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教育不能有“打卡”心态

2019-01-03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留言簿打卡细细品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教育随之升温。人们纷纷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红色精神,触碰澎湃初心。就拿刚刚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香山革命纪念地来说,8处革命旧址仅中秋3天小长假就接待了5万多人,10大本留言簿被写得满满当当。

红色教育基地红火起来,当然是好事。通过文献档案、影像视频,重温激情岁月,缅怀先辈事迹,对于每位参观者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红色资源不断被挖掘开发,红色教育基地日渐增多,摩肩接踵的人潮中,持有“打卡”心态的人的确不少,在大门前拍张合影,便四散而去的人也不在少數。上网一搜,随处可见的攻略指南,将“打卡”路线、最佳拍照点介绍得明明白白。只求身到,不求心到,这样的红色教育多少有些变味。

解读

[解读]

1.端正态度。走进纪念馆,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参观旧物,是为了从先辈处获得启迪。品味红色记忆,感悟峥嵘岁月,必须得“走心”。抗战老兵在老照片前驻足良久,眼含泪光;母亲握着年幼孩子的小手,一笔一画写下“祖国生日快乐”,这样动人的场景背后是心有所感。静静聆听,细细品味,将自己融入到那些过往的历史中,才能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才能知晓未来该走向何处。

2.组织布展要“用心”。在特殊节点,提前增设服务,疏解人流,避免“扎堆”,让参观者有更好的体验,再去谈获得感才有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功夫用在“平时”。红色教育的方式不止一种,相比于提供拍照场地、机械背诵讲稿这些“套路”,利用先进技术,主动探索灵活生动的展陈方式,打造真实可感的现场体验等,或许更能打动人心。总之,不让红色教育流于形式,还需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

猜你喜欢

留言簿打卡细细品味
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研究
每一首,我都愿意细细品味
朱蕙心:让更多人走近江南生活美学,细细品味
今天你“打卡”了吗?
微信巧“打卡”家园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