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大分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2019-01-03廖丹凤

农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农业

廖丹凤

(中国农学会科普处,北京100125)

0 引言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1]。东亚地区是世界农业重要发源地之一,现在是GIAHS的主要分布区。截至2018年10月,全球共有52个GIAHS,中国15个,日本11个,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位[2]。

中日都十分重视对GIAHS的保护。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加GIAHS项目的国家之一[3],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日本参与GIAHS项目晚于中国,但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基础好、实践经验足、示范作用强[4],同时,其自然条件和农业经营模式与中国相似[5]。因此,研究日本在GIAHS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笔者以日本大分国东半岛林—农—渔复合系统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归纳总结其保护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并为中国GIAHS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积极建议。

1 基本情况

日本大分国东半岛林—农—渔复合系统于2013年申报成为GIAHS保护试点。该复合系统由橡木林、农田和灌溉池塘等组成,利用锯齿橡木原木进行香菇栽培是其特色农业生产方式。该系统丰富的农产品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食物来源和生计保障,其传统的林农管理方式还传承了农耕文化,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6]。

1.1 灌溉池塘

为解决农、林业水源供给问题,当地农民发展了约1200个相连的灌溉池塘。实地考察的美泊池、泊池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由于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变少,灌溉池塘未充分发挥应有功能,但当地居民还是决定要对其采取加固维修堤坝等保护措施。

1.2 大分农业公园

大分农业文化公园建于2001年,修建之初是提供农业饮食及文化等的学习场所,发布农业农村文化信息,促进城市与农村交流,以及提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自大分国东半岛林—农—渔复合系统成功申报GIAHS后,大分农业公园成为宣传保护GIAHS的重要场所和载体。

此外,当地通过自我评估、专家实地调研、相关者访谈、专家咨询会议等方式,对GIAHS项目实施评估,并提出了建立科学监测、开发休闲农业、加强人才培养等建议[7]。

2 主要做法

2.1 政府宣传到位,当地居民对GIAHS保护认知度高、意愿强烈

日本在每个遗产地农业管理部门下设农业文化遗产推进会等专门机构[8],对GIAHS保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当地居民对GIAHS保护认知度高。以旭日地区为例,当地居民自发地对水池进行保护和开发,共同支付水池维修及水渠运行管理等费用,集资修建步行道、绘制向导图、开展健步走等活动,通过徒步走、捡垃圾、捐款等方式让民众参与到GIAHS保护中[9]。实地考察时看到的美泊池、泊池及相关灌溉渠道比较古老和简陋,但在当地向导的解说中却透露出深深的自豪感。

2.2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合理确定政府与企业在保护工作中的定位

大分农业文化公园建园的最初5年,大分县委托大分县农业农村振兴公社负责公园的运营与管理。自2006年起,县政府引入指定管理者制度,大分县农业农村振兴公社连续参与2届竞标成功,获得大分农业文化公园经营权。大分农业文化公园每年运行费用为2亿日元,大分县财政补助1.2亿日元,大分县农业农村振兴公社经营收入0.8亿日元。公园与别府大学联合,请专业大学生当老师,每年聘用当地一定数量的农村女性,从事手工艺品的加工与制作。

传播农业文化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没有政府的支持与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市场化运营、公司化管理的方式,实现了“公益事业有人做、运营企业有钱赚、宣传保护成效好”的目标,使公园真正成为了经营主体。

2.3 市场化运作程度高,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大分县农业农村振兴公社为取得下一阶段经营权,必须尽力找准人群定位、丰富活动内容、吸纳市民参与。公社针对入园对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来园对象主要集中在30、40、10岁这3个年龄阶段,分别占来园总人数的27%、16%、19%,而30、40岁年龄阶段来园的主要是家中有孩子的人群。因此,公社将目标人群锁定在有孩子的家庭。面向青少年开办亲子体验教室、农业学校,在特定时段举办特殊活动,比如收获季的挤牛奶、收大米、摘瓜果、制作冰淇淋等各种体验,传达吃的重要性以及粒粒皆辛苦的理念;面向成人开办各种类型的综合讲座和体验。大分农业文化公园数据显示,每年入园人数呈平稳状态,同时其针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GIAHS的认知率逐年上升。

2.4 丰富体验活动,有效传递农耕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理念

大分农业文化公园不是单一枯燥地就保护论保护,而是将保护理念和农业文化融入传统农法展示和传统农业体验中。在农村交流研修馆,围绕着“饮食”和“文化”2条主线,每年举办130余场讲座和研修活动,如切合“饮食”主题的故乡风味传承、大分慢食、农产品加工、酒曲加工等,切合“文化”主题的品尝日本茶、家乡技术传承、草木染色、园艺、陶艺等。在果园、稻田等地,展示利用锯齿橡木原木进行香菇栽培的传统农业,举办绚丽多姿的花展,开展20余种水果、主食、蔬菜的种植和收获体验活动,讲座和体验活动的内容随季节而变化。此外,还举办徒步远行、盖章拉力赛、摄影大赛等比赛。通过丰富的展示体验活动,向大众传递传承农耕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理念。

3 有关启示

3.1 拓内涵

FAO对GIAHS的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10-16]定义强调了GIAHS的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可持续性等多种特点[1,3,9,14-21]。由此可见,要注重GIAHS的动态性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既要反对简单的“保存”,又要防止过度的“开发”,而应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积极的保护。比如,日本静冈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展示茶的传统种植方法与茶艺,传播“和、敬、清、寂”的茶道文化等方法,将茶元素运用到旅游开发中,使GIAHS成为日本茶文化旅游的圣地,焕发出蓬勃生机[4]。GIASH的保护应该遵循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立足发展多功能农业定位,把GIAHS打造成集观光旅游、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载体,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种途径,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3.2 创机制

日本紧紧围绕利益共享核心,采用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成立协会、开发产品、融合产业、塑造品牌等积极措施,有效调动企业、协会、民众等各司其职,共同推动GIAHS保护工作开展。学界普遍呼吁建立多方参与[3-5,8,18,22-23]、专职管理[24]机制,个别地区已经进行了生动实践,但整体而言,中国GIAHS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25]。因此,要创新并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开展政策指导和资金引导,不断强化农、林、教、科、文等政府部门间联合协作、协同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充分依托社会力量组织管理和运营维护,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的长效联结机制,广泛动员当地居民[26]、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使保护、传承、发展GIAHS成为社会化共识。

3.3 强科普

相比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等,GIAHS在国内知名度较低,多数公众不甚知晓。如何让公众认可这块金字招牌,凝聚起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GIAHS的强大动力,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27-28]。社会公众意识的提高及积极参与,将会为GIAHS保护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媒体宣传、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都能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以日本为例,其实行的认养制度、志愿者制度等,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为此,要加强宣传、大力科普。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广而告之,让中国的GIAHS成为宣传中国农业文化与思想的重要载体,服务农业“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广泛传播,增强公众对GIAHS概念、保护与发展理念的普遍认同。此外,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手段,精准挖掘广大公众潜在需求,创作、传播“有料、有趣、有品”的新型科普作品,在重要节点进行广泛宣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述好GIAHS故事,不断提高政府机构、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广大公众对GIAHS的认识水平和保护积极性。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与文化遗产相遇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