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倒刺鲃 池塘养殖技术

2019-01-06周华书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13期
关键词:全池投饵摄食

周华书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福建地方俗称光鱼、溪魁,隶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体长形,侧扁,中部稍高;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口吻部有两对触须;背鳍基部之前有一根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最后一根硬刺后缘有锯齿。中华倒刺鲃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江河溪流中,具有适应性强、食性杂、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优点,是淡水名贵鱼类之一,深受群众喜爱。但近年因捕捞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天然捕获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中华倒刺鲃成为近年淡水养殖的新宠,随着人工育苗取得成功,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各地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养殖户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效益,现将中华倒刺鲃池塘养殖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 池塘准备

1.1 池塘条件

养殖中华倒刺鲃的池塘要求光照充足,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塘的底质最好为砂石底,少淤泥;为了便于管理,池塘面积以1-5亩为宜,水深1.5m左右,最好常年有流水条件,并配备增氧机;中华倒刺鲃善跳跃,池埂至少要高出水面0.5m以上,池埂要坚固,以防崩塌逃鱼。

1.2 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要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将池塘的淤泥挖去,并加高加固池埂;在放养前10d左右每亩用75-100kg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以杀灭野杂鱼,清除敌害生物和病原菌;在放养前5-7d过滤进水。

2 鱼种放养

2.1 鱼种要求

放养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游动活泼,无伤病,大小规格较均匀。如果要当年收成,应选择50-100g的大规格鱼种。

2.2 放养时间

中华倒刺鲃为广温性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10-32℃,最适水温20-30℃。在福建省各地,春节前后均可放养,但最迟应在3月底前放养,以免影响养殖生长期。

2.3 放养量

中华倒刺鲃一般采取单养的方式,根据池塘条件,每亩放养50-100g大规格鱼种800-1200尾。不宜混养鲤鱼、鲫鱼、罗非鱼、草鱼等食性相近、抢食凶猛的鱼类。为了调节池塘水质,每亩可套养10-15cm的鲢鳙鱼30-50尾。

2.4 鱼种消毒

鱼种入塘前要进行消毒,一般用3%的食盐水浸浴5-10min,或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5-30min,防止病害发生。

3 日常管理

3.1 饲养管理

3.1.1 饵料

中华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摄食高等植物碎片、藻类、水生昆虫幼虫等动植物饵料。养殖条件下,采用鲤鱼人工配合膨化饵料(浮性),同时辅投少量的浮萍、莴笋叶、南瓜叶、鲜嫩青草等青饲料。养殖前期(鱼体长≤20cm)人工配合饵料的蛋白质含量应达35%,中后期(鱼体长>20cm)人工配合饵料的蛋白质含量达25%-30%即可。应根据鱼类生长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粒径的适口饵料。注意要选用信誉度较好的企业生产的人工配合饵料,保证饵料质量。养殖过程中不宜随意更换饵料品种,以免影响鱼类摄食生长。饵料要保持新鲜,不投过期变质饵料,以免发生鱼病。

3.1.2 投饵量

日投饵量约为池鱼总重量的3%-5%,具体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高低、水质状况、鱼类摄食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一般天气睛朗,水温适宜,池塘水质好,鱼类摄食活动旺盛,可适当多投饵;反之,天气阴雨,水温低或过高,池塘水质差,鱼类摄食活动弱,则应适当少投饵。

3.1.3 投饵次数

一般情况下,日投饵3次,分别在上午8时,中午12时和下午4时左右各投饵一次。

3.1.4 投饵方法

根据池塘面积大小选择若干个点设置食场,便于鱼类摄食和清除残饵。食场一般设在池塘边角,用毛竹固定围成10-20m2的面积。当池塘水温达到13℃以上开始投饵。投喂饵料应注意掌握技巧,开始投饵时投喂少量饵料,并配合某种响声(如拍掌),使鱼类形成进食条件反射;待鱼类集中快速抢食时加快投饵速度;当鱼类抢食减弱时又应放慢投饵速度,至大部分鱼类停止抢食散去时,停止投饵。投喂饵料切忌时饥时饱或突然增大投饵量,鱼类摄食不足则影响其生长,反之鱼类摄食过量会导致停食甚至发病。

3.2 水质管理

中华倒刺鲃在自然条件下喜栖息于水清流急的溪河或江段,不耐低氧,要求养殖池塘水质清新,透明度达30-40cm,溶氧在4mg/L以上。因此,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池塘水质的调节和管理。鱼种放养前,池塘保持0.8m的水位即可;鱼种放养后逐渐加水,待池塘水位达到1.5m后开始换水;一般每隔10-15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约占池水总量的1/3;高温季节鱼类摄食生长旺盛,应加大换水量;有条件的池塘,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常流水,必要时还应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保证池塘始终保持较充足的溶氧量,从而促进鱼类摄食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降低饵料系数。

3.3 其他方面管理

中华倒刺鲃喜静、怕惊扰,平时应注意保持池塘环境安静。每天结合早中晚投饵时注意巡塘,观察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和池塘水色、水质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要及时清除池塘污物和残饵;保持进排水口水流畅通;做好防逃防盗等工作。

4 鱼病防治

中华倒刺鲃抗病力较强,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养殖密度高以及养殖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鱼病也偶有发生。在鱼病防治上,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和“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避免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4.1 鱼病预防

预防鱼病主要是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池塘水质清新、饵料新鲜、投喂量适度。每隔半个月轮流用1mg/L的漂白粉或0.3mg/L的晶体敌百虫(含量90%)全池泼酒。

4.2 鱼病治疗

一旦发生鱼病,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中华倒刺鲃常见的鱼病主要有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和肠炎病、指环虫病等,主要症状和治疗方法如下:

4.2.1 水霉病

症状:主要是由于捕捞或运输致使鱼体表受伤,水霉菌寄生而致病,春秋季水温15-20℃时易发此病。发病初期肉眼不易观察,后期可观察到鱼体表有棉毛状菌丝,俗称“生毛”。

治疗:每亩用菖蒲6kg捣烂+食盐1.5kg+人尿5kg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

4.2.2 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头部颜色更黑。鳃丝腐烂有淤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治疗:用1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2.5-4mg/L的大黄捣碎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

4.2.3 肠炎病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直至停食;病鱼腹部常有红斑并胀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血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剖检:病鱼肠管、肠壁充血发炎,肠腔内有大量黄色黏液,肠内没有食物或仅在肠后段有少量食物。

治疗:应采用内服药饵和外用药物泼洒相结合的方法。外用药一般用1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内服药物采用土霉素或磺胺嘧啶拌饵投喂,土霉素用量:50-80mg/kg鱼体重,连服5d,磺胺嘧啶用量:100mg/kg鱼体重,连用5d。

4.2.4 指环虫病

症状:病鱼体色灰暗,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丝失去鲜红呈暗淡色,呼吸困难,游动迟缓,直至消瘦死亡。该病因指环虫寄生于鱼的鳃上而造成,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性烂鳃病,治疗时要注意区分,避免误诊造成更大损失。

治疗:用0.3mg/L的晶体敌白虫(含量90%)全池泼洒。

猜你喜欢

全池投饵摄食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草原鼠害防控无人机投饵试验*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健康养殖问答(25)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