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摇篮”文化引领下的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和实践

2019-01-03顾红霞

报刊精萃 2019年1期

顾红霞

【摘要】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质量,不仅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检测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关键词:摇篮文化: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

摇篮文化隐喻培养未来人才的文化,在学校“摇篮文化”的背景下,深入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可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规划的推进,促进学校摇篮文化的形成。

一、具有摇篮文化特点的有效课堂初步凸显。

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具有摇篮文化特点的有效课堂的打造,通过课堂练习设计,注重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凸显教学的有效性。并初步凸显具有摇篮文化特点的有效课堂特征:三个“原则”,三个“立足”,三个“有利”的特点。

三个“原则”,即:基础型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三个立足”,即:立足于促进学生和有效课程目标的全面和谐发展,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差异性,立足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需求。三个“有利”,有利于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深入人心。

在课堂中,练习的时间是宝贵的、有限的,很多教师一节课下来,学生做了许多练习,但还是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课堂练习设计,是对整个课堂练习活动的预设,它指向整个练习过程,具有主体性、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等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提供合理的练习层次,满足学生参与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设计合理的练习中完善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练习设计,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教学劳动量成本,减少低效学习和低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优化策略总结形成。

(一)明确练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1、练习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 标指导和支配,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首先要围绕课标要求和教师用书,制定出适当而明确、具体、易操作、易檢测的课时目标;而后再深思熟虑,围绕教 学目标设计练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逐步靠拢目标,最终达到目标。三年级下语文《给予树》一课中,“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为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设置了这样的课堂练习:

我让学生自读第二第三自然段,并且思考: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变生气了呢,学生说是因为小女孩金吉娅只买了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一个人坐在车上沉默不语。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口头练习,让学生展开想象:金吉娅嘴上什么都不说,但是在她的脑子里是不是什么都不想?如果在想,会想些什么?对此,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梳理出以下几种可能性:有的说,金吉娅可能心里非常担心,担心妈妈会生气;也有的说,金吉娅内心可能非常愧疚,因为她没有给兄弟姐妹买很好的礼物;还有的小朋友说,金吉娅心里面非常纠结、犹豫,在想着怎么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解释……学生的回答林林总总,最后得出结论,金吉娅内心是非常爱自己家人的,但是她选择了帮助小姑娘,但是因为这个,她心事重重、沉默不语。经过这样一番交流和理解,孩子们不仅对“沉默不语”这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更是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加深了印象。

2、教材运用要充分

语文教材中,尤其是新实施的统编教材中,有很多漂亮的图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童话、游园、郊游、运动会等等,这些主题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要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还要合理地把握主题图的呈现形式,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经验灵活,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有了情景图的启发,结合教师的精心编排和合理运用,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夜书所见》时,我让学生看着图:假设你是那位独栖孤馆、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的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很容易从图上“梧桐叶、篱笆、儿童捉蟋蟀、一灯明”的画面中,体会到诗人深夜难眠,孤单而思念家乡的情境。进入这种意境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与诗人对话,与自己同伴对话,渐渐把古诗这种“陌生”言语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提高言语智能水平。

3、练习设计要用心

练习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课堂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用心设计练习,唤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一年级《荷叶圆圆》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理解“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个句型,并能够加强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入环节:出示荷叶图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回答:绿油油的荷叶、圆圆的荷叶、大大的荷叶等。老师再告诉学生,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如——绿油油的荷叶,圆圆的荷叶。这句话,也可以说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接着,老师图片出示了一只苹果,以及句式:苹果(   )、(    )。学生就能够踊跃举手回答:苹果圆圆的、大大的、红红的、甜甜的……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层层推进,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好地通过观察和想象,开展语言训练,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拓展练习内容,加强练习效果

1、注重情境创设

“生活无处不是语文”,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当然,所设立的情境对学生而言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似是而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内心,学生会感受到亲切、自然,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 情境的设计一是来自生活中的素材;二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虚拟的时间和空间。在情境的创设中,有冲突的教学情境是活泼的、灵动的、开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同时,它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和深度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2、适当利用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生动逼真。多媒体教学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在教学《苏武牧羊》一课时,文中介绍到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在19年中,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民族和汉武帝,心坚如铁,毫不动摇。这故事虽然感人,但是因为距离学生非常久远,而且是一个历史故事,一部分孩子很难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为此,我找出了二胡演奏的乐曲《苏武牧羊》,播放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在这样幽怨的乐曲声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苏武在出使的过程当中,遭遇到的环境的恶劣以及条件的艰苦,内心油然而生对人物的敬佩之情。在随后的朗读训练当中,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发,尤其是在读到苏武在恶劣的环境当中,顽强忍受各种折磨时,声情并茂、情感真挚。

3、设计挑战任务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过多的“问”和“答”,往往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进行“肢解”,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感悟一篇文章。所以要通过设计几个“主问题”,让师生围绕这些“主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使语文阅读课真正做到美读、美听、美析,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真正的美。这样的主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挑战任务,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能够起到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者问题。挑战任务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心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挑战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

(三)丰富练习形式,满足不同需求

1、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练习的模式,使课堂练习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一年级语文课堂是学生识字认字的主要阵地,但是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容易分心和好动,老师在课堂当中可以设计“叫号游戏”的课堂练习,就是把新学的生字宝宝依次编成号码,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完成这个练习游戏。老师边拍手一边问学生:1号1号是什么?学生也一边拍手一边回答:1号1号大大大。老师继续问:3号3号是什么?学生回答:3号3号小小小……这样的叫号游戏,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变成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在游戏当中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更是让他们对学的生字牢记在心。

2、有层次性和开放性

一个班级学生存在个别差异,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对他们的要求就不可能统一,设计课堂练习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为此,教师在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我们班级有两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弱一点,一个叫小任,一个叫小李。在平时课堂练习过程当中,我总会根据他们两个人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要求,难度降低。如在初读课文环节,让每个学生自己带着思考去课文。但是对于他们,我就要求把課文读通读顺读准确即可。由于他们朗读课文的速度比较慢,有时候连这个要求都不能做到,那么我就选择课文中的重点片段,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课文片段认真读一遍,这样他们在课堂上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

3、有发散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创造性地练习。因为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可照搬,无固定模式可遵循,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捕捉信息、深入细致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

比如在教学《放风筝》一课诗,文中有很多关于白云的描写,第一自然段中: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的飘着。第五自然段中:天空又静了,连云儿也好像不高兴的徘徊着。第七自然段中: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结尾:朵朵云儿也似乎高兴的笑了。在课堂练习设计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这几句描写白云的句子,仅仅是为了写白云吗?作者还有没有其他意图?学生通过思考和联想判断出,这些白云的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以及小男孩美好的心灵。应该说这样的写作方法,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原先接触的比较少,透过文字看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四)重视练习指导,凸显人文关怀

1、练习准备指导重方法

课堂练习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但是也离不开学生的准备。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零起点的教学背景下,低年级学生回家是没有书面作业的,预习的全部通过口头完成,这就需要老师制定非常详细、可操作的预习要求。在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我布置的预习要求是:能正确地朗读全诗,读出夸奖植物妈妈的语气;能借助插图,说一说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好办法。为了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制定了项目的评价标准,明确优秀、良好、合格和需努力的标准。这样的预习要求,重在兴趣与习惯的观察,主要以学生自评、家长评的方式来检查与落实,重在激励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而了解学业成果的情况,主要是通过授课次日的课堂交流,或者教师当面检查的方式进行。

2、练习过程指导重全面

为了更好地达到练习效果,教师要重视对练习过程的指导,要把对练习的指导融会贯通到学生练习的整个过程当中。三年级下的语文学习要求中,有一个重要的练习,就是复述。对复数的指导,要在课堂当中时时刻刻体现出来。三年级下有一篇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小童话,作者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一个牛的胃的结构以及反刍科普知识。故事当中,有一只蟋蟀叫红头,她不小心被大黄牛吃进了肚子里面,然后在肚子里面旅行。在设计时,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借助“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复述红头在牛肚子里面旅行的过程。为了能够一步一步指导孩子,我这样设计课堂练习。首先出示课文的7到17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从里面找出所有表示红头在牛肚子里面旅行的句子。然后我把这四句句子重新组合在一起,给他们四个连接词,让他们把这四句句子连起来,也是红头在牛肚子里面旅行的过程,最后我把整理出来的四句句子,让学生根据回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红头在牛肚子里面旅行的过程。由于前面的一个层层的指导和推进,孩子们已经能够比较完整和流利地说出来,也很好地达到了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

3、练习结果指导重典型

练习结果指导的目的是反馈练习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水平,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加深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在练习讲评的过程当中,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典型错误、或者是典型问题的指导。这在学生的作文指导方面显得尤为有用。

三年级下有一篇习作《我真了不起》,要求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写出自己了不起的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可以写出完整通顺的话语,对作文的篇幅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他们欠缺的是,选择合理的素材的能力。在看了学生写的作文草稿以后,我在作文讲评课上,主要围绕如何进行合适的作文题材的选择进行指导。我罗列了三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比如跑题现象、主题模糊、事例过小等,通过这样的典型错误的分析,孩子们就自己能够判断出,这篇文章所应该要选择的合适的素材是什么?学生们自己进行了梳理,找到了可以写的三个方面的素材类型,比如反映自己思想好的,学习好的,能力强等,然后再选择一件合适的事例来说明清楚。文章,有了主题,又有了合适的素材,再加上孩子们已经基本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这篇作文就能基本上能够满足三年级作文的要求。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1]彭迈,吴立著:《追梦者的足迹》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2]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 (美)斯考隆(Skowron,J)著;陈超,郄海霞译:《有效教学》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凯·M·普赖斯 卡娜·L·纳尔逊著: 《有效教学设计: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第四版)(教育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04月

[5]钟启泉著:《读懂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