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资讯·

2019-01-06

肿瘤防治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黑色素瘤性反应淋巴瘤

专家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新策略

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尖端科学》(IF=15.804)2019年9月17日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心实验室刘培峰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化工学院邱惠斌团队合作的题为“非平面芳烃通过诱导DNA损伤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Selective Killing of Cancer Cells by Nonplanar Aromatic Hydrocarbon-Induced DNA Dam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证实了非平面多环芳烃(PAHs)——小分子氮杂螺烯季铵盐([4]helicenium)在低浓度能够选择性杀伤包括肝癌、肺癌和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细胞,而对相应组织来源的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并阐明了[4]helicenium是通过诱导DNA损伤并抑制DNA修复导致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该研究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据刘培峰介绍,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的多环芳香烃(PAHs)及其相关的衍生化合物,由于PAHs及其衍生物被认为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严重限制了它们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事实上,PAHs能够与DNA结合,具有杀伤细胞的潜能。因此,如果能够改造这些PAHs,有助于将它们从“毒药”变成“解药”。

该研究证实PAHs及其衍生物的致癌性与其分子结构明显相关,通过结构的改造,作者首次将非平面PAH ——[4]helicenium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此外,[4]helicenium比起临床常用化疗药物顺铂对肝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效果,这将有助于解决临床上顺铂的耐药问题。该研究所发现的具有广谱选择性的[4]helicenium有望成为肿瘤精准治疗新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这种变“毒药”为“解药”的药物研发方法将为肿瘤治疗领域提供新的研发方向。

(来源:中国新闻网)

淋巴瘤已成治愈率最高肿瘤之一

“淋巴瘤已成为目前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2019年9月15日,正值世界淋巴瘤日,在第二届“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公众宣教活动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主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朱军说。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我国淋巴瘤发病率约为6.68/10万人,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这意味着,大概每5分钟就有1人确诊为淋巴瘤,且发病率仍逐年提升,并且呈年轻化的趋势。

朱军介绍,按照肿瘤细胞病理特征,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约占所有淋巴瘤的91%。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比最多,近50%。

“近20年来,我国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治愈率大幅提升。以精准的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为向导,推动了淋巴瘤靶向及免疫治疗的飞跃。其中,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能够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针对国内常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子靶向药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是国内外权威临床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研究显示临床治愈率最高可达70%。这些是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朱军说。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学者发明早期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科研人员新近研发出一种可以高敏感度检测微小核糖核酸(miRNA)浓度的新方法。由于微小核糖核酸的浓度在多种癌症发生、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异常,这种新方法的推广使用,有望帮助更多人尽早发现和诊断癌症。

医学研究表明,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都会导致人体特定微小核糖核酸浓度异常。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相比,检测微小核糖核酸有助于在癌症发展的极早期就发现疾病征兆。也正因此,它被称为寻找早期癌症的“指纹”。

此次,科研人员采用几十个银原子组成的团簇作为荧光信号源,来检测微小核糖核酸的浓度。在没有微小核糖核酸存在的条件下,信号源发出红色荧光,当样本中存在微小核糖核酸时,红色荧光转变为黄色。微小核糖核酸浓度越高,原本红色荧光越弱,黄色荧光越强,比较两种荧光的强弱,就能精确获知微小核糖核酸的浓度。

“新方法不仅可以检测血液样品中的微小核糖核酸,还能与影像学检测结合,指示病变发生的具体位置。跟以往同类检测方法比,它的分析性能更优,而且操作便捷、条件简单,应用推广更加方便。”负责此项研究的苏州医工所研究员缪鹏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传感器类期刊《传感器与执行器B:化学》上。

(来源:新华社)

2030年目标: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6.6%!创新疗法或将改善肿瘤治疗格局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研究能力显著提升,部分技术率先实现突破,但仍面临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掌握少,以及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制药企业等问题。”2019年8月23日,在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再鼎医药共同举办的“首届CSCO——再鼎肿瘤学高峰论坛”上,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化学药与医疗器械处博士杨阳说。

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恶性肿瘤生存率提高约10%,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中国患者危害特别大的肿瘤领域,如卵巢癌、脑胶质瘤等肿瘤类型上,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的临床需求巨大。目前针对肿瘤治疗的处于研发后期的在研新药超过700种。从2013年到2017年,全球批准用于肿瘤治疗的药物有63个NAS(新活性物质)。而目前,全球仅有9个国家的患者可以买到过半数的近5年内上市的新药。

“为了进一步扶持生物医药技术这一发展新引擎,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国家积极布局生物医药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先后在生物医药领域部署了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杨阳说。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聚焦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将癌症防治作为重点专项行动开展,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的主要目标。

“创新疗法的出现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肿瘤治疗的格局。以妇科肿瘤为例,在PARP抑制剂这类创新疗法出现之前,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近十年来无明显变化。当前,中国仍有部分癌症领域的治疗进展缓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郎景和说,未来,希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能专注于中国存在的巨大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努力攻克对中国患者危害特别大的瘤种,不断缩小中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期,我国引入的源于以色列技术的肿瘤电场疗法Optune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创新医疗器械资格的认定。

(来源:科普时报)

科学家发现阻断炎性反应通路是预防黑色素瘤脑转移的关键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AU)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当肿瘤细胞“劫持”大脑中的炎性反应通路时,就会发生黑色素瘤脑转移。研究表明,阻断这一途径可以防止这些转移的发生。该研究近日已发表在Cell Reports上。

该研究通讯作者、TAUSackler医学院病理学系的Neta Erez教授说:“这项研究主要集中在黑色素瘤脑转移,其转移率很高。”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自发黑色素瘤脑转移模型研究了黑色素瘤在脑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发现星形胶质细胞接管生理炎性反应通路可促进黑色素瘤脑转移。此外,星形胶质细胞对大脑组织损伤的反应是通过激发炎性反应和组织修复反应来抑制损伤,分泌炎性反应因子来招募免疫细胞。Erez教授说:“肿瘤细胞会招募这些炎性反应因子,劫持它们进入大脑。我们确定了一种特定的因子介导了它们对大脑的吸引力,并表明脑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表达炎性反应因子的受体就是它们对这种信号的反应。”

当研究人员使用遗传工具抑制黑素瘤细胞上受体的表达时,他们成功地阻断了肿瘤细胞对星形胶质细胞信号反应的能力,并且脑转移的发展受到显著抑制。在临床前小鼠模型中进行了初步研究后,研究人员在接受脑部手术的患者脑转移中验证了研究结果,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与小鼠模型相同的炎性反应因子(CXCL10),并且肿瘤细胞表达与小鼠模型相同的受体(CXCR3)。这表明同样的机制在人体中也起作用。结果表明,阻断这种信号通路可能会阻止脑转移。CXCL10-CXCR3可能是预防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

(来源:科技部)

光热新疗法可精准“烧掉”前列腺肿瘤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科研团队开发的一种前列腺癌新疗法在初步临床试验中表现良好,这种光热疗法采用激光精准“烧掉”肿瘤,避免了放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

美国莱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出表面裹有一层金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这种颗粒很小,只是血液中红细胞的1/50。参与研究的美国纳米光谱生物科学公司首席执行官戴维·乔登告诉新华社记者,将这种微粒通过静脉注入患者体内,它们会在肿瘤脉管系统中蓄积,因为肿瘤特有的缝隙或开口等部位会将这些微粒捕获。研究人员在注射后第二天采用低功率、近红外激光加热这些纳米粒子,从而将肿瘤消融,并在治疗后3月和1年对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1年后,在15名完成治疗的58~79岁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只有2名患者在组织活检和磁共振成像中发现癌症迹象,13名没有检出癌症迹象。

领导研究的美国芒特西奈伊坎医学院副教授阿尔德希尔·拉斯蒂奈哈德说,注射这种纳米颗粒可以确保对癌症精准治疗,不会对患者前列腺组织造成影响,减少了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来源:新华社)

猜你喜欢

黑色素瘤性反应淋巴瘤
云南省肿瘤医院1 203 例黑色素瘤临床分析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SOX2/GLI1-ST3GAL1-AXL通路促进黑色素瘤的转移
纤维支气管镜下氨溴索肺泡灌洗对非出血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澳大利亚的“国民癌”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