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单侧核间性眼肌麻痹为孤立表现的急性脑干梗死1例临床报告和影像学分析

2019-01-05康健捷胡祥铭邓文婷邓兵梅杨红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重影脑干眼球

康健捷, 胡祥铭, 邓文婷, 邓兵梅, 杨红军

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MLF)是一对位于脑桥、中脑靠近中线、第四脑室壁及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的白质纤维束[1]。当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深穿支受累造成脑干缺血时,容易累及MLF及其邻近的脑桥被盖部中线结构,导致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INO)[1~3]。表现为双眼同向运动障碍,临床较为少见,而以单侧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为孤立表现的脑桥梗死更是罕见,而此部分患者往往首先到眼科就诊,影像学显示的责任病灶又较小,所以非常容易误诊漏诊。现报道1例急性桥脑梗死导致孤立性单侧INO的病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4岁。2018年12月5日以“头晕伴视物重影18 d”入院。患者于11月18日早上排便后起立时突然感到头晕,伴有视物重影,注视右侧时视物重影加重,无天旋地转感,伴有恶心,曾呕吐一次,单眼看时无视物重影,尚可独自走路,无行走不稳。经过休息头晕无缓解,下午患者前往当地医院眼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总胆固醇5.29 mmol/L,超声:双侧颈动脉内膜粗糙、增厚;视力:右眼0.3,左眼0.3,眼压:右眼17 mmHg,左眼18 mmHg,左眼外斜位,光映法约45゜,向右侧活动时左眼内收受限,右眼外展正常,伴有眼震。双眼视盘边缘清,A/V≈2/3,C/D=0.6,眼底未见明显异常。11月20日头部MRI+MRA :(1)双侧放射冠区及双侧颞叶多发缺血灶;(2)脑动脉硬化,诊断为:(1)左眼内收肌麻痹;(2)腔隙性脑梗死(右侧基底节区);(3)高血压2级(高危组);(4)高胆固醇血症,经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治疗后视物重影稍有好转,仍有头晕,为求进一步诊治,以“视物重影”收入院。既往史:近2 m发现血压偏高,收缩压140~160 mmHg,未服用药物治疗。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入科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辐辏反射正常存在。双眼正视时眼球居中,左眼球内收不能,其余方向运动正常,右眼球向各方向运动均正常(见图1),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张口下颌无偏斜,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脑膜刺激征阴性。共济运动及感觉系统检查正常。入院后复查头部MRI + MRA检查(见图2)示:(1)右侧外囊、左侧丘脑陈旧性腔梗;(2)右侧椎动脉较对侧纤细,脑动脉硬化。血糖、肝肾功能、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ENA谱15项、血管炎4项、甲状腺功能全套均正常,血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NMO、MBP、MOG)阴性。糖耐量试验未见异常,新斯的明实验阴性,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正常。我科阅片:发病2 d时外院头部磁共振和发病19 d时我院头部磁共振在DWI序列均显示桥脑背侧旁正中部靠近中线位置点状小梗死灶(见图3),发病2 d时病灶信号显著升高,提示急性脑梗死,T1、T2加权像病灶显影不明显。诊断为:(1)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左侧桥脑);(2)陈旧性脑梗死(左侧丘脑、右侧外囊);(3)高血压病;(4)高胆固醇血症。TOAST病因分型:小血管病变。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降脂、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患者头晕症状明显改善,左眼内收较入院前明显好转,重影间距缩小,于21日出院。嘱其院外继续长期口服抗血小板、降压药及调脂药物。

2 讨 论

内侧纵束是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的重要联络通路,上自中脑背盖动眼神经副核,下至颈髓上端,紧靠近中线,连接一侧的动眼神经的内直肌核与对侧展神经核,还与脑桥的侧视中枢相连,从而实现眼球的水平同向运动,同时与皮质下的视觉中枢及听觉中枢(上、下丘)发生联系,以完成由于视觉、听觉刺激,头及眼向刺激侧发生不随意的反射性转动[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由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上行纤维病变所致,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并伴眼震。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分为伴有辐辏反射麻痹前部型和无辐辏反射麻痹的后部型。因桥脑梗死导致INO的责任病灶往往非常局限,在影像学上常仅见于一个层面,因难以被发现或被误判为伪影而漏诊及误诊[4]。该例患者在外院及我院两家医院磁共振检查均未报告桥脑梗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双眼向右注视时左眼内收受限,而右眼外展正常,辐辏反射正常,考虑该患者的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分型为左侧后部型,所以关注了桥脑背侧旁正中部位有无梗死灶,在DWI成像上发现了点状小梗死,与内侧纵束的解剖学定位相符合,结合患者为中年女性,既往血压偏高,急性起病,头部MRA示脑动脉硬化,有左侧丘脑、右侧外囊陈旧性脑梗死,确诊为急性桥脑腔隙性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小血管病变。责任血管考虑为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远端分支。患者右眼外展时不伴眼震,考虑原因为,眼球外展时的分离性眼震是机体对于眼球内收无力的一种中枢性代偿作用[5],该患者到我院住院时已经发病18 d,病情已有所恢复,左眼内收已有所好转,分离性眼震这种代偿作用减弱而眼震消失。

国内外研究显示,中老年患者出现单侧INO的原因多为血管病变[6,7]。脑桥头侧的血管分支向尾侧走行,脑桥尾侧的分支向头侧走行,这些穿支动脉非水平走行的特点可以解释不同水平的脑桥背侧梗死引起INO,其伴随病变也有所不同。在影像学上应关注在T2WI和DWI上,脑桥上部背侧旁中线位置,孤立性INO的病灶常表现为稍偏离中线的呈结节状高信号区[1,8,9],应用薄层扫描可提高检出脑干梗死灶的检出率。另外,因为引起INO的病因复杂多样,尚需注意与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糖尿病性眼肌麻痹、脑干脱髓鞘疾病等相鉴别。该患者44岁,需要警惕多发性硬化的可能,该患者起病急骤,数分钟即到达视物重影和头晕的症状高峰期,病情无时间和空间多发,左侧桥脑病灶非常局限,体感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可排除多发性硬化。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试验未见异常,排除了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视物重影无晨轻暮重,新斯的明实验阴性,左眼内收已经明显好转,可排除重症肌无力。患者起病急骤,左侧桥脑病灶非常局限,血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阴性,可排除脑干脱髓鞘疾病。对于以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为孤立表现的脑桥梗死,因梗死灶常较为局限,其预后良好[8~11]。本例患者经治疗后复视症状也显著改善,头晕完全好转,综上所述,加强对以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为孤立表现的脑干梗死疾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脑干梗死的误诊和漏诊,以便及时治疗并积极做好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工作。

猜你喜欢

重影脑干眼球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重影轻波
重影轻波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改进加权融合在消除图像拼接重影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