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医籍引《医学纲目》内容初步研究*

2019-01-05丁立维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医籍灵枢医案

丁立维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医学纲目》是元末明初浙籍著名医家楼英编写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成书于明初,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曹灼刻本。此书是一部纲目体的资料汇编性著作,楼氏结合自身医学经验对明以前医学进行了总结归类,具有极高实用性,不仅为中国医家称道,对海外医家也影响深远。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医学纲目》在海外的传播情况,本文从文献征引的角度对《医学纲目》在日本的传播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征引《医学纲目》的主要日本医籍

1.1 丹波家族之书:丹波家族是日本颇负盛名的医学世家,在当时日本医学界专崇仲景的古方派与极力效法李东垣、朱丹溪的后世方派之间提出了采择历代良师遗训的折衷之说,其后又将清儒擅长的考据方法运用到研究阐释医籍之中,编撰了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医学书籍。

丹波元简撰写的《伤寒论辑义》(1801年)、《金匮玉函要略辑义》(1806年)、《素问识》(1806年)及《灵枢识》(1806年)等书对《医学纲目》都有所引用。《伤寒论辑义》有8处引用了楼氏《医学纲目》的内容,其中有医案4则,医论2则,文字考订2则。《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同样是丹波元简编撰的伤寒著作,征引《医学纲目》14处,其中医案1则,医论8则,文字考订5则。《素问识》与《灵枢识》是以训诂学方法阐释《内经》原文的两部医著,其中《素问识》引《医学纲目》25处,《灵枢识》引楼氏之语61处,内容多为文字考订。

丹波元简之子丹波元胤在《中国医籍考》(1819年)中则收录了楼氏《医学纲目》的自序。丹波元胤之弟丹波元坚在《金匮玉函要略述义》(1842年)和《杂病广要》(1853年)中也多次引用《医学纲目》。《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作为对其父之作《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的补充,引用《医学纲目》5处,多与脉诊有关。《杂病广要》引用《医学纲目》的内容较多,共68处,其中有22处所引为《医学纲目》中收录的他者的内容,为二次引用,其他主要内容为医论与方药。

1.2 其他:原昌克的《经穴汇解》(1803年)是一部针灸专著,对经穴位置及主治考辨精详。此书引用《医学纲目》内容22处,多为经穴位置及穴名考释。浅田宗伯的《先哲医话》(1880年)中除了引用《医学纲目》所载之方外,还摘录了北山友松对《医学纲目》的评价,北山先生认为:“《医学纲目》别为一家,与他书体裁自异。”后有附拙轩之语:“有明一代医书之多,汗牛不啻。所谓类比者居多,戴复庵、吴有性、陈实功之外,仅仅数家耳。《医学纲目》亦庸中之佼佼者,此言有味。”[1]其对《医学纲目》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20世纪汤本求真所编撰的《皇汉医学》(1927年)中也有《医学纲目》的身影,可见《医学纲目》一直作为日本医家的案头书广泛流传。

2 征引内容的特点

2.1 医案:日本医籍所征引的医案主要为《医学纲目》中收录的北宋医家孙兆的医案。孙兆进士出身,官将侍郎守殿中丞、尚药奉御丞等,是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设立的校正医书局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校正了《黄帝内经素问》《外台秘要》等书,其著有《伤寒方》《伤寒脉诀》《素问注释考误》等书,均佚[2]。从楼氏《医学纲目》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孙氏在运用伤寒理论治疗疾病方面有其高明之处。

如丹波元简在《伤寒论辑义》一书中释真武汤时,引孙兆治疗太乙宫道士周德真之案:“太乙宫道士周德真患伤寒,发汗出多,惊悸目眩,身战掉欲倒地。众医有欲发汗者,有作风治者,有用冷药解者,病皆不除。召孙至,曰:太阳经病得汗早,欲解不解者,因太阳经欲解,复作汗,肾气不足,汗不来,所以心悸目眩身转,遂作真武汤服之,三服微汗自出遂解。盖真武汤附子、白术和其肾气,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也,若但责太阳者,惟能干涸血液尔。仲景云,尺脉不足,营气不足,不可以汗,以此知肾气怯,则难得汗也矣。”[3]此条见于《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二伤寒部·战栗振摇》,文字无差[4]。又引有孙兆论十枣汤之证治[3]、用小陷胸汤治腹满[3]、以五苓散和白虎汤治疗自汗[3]等医案内容。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丹波元简引用了孙兆用葶苈大枣汤治疗痰唾咳喘的验案,考其文字,均无改动[5]。

丹波元坚的《杂病广要》所引同样为孙兆医案,如:“彩帛铺刘员外,患伤寒六七日,昼夜不得眠,方眠即起,方起即倒,未尝少息,看待厌倦,召孙。孙曰:若言是气,必喘作;今无此症,非气也。时复身上冷汗出,尺寸脉皆沉,关中亦沉,重诊之鼓击于指下,此痰积寒聚于胸中也。遂用陈皮、半夏、干姜三物各一两为饮,姜半两捶碎,以水两碗,煎七分去渣,分二服。服药经时遂睡,经一昼夜不醒,既觉下痰一块,如鸡子大,其疾遂愈。凡痰症皆有冷汗,其症明矣。”[6]此条见于《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一脾胃门·内伤饮食·百病皆生于痰》,文字无改[4]。又在《杂病广要·脏腑类·狂·镇坠诸方》下的“辰砂散”条中提到“《纲目》载此方孙兆治验,宜参。云出《灵苑方》”。在《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狂》中确有此案记载:“相国寺僧充忽患癫疾,经半年,遍服名医药皆不效,僧俗兄潘氏家富,召孙疗之。孙曰:今夜睡着,明后日便愈也。潘曰:且告投药,报恩不忘。孙曰:有咸物但与师吃,待渴却来道。至夜僧果渴。孙至,遂求温酒一角,调药一服与之。有顷,再索酒,与之半角。其僧遂睡,两昼夜乃觉,人事如故。潘谢孙,问其治法。曰:众人能安神矣,而不能使神昏得睡,此乃《灵苑方》中朱砂、酸枣仁、乳香散也,人不能用耳。”[4]此外,丹波元坚还引有孙兆安蛔医案[6]、治喉喑医案[6]等内容,文字均同原书。

刊行于1927年的《皇汉医学》中也引用了孙兆医案,所选内容与丹波元简在《伤寒论辑义》与《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所引相同,为孙兆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痰唾喘咳[7]、用小陷胸汤治疗腹满[7]及以五苓散和白虎汤治疗自汗[7]等内容。

从上述日本医籍所引医案来看,楼氏《医学纲目》中孙兆医案对日本医家的启发颇大,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日本医籍中都有引用,且均为原文引用,未改一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所提到而未引用那则医案的表述中似乎可以推断《医学纲目》可能是当时日本汉医界的普遍参考书之一,具有类似通识教材或指南的功用。

2.2 医论:日本医家在引用《医学纲目》中的医论时,并不像引用医案那样原文照搬,而是对其内容有所评判。如丹波元简在《伤寒论辑义》论“干姜附子汤证”时,原文为:“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而楼氏《医学纲目》作“日夜烦躁,不得安眠,时安静”,丹波氏认为与经文不符,评论言“不知何据”[3]。与这种质疑态度类似的例子还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提到的“百劳丸”,丹波氏言:“百劳丸非仲景之方,出于医学纲目,而吴氏方考亦云百劳丸,齐大夫传张仲景方也。未见所据。”[5]

除了上述质疑之例,日本医家对《医学纲目》中的理论还是多持赞同态度,并将其观点与其他医家观点综合比较看待。如《素问识·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释“仆击”,言:“张云,暴仆如击也。楼氏纲目云,其卒然仆倒,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风,是也。简按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楼说为长。吴云,暴仆,为物所伤也。志云,癫痫之外实也。俱属臆解。”[8]又如《灵枢识·根结篇第五》释“颡大者钳耳也”,言:“马云……张云……志云……简案楼氏云,颡大谓额角入发际,头维二穴也,以其钳束于耳上,故名钳耳也。知马根据楼说,今从之。甲乙作结于颃颡,颃颡者钳大,钳大者耳也,义未详。”[9]

丹波元坚的《杂病广要》在引用楼氏《医学纲目》时则多为原文引用及二次引用,很少加以评论,如论诸疟之脉的脉候引楼氏言:“若多寒而但有寒者,其脉或洪实或滑,当作实热治之,若便用桂枝误也。如或多热而但有热者,其脉或空虚或微弱,当作虚寒治之,若便用白虎汤亦误也。所以欲学人必先问其寒热,或热多热少,或寒多寒少,又诊脉以参之,百无一失矣。”[6]此条见于《医学纲目·卷之六阴阳脏腑部·疟寒热》[4]。又如释痛痹证治,则引《医学纲目》中引用的李东垣和血散痛汤方论[6],见于《医学纲目·卷之十二肝胆部·行痹》[4],均一字无差。

2.3 文字考订:受到清代考据学风的影响,日本医家将考据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了对医理的分析之中,楼氏在《医学纲目》中相关内容的文字考订被作为一种判断正误的标准而被多次引用,其中尤以丹波元简的《素问识》与《灵枢识》中多见,从其所引内容来看,楼氏在对《内经》原文的理解上没有尊古崇经,以为一字不可改,而是积极将自己质疑的观点书写下来,以供后世医家参考。如《素问识·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营气不从”条:“‘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十二字,旧本元误在及惊骇之下。”[8]此条见于《医学纲目·卷之一阴阳脏腑部·阴阳》[4],此处丹波元简按楼氏所言改定,认为“虽不知古文果然否,其说则颇明备,故附存于此”。又有《素问识·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按跷”条引《医学纲目·卷之一阴阳脏腑部·五脏》[4]云:“‘按跷’二字非衍文,其上下必有脱简,即冬不藏精者,春必温病之义也。”[8]《灵枢识·经筋篇第十三》释“名曰季冬痹”言:“楼氏以此五字,移前段‘唾血脓者死不治下’,张同。云手少阴之经,应十二月之气也,此节旧在后无用燔针之下,盖误次也,今移正于此。”[9]则从楼说改误等等,均为丹波氏对楼氏观点的认同与传承。当然,在对有些经文的理解上,丹波氏并未取用楼氏观点,如《素问识·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释“并于脾则畏”,言:“马云,阴阳应象大论曰思,而兹曰畏者,盖思过则反畏也。高云,思虑者,脾之精,今曰畏者,虑之至也。楼云,畏,当作思。简按九针论亦作畏,甲乙作饥。(与王注一经同)”[8]则是以《灵枢·九针》为判断依据,未从楼说。

2.4 方药及其他:《医学纲目》中收录整理了明以前医家的医学经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药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也是日本医家常引用的对象,其中又以丹波元坚的《杂病广要》中引用最多。如破伤风的证治中引有《医学纲目·卷之十一肝胆部·破伤风》[4]。又引有治疗患劳的火烧香法:“《经验》治患劳,火烧香法,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瓷瓶内封闭,地中窨十日取出,更用灰末六两,更炼蜜六两和匀,入瓶内封,更窨五日取出,烧入鼻中,常闻香,疾自愈。(《纲目》)”[6]此条见于《医学纲目·卷之五阴阳脏腑部·劳瘵骨蒸热》,原文为:“〔《经验》〕治患劳人。烧香法: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瓷瓶内,封闭地中,埋窨半日,取出。更用炭末六两,炼蜜六两,和匀,入瓶内,封窨五日,取出烧。使鼻中常闻香气,疾自愈矣。”[4]文字有些许差异。考《证类本草》《普济方》所载,应为“入瓷瓶内封闭,地中埋窨十日取出。”“半”字为“十”字之误。

针灸经穴的内容也常被日本医家所引用,原昌克的《经穴汇解》中就大量引用了《医学纲目》关于经穴论述,如阴都穴:“一名通关(医纲)……按《医学纲目》引《摘英》曰:通关,在中脘旁,各五分。针入八分,左捻能进饮食,右捻能和脾胃。许氏曰: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觉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又次觉气流行腰后骨空间,为四效。”[10]此条见于《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噎》[4]。又如太都穴:“太都(灵枢)本节之前下,陷者之中也,为荥。(灵枢)大指本节内侧,赤白肉际。(肘后)按本节,谓大指本节,承上文也,前,旧作后,甲乙,千金,千金翼,外台,次注,资生,以下诸书,从之。医学纲目,独作本节之前是也,不然则太白,不应容核骨下,故今订之。”[10]此条原昌克则是以楼说为准,订正穴位所在。此类内容还有很多。

3 小结

真柳诚先生曾经对中日韩越四国的古医籍数据进行过比较研究,其中虞抟的《医学正传》、李梴的《医学入门》与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为被日韩越三国皆多次引用、翻刻的最受欢迎的中国医籍。这三部书的共同之处在于部头较小,并使用歌赋形式叙述医理及方药,简明易了[11]。而楼英的《医学纲目》则为大部头之作,体系完备、理法详尽,与上述三部书籍有近似于科普畅销书与专业教材的区别,这或许是为何从统计数据来看《医学纲目》的流传广度不如上述三部医籍的原因。从上述日本医籍引《医学纲目》的内容来看,日本医家从中吸取了楼氏整理和阐述的关于前代医案、医学理论、文字训释及方药证治等方面的知识,并借助这些来理解和分析更为古奥的医学经典。从日本医家引用《医学纲目》内容的态度来看,《医学纲目》在当时已作为日本医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活跃于日本汉医学界。然而,《医学纲目》在当今医史文献研究领域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使更多学者注意到还有这样一部堪当医学教科书的医籍等待被进一步挖掘。

猜你喜欢

医籍灵枢医案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
黄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3种医籍考对比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