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2019-01-06张爱霞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胎衣产道助产

张爱霞

(河南省上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63800)

1 发病原因

1.1 产后子宫内膜损伤

对于奶牛来说,子宫径口能对病原体进行有效防护,避免其进入子宫。平时奶牛的子宫径口收缩较紧,在怀孕时收缩力度更大,即便在发情期也只是开放一个弯曲的细管,细菌很难找到侵入口[1]。但在奶牛生产前后,由于生殖器官在生理、形态等方面均发生变化,如在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时不可避免地对产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在人工助产时,使用的器械及助产者的手指都容易导致产道受到损伤,且在分娩后子宫在复原时内膜的抵抗力较低,很容易出现变性、分解、脱落等情况,导致浅层表面子宫内膜受到严重损伤。

1.2 胎衣滞留

产后阵缩微弱很容易导致胎衣不下,奶牛胎盘结构较为复杂,包括韧带绒毛膜与上皮绒毛膜,胎儿与母体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生产后胎衣很难自然脱落。如若在怀孕过程中子宫受到感染,导致胎盘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产生,很容易诱发结缔组织增生,使胎盘与母体粘连在一起,产生出现胎衣滞留情况,胎衣在子宫中很快便会腐烂分解,导致急性子宫炎症,甚至出现脓毒败血症。

1.3 营养不良

如若奶牛的日常营养不够均衡,缺乏维生素与矿物质会影响抵抗力,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奶牛在生产前如若能量过剩出现肥胖综合征也会影响其繁殖效率,导致乳腺炎、胎衣滞留、子宫炎症产生。一些体质较瘦的奶牛在产后20d 内也容易患子宫内膜炎,因此,养殖者应注意奶牛的日常饮食,确保均衡健康。

1.4 季节变化情况

据报道,奶牛在春冬季节更易患子宫内膜炎,该病的发生与分娩月份有较大的联系,在5~10月份发病率较高,平均为51.98%,剩余月份的发病率较低,平均为35.43%。在一年四季中,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不尽相同,春季的发病率为64.44%,为一年最高,夏季的发病率为29.33%,秋季为19.23%,为一年最低,平均为48.15%。由此可见,春季、冬季患病的概率最高,而秋季与夏季的患病率最低。

2 防治措施

2.1 强化产前产后饲养管理

在奶牛生产过程中,应注重怀孕后期与日粮平衡,特别是在 VA,VD,VE的补充与矿物质的摄入方面[2]。在临产前两周内,应将其隔离开来单独饲养,并经常做检查。产房、产床等应保持卫生,做好消毒。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动作要规范,避免使产道受损加大感染概率;产后奶牛应注射葡萄糖与葡萄糖酸钙帮助其恢复体力;在产后24~48h,应向子宫注入抗生素,避免产后子宫感染。

2.2 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奶牛产后2 周左右是子宫内膜炎的高发期,大多为疾病炎症,如若未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炎症扩散,产生子宫浆膜炎、子宫肌炎等,加大后期治疗难度。另外,子宫径口在产后不断恢复,也会增加炎症治疗难度,因此,饲养者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3 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2.3.1 西药治疗

采用抗菌西药直接有效杀灭病原菌,使子宫内膜炎得到有效缓解和抑制,常用的药物有头孢菌素、恩诺沙星、土霉素等。针对患牛用5mg/kg 的恩诺沙星,配合止痛剂与抗组胺药,在5d 后子宫分泌物将消失,大约50d 后将恢复正常;对于发情期的奶牛,可用300ml 的生理盐水冲洗子宫,并将30~40ml的抗菌液灌入子宫,并尽量排净洗液,间隔8~10h 冲洗1 次,即可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

2.3.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中主要采用黄芩、连翘、硼砂对抑制大肠杆菌效果最佳,用栀子、紫草、蛇床子、红花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据报道,利用桃叶等重要共同制成“露得净”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行之有效的效果,治愈率达到80.7%;试验证明,在奶牛生产后,将 30g 的炮姜、当归、桃仁、川芎、50g 的益母草,水煎2 次合1 服用,并用一些野生的益母草作为辅助可对子宫内膜炎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还可将益母草、桃仁、红花等制成的药剂直接放入子宫,可对子宫内的细菌、病毒等进行充分绞杀,有效预防此类炎症的复发。

3 小结

综上所述,奶牛在生产阶段很可能因子宫内膜损伤、胎衣滞留、营养因素、季节因素等原因患上子宫内膜炎,对此,养殖户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在日常饲养中做到科学规范,根据患牛实际情况利用中药、西药等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胎衣产道助产
南方规模奶牛场胎衣滞留发病规律研究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牛产道疾病治疗刍议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牦牛产后胎衣不下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牛、羊胎衣不下的临床诊治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