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低手术室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优质护理模式分析

2019-01-04刘春香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感染率无菌手术室

刘春香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1]: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因此,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中国,要求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手术室是医院抢救、治疗患者的重地,手术室感染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加强细节护理、注重个体护理,提供优质护理模式是降低手术室无菌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相关文献显示[2-3],术后感染继发于手术操作,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一旦切口发生感染,则会加重病情。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常规组无菌切口的感染率等,提出干预措施,对实验组提供优质护理模式,降低手术室无菌切口的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2例手术后的无菌切口患者(Ⅰ类切口)设置为常规组(2015年1月—12月),分析其切口感染的情况、切口愈合延迟的原因;另外选取手术后的无菌切口患者(Ⅰ类切口)92例设置为实验组(2016年1月—12月),对比两组切口感染情况、切口炎症反应情况和切口愈合延迟情况。

两组患者BMI(体质指数)均在正常范围,没有重症疾病和过度肥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无营养不良,采取手术治疗,预期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常规组中男性48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与最大的分别为21岁与59岁,中位年龄为(45.12±13.22)岁;实验组中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最小与最大的分别为22岁与60岁,中位年龄为(45.05±13.4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的方法,对常规组手术后发生的无菌切口炎症、愈合不良、愈合天数延迟、感染提出对策。实验组采取加强细节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制订干预对策、提供优质护理模式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3个数据(感染率、切口炎症反应发生率、切口愈合延迟发生率)。

1.3 判断标准

分析对比两组无菌切口感染率(指切口有无红肿疼痛或渗液,以此来判断是否感染)、切口愈合延迟发生率(愈合时间是否超过一周)、切口炎症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无菌切口感染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无菌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表1 常规组与实验组无菌切口感染率比较

2.2 两组切口炎症反应与切口愈合延迟发生率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实验组患者切口炎症反应与切口愈合延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表2 常规组与实验组切口炎症反应与切口愈合延迟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手术后无菌切口感染很容易造成医疗纠纷,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的社会信誉,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康复。

3.1 切口感染的原因

手术后,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如BMI指数、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病房里面的人员流动量、护理措施不当、手术室环境因素、备皮时间、接台手术的台数等[4]。可见,护理措施与手术室因素是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有观点认为:术后出现无菌切口感染是医护人员消毒不严格、手术时间过长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甚至出现创面红肿、出血,手术用的器械包装不严密或者灭菌不严格引起[5]。

3.2 手术室感染的原因

相关文献指出[6]:引起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因素如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室内人员的流动太频繁、区域划分不够科学清楚、通道流程没有按标准设置、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不强、接台间隔时间过短等。

3.3 对策

调查显示,实验组无菌切口感染率、切口炎症反应和切口愈合延迟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优质护理模式确实能降低手术室无菌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等,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3.3.1 以细节护理与个性化指导的优质护理模式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免疫力 手术前,护理人员详细阅读患者病历,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掌握患者的性格特征和家庭成员情况,让患者对手术过程和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加强对患者的个性化指导,根据性格特点给予一定的心理暗示,告知患者通过手术可以顺利康复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以关心、细心、耐心的交流,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如压抑、恐惧、内心焦虑等[7]。手术中,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态度亲切,使患者坦然地接受手术,积极配合麻醉和手术。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跟踪,了解术后变化,给予恰当指导,帮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和定时翻身,协助患者拍背咳痰,指导患者科学用力,促进术后排出痰液,保证呼吸通畅。术后多倾听患者对身体不适的倾诉,及时报告主治医生;观察术后无菌切口的变化,细心换药。

3.3.2 术前加强环境干预,提供优质手术室环境保障 手术室是患者手术的场所,空气质量至关重要,若空气不佳容易引起无菌切口感染。为此,必须提高和保障空气培养的合格率。每日完成手术后,应湿式清洗手术间,然后严格按照净化操作程序进行空气净化消毒处理,如发现过滤器有问题应及时更换。有研究表明[8]:利用五常法对手术室进行管理,也就是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可以提高手术室的空气质量。

3.3.3 对手术室用的无菌物品加强细节管理,为手术提供优质保障 对进入手术间的无菌物品,应加强细节管理:中心供应室应严格控制和保证手术物品的灭菌质量,等到消毒灭菌处理后将物品送往手术室,并由专门的人员对物品进行对接检查,分层归类至手术室的存放架内;每个班次对无菌器械库的无菌物品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其处于正常的科学使用状态。相关研究指出[9]:利用品管圈(PDCA,即计划、执行、检查、纠正)对手术室物品和人员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手术室在器械方面的供应质量,同时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3.3.4 加强手术室医护人员手部感染控制,提供优质护理 手术操作本身属于有创伤性的操作,因此,应重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加强对手卫生的培训工作与抽查监督工作,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的内容,做好手卫生工作,配置合理的洗手设备。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落实情况严格检查,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洗手方法、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等,在手术时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

3.3.5 加强进出手术室人员的细节管理,优化手术室卫生情况对于进出手术室的人员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和必要限制,加强对负责手术室日常清洁工作保洁员的管理。护士长应每天对保洁工作进行严密监督,加强卫生死角的清理检查,检查是否合理使用科学规范的消毒液、工作是否到位,且定期对保洁员进行教育指导与考核,加强保洁人员的环境消毒意识;依据保洁人员的日常工作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便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接送患者时,应采用交换车;将患者送往病房时,所有人员均穿着外出衣与外出鞋,等回到手术室时应换上手术室专用鞋,以保证手术室的卫生环境不受污染。

3.3.6 科学安排手术项目,提供优质护理 手术时应先安排清洁伤口的手术,感染伤口的手术安排在最后进行。清洁与感染间要分开,通道互不交叉,进行感染手术时在手术间悬挂标示牌,杜绝一切无关人员进入。手术治疗前应准备齐全相关的物品,开始手术后工作人员禁止进出手术间;手术完成后应用消毒液对所有器械物品进行擦拭或浸泡等预处理。

3.3.7 加强院感监测,提供优质手术环境 管理部门要定期做好手术室内各个指标的菌落数监测工作,并及时反馈,利于手术室改进工作,预防感染。

近些年,人们对健康愈加重视,对医疗服务水准和出现的问题更加关注,如何提供满意且优质的护理模式对人们来说尤其重要[10],这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和高校医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应不断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医院医护工作者和见习生、实习生等的操作技术,增强无菌观念。

本次研究显示,加强个性化护理,注重细节护理,将优质护理模式提供给患者,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与治疗的安全性,将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有利于促进患者更早康复。优质护理模式中有效的干预对策有:加强对医护人员及其手卫生的有效控制管理、加强手术室环境内的空气质量与物品管理、加强职业素养与无菌观念、院感部门加强监测沟通等[11]。

猜你喜欢

感染率无菌手术室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追溯系统在手术室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扇形折叠法”治疗巾在“三巾”无菌盘中的改良应用
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和静县牧区土尔扈特牧羊犬犬瘟热感染情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