。坚持了一段时间,还好,又走回了正路。

我在德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乘坐公交和地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在车上读书的人。在德国的书店,可以轻松放进大衣口袋、便于随身携带的小开本“口袋书”很畅销。其实在当时,早已经出现了智能手机,而欧洲却很少有人用它们去做打电话和发短信之外的事情,他们都愿意捧着一本纸质书,安静坐于一隅,深深投入其中,静静获取书中的养分。

走在波恩小巷的石子路上,两旁会有很多露天的咖啡馆和酒馆,门口散落着几张桌椅,一顶遮阳伞在夏日的午后隔离了暑热,整条小巷都是那么的安静。零星几个人,悠闲地坐在椅子上,桌上摆着温热的咖啡或冰凉的啤酒,手中捧着一本书,消磨时光。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只为那些读书人存在;画面仿佛在那一秒定格,只保留一抹安详的剪影……

不仅是在德国,欧洲的很多国家里,人们都会在等人、排队的“碎片时间”,从书包或者是风衣兜里,掏出一本口袋书来读。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我每次在这两个国家坐地铁,都能见到一些人在读书,有老有少。

而我们今天的地铁、公交车厢里呢?除了低头玩游戏、刷朋友圈、看视频,还有什么别的么?

阅读,可以让人的心态保持平和与淡然。真正的阅读是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你想要的感觉或是知识。在这个目的驱使下,你很自然地就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和作者隔空对话”的想法——当一本书读完之后,会有一种想伸个懒腰的满足感,那是从心底漫散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舒爽,是对于收获所抱有的愉悦。上学时候读金庸、古龙、温瑞安,读王硕、王小波、梁晓声,而后开始感兴趣的《论语》《孟子》《庄子》《史记》《春秋》,这里面不会有任何高低薄厚之分,因为他们都是我们通过阅读来完美自身修为的“介质”。

西西弗书店

开始再次读书的历程,把心静下来,回归阅读的本质。别再去尝试在心性这件事儿上“吃快餐”带来的一时快感,长久下来,对身体不好,对内涵修为不好。

某天,和一个同样是“阅读拒绝症”患者闲聊,就说起了阅读需要挑剔、读点正经东西的必要。朋友很是怀疑地看向我,问道:“你愿意看书,没人能说什么,但是你挑剔什么?需要挑肥拣瘦吗?”我回答说,还真需要。

举个例子。随便拿出手机看一些狗血网络文学,确实方便。而且,在用手机看书的时候,如果遇见什么不明白的,还可以直接上网搜索知识点,随时解开疑惑。但是,网上搜索到的答案,正確性有待考证,也很难记得长久。这样一来,完全背离了阅读的初衷,既难以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也无法在阅读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而且,我们也不能否认,很多所谓的“网络文学”,却也正是“颜如玉和黄金屋”这“一锅白米粥中的苍蝇屎”。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一点,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做一个“挑剔”的人,没什么不好,最起码能保护自己的神经,不至于被烧个七荤八素。也不枉我们要在书中寻求沉香之美的初衷。

最终还是希望,喜欢阅读的人会多起来。如果哪一天,不仅仅是在国域之外,就在自己家门口,地铁中、公交上、咖啡馆里,见到在用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多,我可能会在心底真切地想:用心读书的人,真的好美!

(编辑·张子乐)

猜你喜欢

读书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