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加强满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

2019-01-06张欣阳张佳琪

福建茶叶 2019年2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满族民俗文化

张欣阳,张佳琪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引言: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其中最为人们青睐的就是“民俗特色旅游项目”。满族民俗特色因其广泛的知名度,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旅游的发展,相关人员需要加大对“满族民俗特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对其加大开发力度,以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进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1 具有满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的相关概念

民俗文化旅游即为一种旅行活动,其以体验风土人情和观赏游玩为主要目的。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有许多民俗特色文化,比如说节日庆祝、饮食文化以及服饰文化等,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满族民俗特色的节日不仅包括传统的春节和端午节等节日,还有为纪念满族诞生而新设立的颁金节,此外家族萨满祭祀及抄谱、续谱等家族活动最具民族民俗特色和具吸引力;满族民俗特色的饮食文化以饽饽为主体,形式变化多样,主要以黏米、豆类加入糖而制成,以萨其玛最为著名,满族火锅也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满族民俗特色的服饰文化以旗袍为主,萨满祭祀的服饰尤其具有特色。除此之外,各家族的萨满祭祀的程式,也在祭祀时长、祭祀对象、祭祀供品及顺序上各有不同,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

2 满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随着满族民俗特色文化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喜爱,地方政府也对保护满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越来越重视,但满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仍不容乐观。

2.1 满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难度大

满族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在河北、新疆、福建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是,由于长期与汉族等各民族杂居,以及历史原因的刻意隐瞒民族身份,丧失了本民族语言使用的能力,满族民俗特色现有保留。辽宁省的凤城市和北镇市的满族人口分别占全市人口的75.1%和62.4%,是最重要的满族聚居区,除此之外,辽宁省、河北省和吉林省共计有满族自治县11个,辽宁省、河北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等省份满族或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联合自治乡、镇,共计197个,但是,保存续谱活动的满族聚居区不到五分之一,有家族祭祀活动的满族聚居区只有牡丹江市、吉林市、黑河市范围内的不足10处。

满族人数虽多,满族民俗特色却不断丢失。满族人口居住分散,加之满族聚居区原本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薄弱,增加了满族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难度。虽然萨其玛成为全国超市常见的小吃,满族旗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服饰,但是,满族饽饽只有在满族聚居区的乡村过节才偶尔可见;满族火锅和小型祭祀表演在吉林、亚布力、长春等地区的旅游景区的旺季进行;辽宁省、河北省等地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融入满族民俗特色文化,开发了东陵沈阳满族民俗村、喇叭沟门满族乡民俗村和太阳峪满族民俗村等满族民俗特色休闲度假旅游村,这些旅游村以周末度假游为主,融合了满族的特色饮食、服饰和建筑文化,但以家族真实环境为依托的满族民俗特色旅游还没有开发。由于满族聚居区面积比较小,人口比较少,无法将满族聚居区打造成民俗村,不能使民俗村成为活态的民俗特色展示场地,游客对满族民俗特色的感知度有限,现有满族民俗村的平均过夜天数只有1天左右。

2.2 满族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动力不足

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满族人较多的省份日益重视满族旅游文化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各省旅游业总体发展滞后,只有沈阳、大连、洛阳和哈尔滨等几个主要城市旅游在全国具有知名度,满族聚居区存在的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其它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各地政府支持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相对于单独开发满族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难度而言,政府的支持力度仍不足以吸引开发者。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满族聚居区相对发展比较落后,人口流失严重,宁古塔地区主持家族祭祀的萨满约有一半在外打工,家族祭祀时需要提前几个月定好日期,才能保证萨满们能在祭祀时按时参加。满族聚居区的交通状况、卫生条件、生活水平、意识形态、生产水平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跨区域合作才能够完成。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的旅游业还停留在单独的产品生产状态,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旅游业人才,不具备发展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的基础,开发者没有动力。

3 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

3.1 实施“集中开发”的方式开发满族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

在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对某一处或某一种资源,可实施集中开发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发其深层文化,可以更好地提高项目吸引力。比如说,我国的满族民俗博物馆和满族民俗文化村,就是采用的集中开发的方式,其实现了对深层文化的开发。

3.2 实施“生态系统化”的方式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

由于许多文化遗产都遭到了破坏,所以人们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开发方式可采取“生态系统化”开发。即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文化遗产,人们可对其进行就地开发,以使其文化价值得到保留。事实上,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还能够较好地传承我国的文化遗产。比如说,我国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和生态系统观光园,就是采取的生态系统开发的途径。

3.3 实施“生活化”的方式开发满族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

由于人们还是更喜欢一些能贴近于现实生活的文化,所以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人们可采取“生活化开发”的开发方式。在开发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在尊重文化资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让人们能够切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特色文化。在选择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着重挑选在习性上具有民俗气息的文化资源。比如说,壮族的坝美景区和苗族村寨中的火枪村。他们村寨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大都具备着浓烈的民俗气息。从而在这些村寨中,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时,可以合理使用“生活化开发”的开发方式,以帮助其开发出更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4 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4.1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想要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则需要在其中加大对“民俗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然而想要更好地开发民俗特色文化资源,首先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在满族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合理规划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合理设计,以使其更好地得到开发,更好地展现潜存的深层文化。另外,想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则还需能够用“全局化”的观点态度去处理民俗特色文化资源。因为可持续化意味着“长期”,而长期则需要人们采用“全局化”的观点态度去整合资源,开发项目。比如说,人们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不能仅看眼前利益,人们需要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其开发。

4.2 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时刻以“民俗特色文化”为核心

民俗“特色”文化资源与普通的文化资源的区别之处就在于“特色”二字。其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其能够展现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内容。满族活态的日常生活民俗特色及家族祭祀活动是最具特色的吸引力,是满族特色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核心。通过挖掘这些民俗特色文化深层内涵的形式,能够展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人们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可从不同渠道入手。比如说,人们也可采用“表演民俗特色文化”的形式,对其进行高度开发和利用。

4.3 为了防止民俗文化受外地文化的影响,需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

由于民俗文化很容易受到外地文化的影响,所以人们需要对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措施内容如下。首先,为了更好的保护民俗文化,则需要政府提高对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政府要对一些濒临灭绝的特色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以使其更好的得到流传。其次,保护民俗文化不仅仅需要政府的保护,其也需要普通民众的大力保护。所以政府可以与相关部门和居民进行必要性的沟通,尤其是加强与萨满及满族家族族长的沟通,通过激发他们及族人的自豪意识,让其自觉的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最后,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传承民俗特色文化,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对一些特色文化活动进行必要性的扶持,可对其进行经济支持,为其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其间,也可适当使用一些行政手段,以恢复生态化民俗,并鼓励旅游产品创新。

4.4 加大对高品味文化资源的开发

在旅游业中弘扬的民俗特色文化,指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民俗文化,不是只要能赢得大众青睐的文化就可。因为一些低俗的文化和已经被歪曲了的文化,是不值得人们传承和保护的。反之,人们真正应该开发和传承的特色文化应该是高品味的民俗资源。在开发高品味的满族民俗资源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对其做好实地调查,定位好开发方向,尽可能地大力挖掘其潜存的风情特色,其间,也可适当地融合周边环境的特色资源。

4.5 注重线上开发,加强与电视媒体的合作关系

众所周知,电视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比如说,热播电视剧“芝麻胡同”、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茶馆”,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广泛青睐,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满族民俗特色旅游文化的发展。剧中的满族特色语言、服饰、思想观念及人物性格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从而在开发民俗特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注重线上开发,加强与电视媒体的合作关系。通过利用电视媒体的强有力的影响力,去带动满族民俗特色文化的发展,进而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4.6 适当提供一些动态的民俗文化旅游形式

在我国现有满族特色民俗旅游项目当中,大多以静态项目为主。比如满族民俗村和满族火锅店,都以“陈列民俗设施的方式”供人浏览或讲解。这样的方式具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即可以给旅游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并提高吸引力。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有了新的需求,静态的浏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浏览者的好奇心了。人们越来越喜欢动态的浏览方式,因为这样的浏览方式能使其切身体验其中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在其中主动参与的方式,更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从而这样的方式赢得人们青睐是必然趋势。进而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可适当提供一些动态的民俗文化旅游形式。

结束语

由以上内容可知,满族民俗特色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赢得了游客的青睐,也为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若想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则相关人员需要加大对“开发满族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视力度,进而为游客提供更具特色的项目。除了要对满族民俗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还需注重利用线上开发的力量,去带动满族民俗特色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满族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地域文化下的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研究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
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