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杨惟义“三农”理念 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2019-01-06吴慧兰刘良源

现代园艺 2019年23期
关键词:婺源县血吸虫病婺源

吴慧兰,刘 平,刘良源

(1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334000;2 南昌市第三职业学校3 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1 杨惟义是建国初期最早研究实施“三农”问题的先驱者

1.1 “三耕治螟”的启示[1]

1950 年9 月在中南军政委员会期间,杨惟义胸有成竹地向邵式平省长提出“三耕治螟”法[1],即积极秋耕、普遍冬耕和提早春耕。因为三化螟虫(Tryporyza incertulas warker)是以幼虫藏在禾蔸里越冬,翌年惊蛰后,成虫羽化钻出禾蔸,飞向稻田产卵,再孵化成幼虫,钻入禾苗秆为害,造成秆茎枯心和白穗。所以要消灭三化螟,一是应将隐藏在禾蔸的幼虫深翻埋入土层灌水闷死;二是对红花草田、萝卜籽田,要在晚稻收割完后,拔去禾蔸集中烧毁,杀灭越冬幼虫;三是将稻田边上的杂草、过冬茭白统统铲除烧毁清田。如若还有漏网幼虫,可在惊蛰前实行深耕,这样连续3 年秋、冬、春三耕,则可杀灭过冬螟虫。通过“三耕”治螟3 年,全省水稻白穗率平均降到1%以下,确保了江西产粮大省的称号。

“三耕”消灭螟虫一不花钱,二是群众掌握治螟的技术简单,人人都可掌握;三是破除了“瑞雪兆丰年”的偏见;四是从根本上消灭了螟虫的危害。这是建国初期,杨惟义先生围绕螟虫治理,最早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典范。也是今天实施乡村振兴的策略。

1.2 消灭日本血吸虫[1]

日本血吸虫(Schistostoma japonicum Katsurada),是1904 年于日本首次发现,1913 年日本人宫入及铃木二氏,证明钉螺(Oncomelania nosophora)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在我国的皖、湘、鄂、苏、浙、赣、闽、粤等13 个省200 多个市、县都有此疾病和钉螺的分布,约有2000万~3000 万人患血吸虫病。1954 年江西省有4 个地市29 个县市约有32.5 万人患有此病。严重威胁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的稳定。1954 年玉山县古城区15466 人,就有11320 人患血吸虫病,占全区人口的73%,且大多是晚期病人。太平乡全家死亡的有146 户,家中仅剩1 人的有73 户,真是触目惊心。

杨惟义先生于1955 年写出4 万多字的《要赶快扑灭日本血吸虫病》的专题报告,呈报省政府和全国人大,还亲自向周总理汇报上饶地区血吸虫病严重情况,并提出了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治血吸虫病,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1.2.1 治标方面。多设诊所,增派人手,培训医务人员,扩充设备,增加病床,以应对当前疫情,抢救患者。

1.2.2 治本方面。改进耕作技术,消灭钉螺繁衍场所,注意农业方面的预防,注重宣传教育,普及个人自防和粪便管理等群策群防措施15 条。

如此标本结合,使血吸虫病患者得到救治,发病率大大降低。毛泽东主席读1958 年6 月30 日人民日报获悉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时,写下《送瘟神》“千村薜荔人遗笑,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瘟神送走了。其中,作为参与见证江西血防工作的杨惟义先生功不可没。

这里仅举2 例,这是20 世纪50~70 年代杨惟义先生心系百姓,振兴乡村拳拳报国之心,令人敬佩!

2 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势态

①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②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④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⑤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⑥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3 乡村振兴建议

3.1 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全国有33723 个乡(镇)70 万个行政村[2],江西省100 个县(市区)1403 个乡(镇)17071 个行政村201583个村民小组,根据不同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特点,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

集聚提升的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如婺源的中云、太白、赋春[3]等乡镇政府所在的大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科学规划发展方向,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融入城镇的村庄是指城市近郊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如婺源的原高砂乡、梅林乡现已变革为蚺城办社区。

特色保护的村庄是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如婺源的江湾镇的晓起村、汪口村等,经数年的发展,现已成为4A 级旅游景区。

搬迁撤并类的村庄是指位于生态条件恶劣的村庄,实施村庄搬迁撤并。其村庄原址,要因地制宜复垦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如婺源县江湾镇的篁岭村,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村。

3.2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推进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品牌,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充分利用电商、“互联网+”等新手段,提升农业品牌。如上饶市广丰区的马家柚、余干辣椒、鄱阳银鱼、万年贡米、江湾猕猴桃等特色品牌。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农业品牌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用评价体系。如婺源的有机绿茶连续20 年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品牌价值15.86 亿元,2017 年出口创汇5000 万美元。

3.3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企业经营管理权)。如婺源县瑶湾景区土地属于考水村集体所有,农户为承包权,婺源县考川实业有限公司为经营管理权。游客络绎不绝,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3.4 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专业化技术面向“三农”的技术服务网络。如婺源县的荷包红鲤鱼试验中心,每年都在选育种鱼、繁衍,使得60 年来婺源荷包红鲤鱼品牌不衰。婺源县连续4年获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

3.5 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建立健全村庄保洁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提升水环境质量。严格保护乡村古树名木和生物多样性,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乡村绿化格局。如婺源县中云镇晓林村茶园、湿地绿化、美化工程。

3.6 繁荣乡村文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以婺源县为例,成立徽剧团、非遗展示馆、博物馆、金点子民间收藏馆、“童伴之家”、古拓片馆、古陶瓷馆、古砚馆。组织戏曲、傩舞、抬搁、舞狮、龙灯进乡村,做到年、节期间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戏曲等多种文艺演出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展示,2018 年上饶市首个农民丰收节就在婺源瑶湾景区举行,“丰收中国——大美上饶婺源瑶湾稻香音乐会”。

3.7 健全多元投资保证机制

婺源的五龙源漂流和瑶湾景区都是通过企业、社会融资操作比较顺利。婺源篁岭景区是通过异地许村的“怡心堂”搬迁至篁岭,所有权仍归许村镇政府,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经营使用权,开创了“寄养”模式,为乡村旅游所需融资的实施提供了中国乡村游发展升级的领航样本。

3.8 乡土精英是乡村振兴绵绵不绝的内生力量

培育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他们通过增值服务合理取酬。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回乡参与乡村振兴。婺源县的篁岭村、瑶湾两大知名景区的董事长均是退伍军人,在外打拼多年后回县创业。

如今,婺源乡村游跃居全省第一,是因为婺源有宽松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包容创业的土壤,为乡土精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不缺奇才,只要有好的环境,他们就会群体涌现,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力量,为我们奉献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猜你喜欢

婺源县血吸虫病婺源
《送瘟神记》
毛泽东与1950年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以江苏省为例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以旅游业为引导的乡村振兴经济策略研究
关于婺源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化保护研究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明清以来婺源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