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阿是穴与穴位敏化的关系*

2019-01-06刘晓佳晏明熙蒋一璐梁繁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敏化腧穴脏腑

王 丹,刘晓佳,晏明熙,蒋一璐,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阿是穴又名“天应穴”“不定穴”,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的感应之处,它是以患者对外力的敏感程度来进行定位的,无固定的名称和位置。腧穴的反应会随着机体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强,从而呈现出一种相对较为敏感的状态,由“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即穴位发生了敏化。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阿是穴与穴位敏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1 阿是穴

1.1 阿是穴的古代研究

阿是穴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灸例》[1]:“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细究原文,可以发现其所载“阿是之法”为医者的取穴之法,而“阿是穴”则系使用“阿是之法”所取得的穴位,是临床上医者施术的具体部位。姜珊等[2]研究认为, “阿是之法”乃代指那些无医学知识的一般人也可掌握、并用以寻找能缓解病痛之部位的简易方法;“阿是穴”则是运用“阿是之法”所取得的一种反应点,本质上是一种取穴的方法[1]。

溯本求源,“阿是之法”即《内经》中“以痛为腧”及按之“快然”的两种取穴法,此处与《千金要方》中“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记载相同。说明取穴的感应,不但有痛感,还应包括舒适感。如《灵枢·五邪》:“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宋代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云:“须按其穴酸痛处灸之”方效,“按其骨突处酸痛方灸之,不痛不灸也”。皆说明阿是穴是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局限于痛感[3]。

1.2 阿是穴的现代研究

现代针灸学教材对阿是穴的定义为,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4],一般为病变局部的反应点。后世亦称其为不定穴、天应穴等。

《千金要方》云:“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由上可知,阿是穴的分布遍布于全身,既包含压痛点,也包含了其他的常用穴和奇穴[5]。阿是穴既是机体内的病理生理状态在体表局部的外在反应表象,也是诊断治疗疾病的核心要点[6]。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阿是穴的表现除了快然感、疼痛感外,尚有酸、麻、胀、重、热、凉、蚁行感、触电感、皮肤色泽的改变、局部隆起或凹陷及皮下结节等变化。这些不同的感觉和表现,不但可以反应疾患体表的病变,也能对相应脏腑、经络的病变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 穴位的敏化

2.1 穴位敏化的概念

穴位是反映和调整脏腑功能变化的特定部位,对于内脏病变具有诊断和治疗两大作用[6]。腧穴的功能活动是动态的,会随着机体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生理状态下以“静息”态为主,活动微弱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在病理状态下穴区反映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功能大大加强,由“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其面积的大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这一特征称为穴位的敏化[7-8]。这种敏化可能是穴位的功能改变,如热敏[9]、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声敏或生化敏等,也可能是患者体表的形态学改变,如局部穴位出现色泽变化、形状变化、皮疹、血管变化、皮肤出现隆起、凹陷、结节、条索状物等。这些变化不但可以反映疾病,同时可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2.2 穴位敏化的中医病机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此即是说,腧穴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功能变化部位。《内经》言:“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说明神气是人身之正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活的、动态的,会伴随生命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腧穴是神气游行出入的部位,所以穴位也是活的,即穴位的敏化是动态的,会随着内脏功能的变化而呈现“开/合”的状态。“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穴位是通过经络而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 同时又是脏腑疾病反映在经脉上的对应点,在机体可起到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反映疾病、调节气血阴阳平衡等作用,即可“引气远入”而治疗相关病症。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从而导致脉络不通,进而空虚,脉络失养,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于机表,即“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通”指气血运行流畅,无瘀滞不通;“荣”指气血充盛,濡养机体,不致机体拘急挛痛。而不通不荣之处,多为敏化穴位之所在[6]。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的治疗,疏通经络、滋养脏腑、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3 阿是穴与穴位敏化的关系

阿是穴与敏化穴位二者一脉相承,都是通过外界一定的刺激方式,以患者的感觉为准来进行腧穴的临床定位的。通过前文笔者对阿是穴古代和现代研究的阐释及对穴位敏化的分析,可以得知,阿是穴是通过力敏的方法来进行临床定位的,即医者通过对患者体表敏感部位进行按压来进行阿是穴的定位,而后给腧穴以一定的刺激(如针灸、推拿、艾灸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灵枢·五邪》中曰:“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可见《内经》选穴也强调以按压的方式来寻找有敏感状态的部位。

穴位敏化则是通过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或温敏等方法来探查定位敏化腧穴,并根据敏化腧穴的特点选用与之相对应的刺激方法进行治疗或将敏化腧穴的特点作为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从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如热敏化腧穴给予艾热刺激;痛敏穴位给予针灸治疗,并以敏化穴位的痛阈值作为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之一等。

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敏化穴位多种方法的探查定位更全面,探查后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起到“小刺激大反应”的治疗效果,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提高疗效。阿是之法属于敏化腧穴定位法中的“痛敏”,定位方式和临床观察指标都相对单一。由此,笔者认为,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

4 讨论

穴位敏化现象已经开始成功运用于临床。热敏灸是利用点燃的艾材所产生的热量悬灸于热敏态穴位之上,激发热敏穴位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或者出现酸麻胀痛的非热感觉及经气传导,从而提高艾灸临床疗效的一种新疗法[10]。其为陈日新教授临床工作20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该疗法在临床上表现出的共同特点,就是相关腧穴本身对艾灸疗法产生的热刺激异常敏感,出现了“小刺激大反应”,这种现象即为穴位的热敏化现象。

穴位敏化的产生机制较复杂,有关穴位敏化全面的理论系统、评判标准、临床量化应用等仍旧不是很清楚,腧穴敏化的临床循证评价与基础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体体表—内脏功能敏化状态的调控模式[11],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根据敏化穴位的特点及腧穴的特异性,可以指导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疗效,期待着后续对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展开系统的、多方位的、实质性的研究。

猜你喜欢

敏化腧穴脏腑
敏化温度对5083-H112双面搅拌摩擦焊接头各区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
穴位敏化柔性辅助检测传感器的研发
乳化炸药敏化技术的应用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电针对痛觉敏化诱发大鼠脊髓背角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旅途止泻按脾腧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