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2019-01-06韩竹林吕蕴琦刘奕瑶

福建茶叶 2019年2期
关键词:格兰明喻菲利普斯

韩竹林,吕蕴琦,刘奕瑶

(1.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2.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辽宁大连 160114)

1 引言

诗歌,可以表达感情,或悲伤或愉悦,或欣赏或愤懑,亦可以交流思想,帮助读者找到知己,或所谓的灵魂伴侣。诗歌是一种微妙的文学,既可以满足我们的音韵美感,又富于想象空间。罗伯特·弗罗斯特提出“诗歌翻译被称为翻译中所失去的”,即在诗歌翻译时译文往往不能完全翻译出原文的美。因此,在欣赏诗歌译作时,读者需要了解一些诗歌翻译标准,而其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最普遍适用。功能对等理论在引进中国后,逐渐在翻译领域中产生重大影响,并占据主要地位。

2 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认为,在语言学的层面上来讲,从句法到写作风格中,译文应尽可能采用和原文最相近的形式,以重现源语的信息。而他把这种标准称为“动态对等理论”,随后称之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关注译文应该和原文一样让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感觉、启示,换句话说,即对等的读者反应。尤金·奈达始终认为,翻译首先是传递信息和精神的途径,译本的用词、句法甚至是形式都在其次。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可以看出,质量上乘的翻译作品应同时达到与原文内容和形式的一致。但问题是,在许多情况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习惯的不同,译文很难保持与原文内容形式同时完全一致。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尤金·奈达认为应更多注重内容,而非形式。也就是说,内容的重要性远超过形式的重要性。显然,译本中并无内容遗失,而形式上却尤显笨拙冗长。因为此时若翻译成英语,中文文本中每一个字都有其含义,需要完整地解释出来。合格的翻译应该是完整地保留原文信息,而能传递信息的是内容而非形式。因此,此时舍弃格式的一致性是可取的。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由于语言习惯差异,原文和译文的形式和内容很难完全一致。

3 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格兰·菲利普斯的大部分诗歌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是隐喻。诗人常用隐喻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慕喜爱,有时也通过隐喻更生动地描绘物质、地点或是历史事件。关于隐喻的翻译,逐字翻译不能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情愫、画面以及音韵美,所以在《岩石之歌》的诗歌翻译中主要运用了引用、词性转换和隐喻变为明喻三种翻译策略。

3.1 引用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采用这种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既可以传递全部信息,又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换句话说,引用的翻译策略能够让中文读者在阅读格兰诗歌时更加轻松易懂。

例 1:“to stem the flood of days and years”

译文:“让似水流年的时光也驻足”(格兰·菲利普斯,韩竹林,2013:14-15)

例句选自格兰·菲利普斯诗歌《不朽》(Artefacts)。在英文原文中,单词“flood”为隐喻,而“似水流年”则是中文习语,表明时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返,稍纵即逝。在此处,习语的引用完美地表达了时光匆匆不返的庞大气势与迅猛速度。由此,译本不仅仅传递了全部信息还保留了原文所用的隐喻修辞形式。通过此处的隐喻翻译,译者不仅以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取得了最佳的效果,还启示译者不应拘泥表面意思和形式,应灵活翻译。

3.2 词性转换

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上,英汉两种语言差别很大。词性转换是指英语中的某一词类译成汉语时转换成另一词类,例如英语名词、介词、形容词或副词转换为汉语动词。译者通过词性的变化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的含义,并得到最佳的韵律体验。

例 2:“to staunch times’hemorrhaging of belief lives with our webspun words of love”

译文:“为了她我们编织着忠贞的誓言。”(格兰·菲利普斯,韩竹林,2013:14-15)

例句选自格兰·菲利普斯诗歌《不朽》(Artefacts)。英文单词“webspun”意为“如织的”,此处为隐喻表达“爱语”绵绵不绝,至诚至真。译者将其翻译为“为了她我们编织着忠贞的誓言”,可以看出,此处译者将原文“web-spun”形容词转化为了动词“编织”,因为形式与内容难以两全,译者选择了舍弃原文隐喻的形式而保留内容的完整。而这种难以两全的原因也可以归咎为中文和英文的语言习惯差异。因为作者最想表达的是誓言绵绵不绝,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当翻译中形式和内容不能同时保留时,内容的完整更加重要,所以,此处舍弃隐喻的形式改变了原词的词性。

3.3 变为明喻

明喻和隐喻并没有十分不同,因为二者都是为了更生动地描述某一事物而借用与之有共同特点的另一事物来表达。而明喻和隐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无明显的提示词,如英文的“is”、“like”、“as”和中文的“是”、“像”、“如同”、“一般”等。因此,在翻译隐喻诗歌时,将隐喻转化为明喻非常实用,并且很少出错。

例 3:“cells spreading this granite cancer”

译文:“牢房如癌细胞裂变般扩散着”(格兰·菲利普斯,韩竹林,2013:53-54)

例句选自格兰·菲利普斯诗歌《达特姆尔的狂风》(Horizontality on Dartmoor)英文原句使用“癌症”修饰恣意扩散的“牢房”,译者将其翻译为“牢房如癌细胞裂变般扩散着”。可以看出,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了“如”和“般”,使隐喻变为明喻。由于不同的句法和语法习惯,在英文中说“granite cancer”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果说“花岗石癌症”则让中文读者费解。因此,看似此处将隐喻转变为明喻是唯一可行翻译策略。并且,此举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含义,也和原文一样使用了修辞手段。

例 4:“These vast glazes/these water washes/surfacing from the lake’s salt glands”

译文:“这瓷釉般光滑的/水波荡漾/来自湖水的盐腺/”(格兰·菲利普斯,韩竹林,2013:144-145)

例句选自格兰·菲利普斯诗歌《反击》(Riposte)。在诗行中“These vast glazes”是用来形容平静优美的水面的。当读者欣赏英文诗歌时,可以明白“vast glazes”的指代,但如果只是按照字面解释来翻译,中文读者或许会不理解此处所讲的“巨大的瓷釉”的含义。因此,译者将其翻译为“这瓷釉般光滑的水波荡漾”,将其变为明喻,既保留了本体喻体,又使读者产生了与原文相似甚至更佳的想象空间。根据功能对等理论,所谓的翻译必须使用合适的词句,用另一种语言再创造、传递原来的信息,而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为:内容、语言风格和读者反映。此处的翻译不但保留了原文信息,更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富于想象的画面。

4 结论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简洁、音韵、想象和深远主题为特点,翻译难度在其修辞翻译中可见一斑。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作为诗歌翻译恰当与否的一种衡量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诗歌译文是否和原文一样能激起读者相似的情感和思索,并研究译文是否完全传递了原文的全部可译信息。而格兰·菲利普斯诗歌主题庞杂,从自然景观到个人情愫。对格兰·菲利普斯诗歌的翻译,尤其是修辞翻译既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资料,也可以作为翻译技巧的素材,为文学翻译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更可如作者所愿,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文化。

猜你喜欢

格兰明喻菲利普斯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格兰传奇(6)
格兰传奇(5)
格兰传奇(3)
格兰传奇(1)
英语明喻的语序功能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明喻句的翻译研究
——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布兰登也会长大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菲利普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