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阳化瘀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持续黄疸1例

2019-01-04赵燕平傅淑艳凌红羽指导老师徐志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黄疸乙型肝炎病机

赵燕平 严 颖 傅淑艳 凌红羽 指导老师:徐志瑛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浙江 杭州, 310006)

1 病史资料

患者,男,48岁,浙江湖州人,因“反复右上腹胀满、乏力、纳差、尿黄14个月,再发1个月”入住我科。患者1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目黄、尿黄、右上腹胀满、大便溏泻,在湖州市第一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予护肝退黄治疗,病情好转出院。1月前,患者腹胀满,身、目、尿黄症状再次复发,为进一步治疗转至我院。2003年3月26日入我院后出现发热、腹痛,TBil 127.59 μmmol/L,AST 298 U/L,ALT 391 U/L,WBC 2.3×109/L,PLT 22×109/L ,AFP 868.46 ng/ml。B超及增强CT提示:肝硬化、脾肿大、腹腔积液。腹水常规:有核细胞0.4×106/ L。骨髓常规:符合脾功能亢进。治疗上予护肝、利尿、抗感染、输白蛋白、输血浆等综合治疗,病情缓解。此后先后住院5次,患者当时无条件服用抗病毒药物,多次西医综合治疗疗效不理想,病情反复。2003年11月18日患者转求中医治疗,至我院徐志瑛专家门诊就诊。症见面色黧黑、皮肤灰黑,形寒乏力、语声低微,目黄、腹胀、腹膨大、下肢浮肿,便溏、尿黄,舌质黯紫绛、苔白如纸灰而腻、脉沉细弱。诊断考虑中医诊断:黄疸-黑疸,证属阳虚气滞、湿阻血瘀;西医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脾功能亢进、自发性腹膜炎。

2 中医辨证思维

综合四诊症状、面色、舌质、舌苔及脉象,考虑患者以寒湿瘀虚为病性特点。一方面患者为慢性乙型肝炎,长年感受湿邪疫毒,并蕴结脾胃、熏蒸肝胆,导致胆汁不寻常道而行,出现肤黄尿黄等症状;另一方面,患者病程较久,所谓“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且病中反复使用苦寒药物,清利太过,使得正气不足、阳气受损,湿邪疫毒从寒而化,出现寒湿阻遏、脾肾阳虚,导致形寒肢冷等寒象的出现以及肾之主色外泛所致的面色黧黑。脾肾乃先后天之本,脾肾阳虚同时导致肝脏失去阳气的温煦,肝气不能正常舒展,进而出现瘀血、湿浊、阴寒之物内阻。根据患者的发病过程及病机病性特点,诊断的初步印象考虑“阴黄”,但是阴黄常见分型“寒湿阻遏、脾虚湿瘀、脾虚血亏”都不足以准确表达患者肾阳虚、血瘀滞的病机特点。参考患者病因病机特点及各医家学说,可以考虑患者为黄疸的一种,即黑疸。黑疸是各种黄疸日久不愈,或失治误治而成的一个变证;黄疸乃脾之所病,黑疸则多有脾病、肾、脾肾同病。这与本例患者发病特点相符。辨证属阳虚气滞、湿阻血瘀,治以通阳补肾、利湿退黄为法。

3 诊疗经过

徐老接诊患者后,通过仔细了解患者治疗经过和刻下症情况,选用茵陈术附汤+五苓散为主方加减。方用:淡附子6 g、桂枝9 g、淫羊藿30 g,以温补肾阳、驱寒散湿;枳壳15 g 、柴胡、香附、佛手片各12 g,以疏肝理气、宣通肝阳;鬼见羽15 g、石见穿、山慈菇各12 g,以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猪苓、茯苓、薏苡仁各15 g、生白术、炒白术各12 g,健脾渗湿;加以白芍12 g养血柔肝、以柔克刚。考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起因,胆红素及肝酶持续异常,故加用治黄要药茵陈30 g、降酶常用药垂盆草30 g及白花蛇舌草30 g清热利湿,同时防止附、桂之辛温太过。

服药15帖后二诊,患者畏寒有所好转,但肌肤触之仍有冰冷感,将原方枳壳加量至30 g/帖,旨在以通为用,达到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液行之功效,续用15帖。三诊时患者面色黧黑稍退,腹胀便溏减轻,守方30剂。四诊时腹胀便溏、形寒肢冷明显减轻,复查肝功能TBil 31.9 μmmol/L,AST 142 U/L,ALT 104 U/L, Alb 39 g/L,患者寒象已明显改善,胆红素接近正常值,原方去桂、附,加参、芪扶助正气,此后随症加减3个月,面色逐渐转黑中载红,腹水、下肢浮肿全消,肝功能正常,基本可以正常劳作。此后患者每半个月复诊1次,肝功能持续正常,又服膏方3年。2015年12月湖州市复查HBsAg转阴性,肝功能、胆红素正常。末次就诊为2019年7月12日,患者无腹胀、乏力、尿黄,复查肝功能:TBil 10.1 μmmol/L,AST 17 U/L,ALT 22 U/L,Alb 45 g/L。乙肝三系:HBsAg(-),HBcAb(+),HBeAb(+),HBV DNA(-),AFP <2 ng/ml, WBC 8.0×109/L,PLT 94×109/L。B超:肝弥漫性病变,脾肿大(厚4.4 cm)。

4 体会

患者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发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属湿邪疫毒之邪,常蕴结脾胃、熏蒸肝胆,导致胆汁不寻常道而行出现肤黄尿黄等症状;前期因不愿长期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情反复,持续黄疸、腹水伴感染,多次住院治疗,病情进展反复。患者病程较久,且病中反复使用苦寒药物,出现寒湿阻遏、脾肾阳虚。黄疸逐渐变为伴有形寒肢冷阳虚的寒象证、面色黧黑的血瘀证,出现脾、肾同病的黑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提及五疸之一的“黑疸”,其云:“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又云: “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 固作黑疸。”黑疸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仲景之黑疸病机未详述,病因也不尽相同,但和本例患者一样均是在疸病基础上出现目青面黑、虽黑微黄。后世医家对黑疸的病因病机又有进一步阐述,如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黑疸候》指出:“是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宋朝太医院编写的《圣济总录》中关于黑疸论曰:“诸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不已,皆变为黑疸……黄本脾病,脾者土也,脾病不已,传其所胜,肾斯受之。” 晚清医家周学海在《读书随笔·黄疸黑疸辨》中指出“黑疸,乃女劳疸、谷疸、酒疸日久而成,是肾虚燥而脾湿热之所致也。”

温通法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用于痰饮、湿病、胸痹心痛、腹满寒疝等,其根本均为阴盛阳虚,阳气通达舒展受阻。温通法以温阳加上通散之品伸展阳气,使遏郁之阳迅速振奋,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并辅以理气活血、健脾渗湿,使得寒湿、瘀浊之邪既有动力可化解,又有去路以散除。患者虽寒湿为患,但全方使遏郁之阳得以疏通,瘀积得以消散,气机畅达,胆汁循常道而行。

徐老在用温通法治疗阳虚合并水饮、湿浊、瘀血等证时,特别重视通的作用,认为仅用温里祛寒、温补阳气不足以折其有余之邪,补其不足之阳,还需用辛散通达之品温化、温散、温消寒邪所致病理产物,使阳气通达全身。肾为先天之本,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五脏之阳气非此不发”,故温补肾阳是温里祛寒法的根本,再用理气疏郁、活血通络之品使阳气通达,散寒、化瘀、蒸湿、消饮效果更佳。临床温阳药祛除沉寒效虽佳,但应考虑其辛热之性,尤其是在舒展肝阳时,配以滋润柔和之品折其刚性,以达阴阳平衡。

患者后期病情变化,进展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改中医诊治,中医辨证分析、以温通法施治5个月,症状消失、指标复常,后期膏方巩固治疗3年,达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HBV DNA转阴,疗效理想。在临床实践中,黄疸久治不愈易变成黑疸,中医辨证施治治疗黑疸疗效理想,且精准辩证、灵活施治,整体调整的效果甚至可以优于西医。

邢练军教授点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10余年患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病情突发危重。医者根据四诊及长期临床经验,认为久病必虛且瘀,耗伤阳气,辨证属“阴黄”。治疗从“通阳化瘀”入手,以茵陈术附汤为主方,疗效突显,足见医家谙熟经典,思维独特,经验丰富,对疑难肝病治疗得心应手,实为难得验案佳例。

猜你喜欢

黄疸乙型肝炎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鲁晓岚:黄疸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