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聚英》之灸法探析

2019-01-05蒋前峰杨丹红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氏艾炷施灸

蒋前峰 杨丹红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针灸聚英》[1],明代医家高武编撰,全书共四卷,该书汇集了明代及之前的各家针灸之说,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五脏六腑之图、经脉经穴图,论述了经络腧穴、病症取穴、针法灸法等,还收八十余首针灸相关歌赋,为后世研究及学习应用针灸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中该书关于灸法的论述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非常全面。卷三详细收录了艾叶、艾炷大小、艾火、壮数多少、灸疮及其处理、施灸前后的注意事项等,另可在其余各卷中散见临床施灸应用和禁忌,如卷一中各经各穴的可灸不可灸及灸数,卷二治例中临床施灸案例,卷五的禁灸穴歌等。本文就高氏对灸法的理念做如下探析。

1 施灸讲究

《针灸聚英》卷三详细介绍艾叶的特性及采集时间,艾绒的制作及保存,记载了各名家对艾炷大小、施灸壮数、施灸体位的主张并阐述高氏理念。高氏主张施灸“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知其又有一说也”。认为在腹背等肌肉丰厚处艾炷可选大者,壮数可多;四肢头面等肌肉菲薄处则尽量小、少。当然其中须适度,不可过大过多或过小过少,否则要么使经气耗散,要么达不到治疗效果。另外,施灸时还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型及施灸时间的不同,酌情选择。如大人与小儿施灸有所不同,小儿若要灸,艾炷要如小麦大小,壮数应少。如“陷下不甚者,灸当从少;陷下甚者,灸当从多”“寒凉之月,火气衰,灸当从多;温暑之月,火气旺,灸当从少”。高氏还强调了施灸时点炷火需要保持一定的体位,保证取穴的准确性。但目前临床上施灸时多统一艾条标准,限定壮数,因而或许可以加以改进,由实践得出其疗效的对比,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上灸法的运用。

2 热证可灸

关于热证可灸还是禁灸的问题,素来争议颇多[2-4],高武在卷二的《玉机微义·伤寒》中写道:“若表见寒证……皆宜灸之,阳气陷故也;若身热恶热……皆热在外也……皆不宜灸也;……是脉证相应也……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宜灸之,不可拘于面赤色而禁灸之也。”由此看来,可灸不可灸的关键在于诊清脉证。医者若知晓病者何脉何证,脉象与症状皆表现出热象的,便不宜施灸;脉证不符的,则可舍脉从证,权宜选择。如周楣声先生在《灸绳》[5]中所说:“热证可灸,当然不是反佐,是反治与从治的运用。”反治与从治,即以热治热,以寒治寒,逆其气而从之,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内经》中提到的“火郁发之”,亦支持热证可灸这一说法。临床上可普遍见到其用法,例如对于带状疱疹、腮腺炎、麦粒肿等实热或虚热病症,可施用灸法,效果颇佳。

3 重发灸疮

有关灸疮,高武在卷三分为三篇着重论述,分别为治灸疮令发、洗灸疮、贴灸疮。他认为,灸之不发,就如针之气不至,对治疗疾病无效。同时高氏例举了几种发灸疮的方法,其中还指出灸疮的发与不发与人体自身的经络气血多少有关。之后高氏具体描述了灸疮发后的处理方法,灸疮新发时、退痂后、疮内黑烂、疮口疼痛,皆给出了不同的对策。而在贴灸疮方面,对于《资生经》中所述根据四时分别予柳絮、竹膜、新棉、兔毛等介质,高氏觉得并没有那么必要,用白芷、乳香、川芎等调香油即可。高氏关于灸疮的描述对目前临床应用有一定借鉴意义。例如现在的铺灸疗法,因其灸疮面积比较大,故要十分注重疮后的护理。此外目前开展较多的冬病夏治,虽未用到艾灸,但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使其发泡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4 针灸药并用

高武非常赞赏扁鹊“针灸药三者得兼”的观点,认为“针灸药皆医家分内之事”。他在该书的引言中说,自己以前以为“活人之术止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后来发现“每遇伤寒热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方醒悟“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针灸聚英·治例》分伤寒、杂病、玉机微义三部分分别举例。其中伤寒及杂病57则中,用针刺法23例,用灸法16例,针灸共用11例,针药结合7例[6]。玉机微义15则中,用灸法13则。书中例举了许多针灸药兼施的治法:如伤寒恶风“有汗为中风卫病,无汗恶风为寒伤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葛根汤”;杂病腹痛“实痛宜刺泻之,太冲、三阴交、太白、太渊、大陵。邪客经络,药不能及者,宜灸气海、关元、中脘”;玉机微义中治痫“先与灸两跷各二七壮,次服沉香天麻汤”。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在培养中医师还是行医的过程中,都应兼顾针、灸、药的学习与实践。

5 禁忌严明

5.1 穴位禁灸:《针灸聚英·禁灸穴歌》中共总结了45个不可灸的穴位,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经渠,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攒竹等。其中睛明一穴,王冰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表明此穴可灸,而高武则在末尾附辨中特别指出“王注误矣”。关于穴位禁忌的问题,高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穴而有宜针、禁针、宜灸、禁灸者,看病势轻重缓急,病势缓者,当别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势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疗,当用此一穴。若诸家皆禁针灸,则断不可用矣。”

5.2 小儿逆灸:高武在卷三中还特别列出了小儿逆针灸。何谓逆针灸,“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先迎也。”即对健康之人施灸。无病小儿若灸,小儿“忍痛而动其五脏”,则易发为痫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艾灸保健开展得十分广泛。我们需要加强宣教普及:施灸有度,切不可对任何穴位或任何人胡乱施灸,尤其是儿童。

5.3 饮食禁忌:此外,对于灸后饮食等禁忌,《针灸资生经》言:鸡肉最毒,房劳尤忌。高武总结为:“当茹淡。使饮食清淡,胃气平和,气血流通,邪气便易随艾气而出。”同时他还强调“须熟读,不独针灸为然也”。事实确是如此,所谓病从口入,要想身体健康,注重饮食十分重要。而在疾病治疗期间,尤其要注意忌口。

《针灸聚英》一书中频繁出现“此非《素》《难》意”或“此为《素》《难》意”,可见高氏是以《素》《难》为本,广采诸家之长,引用了其他各类著作14余种[6]而“聚英”,考究严密,崇古而不泥古,重视实践。而高氏在《针灸聚英》中关于灸法的理念,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对于灸法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理解和实践得出的。书中关于灸疗的疗法丰富,对现代临床灸法应用有极佳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另外高氏在书中所说:“不溯其原,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不穷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正是现代学习经典应该秉持的态度。

猜你喜欢

高氏艾炷施灸
Chinese Acupuncture
中暑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高氏押花葫芦
隔姜灸治腰痛
不同质量艾炷灸温度时间曲线变化的研究
隔物灸量化指标机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