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诊断在肾脏肿瘤中的价值分析

2019-01-05刘彩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瘤体肾癌包膜

刘彩云

肾肿瘤主要包括肾恶性肿瘤和肾良性实质肿瘤。>90%的肾实质性肿块为恶性病变, 主要包括肾细胞癌、肾盂癌、肾母细胞瘤等;肾实质良性肿瘤以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为多见[1]。超声检查是一种快捷、方便、无创伤的诊断方法, 大多数无症状肾癌可由超声发现。本文选取 60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2018 年6 月收治的60 例 肾脏肿瘤患者, 其中男38 例, 女22 例;年龄26~72 岁, 平均年龄(51.5±7.5)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肿瘤, 手术病理结果:恶性肿瘤 43 例, 良性肿瘤17 例。

1. 2 方法 检查肾脏及其周围病变, 通常以空腹检查为宜, 在了解相关输尿管和膀胱状态时, 需充盈膀胱。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必要时取俯卧位、侧卧位。最常用经侧腰部扫查。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5.0 MHz, 取俯卧、侧卧或仰卧位, 主要探查肾的形态、大小、位置、肾皮髓质回声、厚度以及集合系统(肾盂及肾盏)回声。在肾窝内如找不到肾, 则须探查盆腔及腹腔, 寻找是否存在异位肾。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肾脏肿瘤病变大小、是否有假包膜、肿瘤内血流是否丰富以及瘤体回声情况。测量瘤周、瘤内血流的肾动脉PSV、EDV、RI。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 分析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肾脏肿瘤患者中, 肾脏恶性肿瘤43 例(71.7%), 病变大小(4.88±0.45)cm;有假包膜14 例(32.6%), 肿瘤内血流丰富32 例(74.4%);瘤体回声:低回声22 例(51.1%), 高回声5 例(11.6%), 混合回声16 例(37.2%)。肾脏良性肿瘤17 例(28.3%), 病变大小(4.87±0.30)cm;有假包膜1 例(5.9%), 肿瘤内血流丰富2 例(11.8%);瘤体回声:低回声12 例(70.6%), 高回声4 例(23.5%), 混合回声1 例(5.9%)。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有假包膜、肿瘤内血流丰富、瘤体回声分布情况与良性肿瘤患者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4、19.477、6.182, P=0.032、0.000、0.045<0.05)。

肾脏恶性肿瘤的血流参数PSV 为(73.52±32.5)cm/s, EDV为(34.80±10.18)cm/s, RI 为(0.59±0.02)。肾脏良性肿瘤的血流参数PSV 为(25.22±8.75)cm/s, EDV 为(8.80±3.22)cm/s, RI 为(0.62±0.02)。肾脏恶性肿瘤血流参数PSV、EDV 均高于良性肿瘤, RI 低于良性肿瘤,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60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43例, 良性肿瘤17例, 彩色超声检查出肾脏恶性肿瘤39 例, 其中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35 例, 良性肿瘤4 例;超声诊断良性肿瘤21 例, 其中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8 例, 良性肿瘤13 例;准确率为80.00% (48/60), 敏感度为81.40%(35/43), 特异度为76.47%(13/17)。

3 讨论

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普及发展, 许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肾癌在体检中不断被发现, 使发病率不断递增。肾癌的发病年龄多为40~60 岁, ≤30 岁者较为少见。男性患病率比女性多3~5 倍。其主要临床表现以血尿、腰腹部疼痛和腰腹部肿块为主[2]。早期起病隐匿, 不易早期诊断, 发现时多属晚期, 其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有密切关系。肾脏转移癌临床上不多见, 多数为尸检报告, 无临床意义, 多数为肺转移癌。肾癌大多数发生于一侧肾脏, 偶尔也可为双侧, 肾上极和肾下极发生率相似[3]。病理分型依据细胞类型可分为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透明颗粒细胞混合癌和肉瘤样癌;依据细胞排列方式分为乳头状癌、管状癌或髓样癌;又依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低分化或未分化型。血尿、腰痛、肿块是肾癌三大主要症状, 既往称之为“肾癌三联征”, 但这实际是肾癌晚期的症状, 仅出现于4%~9%的患者。早期肾癌较小, 患者可毫无感觉[4]。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可能是肾癌的主要症状, 出现的早晚与肾癌的部位有关, 而与大小关系不大。肿瘤的某些共同表现如厌食、体重减轻等症状也常出现。此外, 肾癌常分泌一些激素或激素样物质, 因而可能引起许多肾外症状, 包括红细胞增多、高血钙、低血钾、溢乳、高血压、男性女性化等, 这些症状少见, 也可能与体内激素紊乱有关。

较小的肿瘤不足以引起肾外形明显改变, 较大的肿瘤常致肾外形失常, 呈局限性增大, 肾表面隆起, 肾被膜回声中断, 甚至突出肾脂肪囊外, 但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只有晚期肾癌向周围广泛浸润时, 才难以辨认其边界。肾癌绝大多数表现为肾内实质性回声团块, 实质性回声多为类圆形, 边界清楚, 有球体感。部分可见低回声边缘或因压迫肾实质而形成厚的假包膜回声。二次谐波成像能更清楚地描绘出肾癌的形态, 仅少数可为囊性。其内部回声较复杂, 可为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或杂乱回声。回声类型与肿瘤大小、内部结构有关[5]。中等大小的肾癌(直径4~5 cm)多呈低回声表现, 或中央回声高而外周回声低的特征。当肾癌直径>5 cm 时, 可呈分叶状, 常伴内部出血、坏死、液化或囊性变, 致使内部回声杂乱, 形成点片状高回声, 或混合不规则的无回声 区[6,7]。肿瘤越大, 内部回声越杂乱。约8%~18%的肾癌内部可见钙化斑, 多位于中央, 有学者认为其为肾癌的特征。

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是一种快捷、无创伤的诊断方法, 有利于早期发现肾脏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显提高血流检出率, 对肾恶性肿瘤的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表现影像特点能够熟练掌握, 结合临床其他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能够提高超声诊断水平。

猜你喜欢

瘤体肾癌包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做个B超就能及早发现肾癌
肾癌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p73及血清IL—17表达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