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盆地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2019-01-04赵花周郭盈温

种业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吸浆虫叶鞘锈病

赵花周,郭盈温,吴 博

(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内乡 474350)

南阳盆地是河南省的小麦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为55万hm2,占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的9.75%,年总产量达307万t,占全省小麦产量的8.6%。南阳盆地小麦平均单产为5 925 kg/hm2,较河南省小麦平均单产(6 480 kg/hm2)低8.6%。南阳盆地小麦纹枯病、赤霉病、锈病和小麦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较重,严重制约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南阳盆地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提高南阳小麦生产水平至关重要。

1 小麦纹枯病

1.1 发病症状

小麦播种偏深、湿度较大时,小麦芽受纹枯病菌侵染后先是芽鞘变褐,继而烂芽枯死。小麦三叶期后,病株先是基部第一叶鞘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扩大遍及全叶鞘。叶鞘发病后,病叶先从叶尖失绿发黄,以至全叶枯死。小麦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并逐渐发展形成中部灰色、边缘淡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当病斑扩大相连后形成“花秆”,使一些主茎和大蘖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即使能抽穗,也由于茎壁受害,水分和养分不能正常输送,形成枯白穗。

1.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内、病残体中越冬、越夏。小麦在各生育时期皆可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小麦出苗时受到该病菌侵染,芽鞘变褐,重则腐烂枯死。小麦拔节期是纹枯病侵染高峰期,孕穗抽穗期是病情快速发展期,扬花灌浆期是危害高峰期。该病菌在小麦生育后期侵入茎秆易造成烂茎,形成枯白穗,导致结实少,籽粒秕瘦。

1.3 发病条件

一般播种过早、群体密度大、氮肥偏多、麦苗徒长地块发病重;春季低温、多雨潮湿和麦苗受冻害利于病菌的侵染危害。可将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发病过程按其特征分为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发生期和死棵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越冬期发病较缓慢,均在近地面叶鞘上发生;横向扩展期为春季2月中旬至4月中旬,小麦茎叶组织幼嫩,湿度适宜利于病菌扩展、蔓延;严重发生期在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导致白穗发生。

1.4 防治措施

1.4.1 农业防治 选择耐病或感病轻、丰产性好的品种,适当降低用种量、播量,控制植株密度,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将小麦与油菜、大豆、花生等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当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

1.4.2 药剂拌种 可用20%三唑酮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悬浮剂,或3%戊唑醇湿拌剂等药剂进行拌种。

1.4.3 化学防治 春季小麦病株率达20%的地块,需要进行化学防治。可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20%三唑酮乳油750~1 125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0~750 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应做到喷匀打透,药液尽量喷洒到麦苗基部病斑上。

2 小麦锈病

2.1 发病症状

小麦锈病主要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锈病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病主要以危害叶片为主,其次是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叶脉扩展;叶锈病病斑常见于叶片,病斑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比较分散;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还会危害叶片和穗部,病斑呈长椭圆形或者狭长形,常形成大病斑,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2.2 发病规律

小麦锈病能否流行,决定于菌源量、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豫南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与外地菌源关系密切,早春本地的菌源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展扩散,中期大范围普遍发生是以外地菌源为主,后期大流行则是因大面积普发的条锈病菌进一步繁衍扩散而导致的。早期菌源基数大,往往是秆锈病普遍提早发生的重要因素。叶锈菌既耐寒也耐热,病菌越夏和越冬适应范围较广,越冬菌源充足,因此,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往往早而重。3种锈菌对湿度的要求大致相同,病菌侵染都需要饱和的湿度,对温度的要求则不尽一致。温度直接影响锈菌的潜育期,在发病温度范围内,温度愈低潜育期愈长。

2.3 发病条件

条锈病菌侵染小麦的最适温度为9~16 ℃,从侵入到发病需8~12 d;叶锈病菌侵染小麦在15~22 ℃时需6~8 d;秆锈病菌侵染小麦在18~25 ℃时需5~8 d。春季温暖、多雨、多露、多雾,利于锈病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氮肥过多、施肥过迟、植株过密均会使锈病严重发生。

2.4 防治措施

2.4.1 选用抗病品种 要有计划地推广抗性较好的小麦品种,以减轻小麦锈病的流行。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带来其他问题。

2.4.2 农业防治 做好小麦播种期的调整,不要过早播种。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出苗后及时灭茬和中耕,做到合理施肥,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

2.4.3 化学防治 视发病程度,一般在小麦拔节期以后至灌浆期(4~5月份)进行化学防治。具体可根据发病情况,选用25%戌唑醇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20%三唑酮750 g/hm2,或12.5%烯唑醇450 g/hm2,或25%丙环唑450~750 g/hm2,加水喷雾进行防治。

3 小麦赤霉病

3.1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多年来在南阳麦区频繁发生,危害严重,造成极大损失。小麦赤霉病一般在小麦扬花时发生。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壳上产生水渍状褐色斑,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田间湿度大时,病斑处可见粉色霉层,俗称穗腐。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被害部位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2 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程度。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田间郁闭发病重。

3.3 发病条件

春季气温7 ℃以上,土壤含水量高于50%时形成赤霉病菌子囊壳,气温高于12 ℃时形成赤霉病菌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成熟的子囊孢子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

3.4 防治措施

3.4.1 农业防治 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进行农业防治。秸秆还田时进行灭菌处理,降低秸秆还田的负面效应。注重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排灌,科学管理,以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

3.4.2 化学防治 在小麦齐穗至盛花期(4月中旬至5月初),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0~750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加水喷雾。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花期多雨日或多雾天气,应在药后7 d左右再补治1次。进入扬花灌浆期,应采取“一喷三防”,即用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既防病治虫,还可预防后期病害和干热风。

4 小麦蚜虫

4.1 危害特点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后期的主要虫害。小麦抽穗后,蚜虫会群集在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吸食汁液,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虫口密度过大会造成小麦叶片枯黄,穗部不能正常灌浆,导致籽粒质量降低,造成减产。

4.2 防治措施

小麦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蚜虫的生存场所。小麦抽穗以后,当田间有蚜虫的麦穗超过15%、每百株蚜虫数量超过1 000头时,可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5 小麦吸浆虫

5.1 危害特点

小麦吸浆虫主要危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造成灌浆不充分而导致减产。小麦吸浆虫基本上一年发生一代,以成长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夏或者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田间湿度达到一定标准时,越冬的幼虫开始向植株移动。小麦进入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进入高发期,并将卵产于麦穗上。

5.2 防治措施

首先,积极实行轮作,使吸浆虫失去寄主。其次,在播种前做好整地和土地深翻工作,使幼虫暴露出来,通过光照将其杀死。小麦抽穗50%~70%时(4月中下旬)是防治吸浆虫成虫的关键时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也可用10%顺式氯氰菊酯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进行防治。

通过上述病虫害的防治,使小麦成产三要素更加协调,从而提高南阳盆地小麦单产和品质。

猜你喜欢

吸浆虫叶鞘锈病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措施
外源Mg2+对不同水稻品种苗期Cd2+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
侯马:召开小麦吸浆虫防治现场会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吸浆虫的危害与防治
麦田吸浆虫无害化控制技术探讨
东台市2020年小麦锈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理市玉米播期对锈病发生危害的影响
球茎茴香储藏的关键技术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