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药师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药学实践效果观察

2019-01-03

关键词:监护药师药学

杨 杰

(贵州省交通医院药剂科,贵州 贵阳 550001)

急性心梗患者一般以急诊入院,已经诊断则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例如尽快开通病变的冠脉血管,保持稳定的动力学,并进行抗凝治疗,同时还需要进行预防感染、止痛、预防应激性溃疡以及营养支持等措施[1]。近些年来发现,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中存在药物应用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了较多不良反应,并增加了治疗成本,因此需要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并进行药学监护,本文以1例急性心梗患者为例,对药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干预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1例,女性,年龄45岁,因出现胸前区持续性疼痛入院治疗。患者在入院前3小时出现无明诱因的胸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难以忍受,同时伴有大汗淋漓症状,家属给与舌下含服20丸速效救心丸,症状稍有缓解,体力稍后恢复后于我院就诊。入院后经心电图检查后显示为急性前壁心梗,5 min之后再次进行心电图检查,对应下壁改为缺血改变,患者主诉存在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测量显示为180/110 mmHg。入院诊断如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壁);高血压三级。医师诊治意见:吸氧、止痛、镇静、绝对卧床,给与扩管、抗凝、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胃粘膜以及控制血压,各项指标达标后实施静脉溶栓治疗。

2 药学监护计划

对患者病情详细了解后,医师给出治疗意见,根据治疗意见药师确定药学监护重点,在本次调查中,着重监护了小板凝集药物、抗凝药和溶栓药物。

2.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首日治疗时,根据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案,首次给予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和300 mg的氯吡格雷,连续服用三天,三天后阿司匹林剂量不变,氯吡格雷剂量变为75 mg。在确定治疗药物后,医师提出意见,指出应用阿司匹林可能造成胃粘膜不适以及损伤,询问药师是否可将其换成肠溶阿司匹林。对此情况药师的意见为,建议每日给予300 mg的拜阿司匹林,并提示医师,两种作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同时应用,有出现胃粘膜急性损伤或者消化道出血的危可能,因此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腹部不适以及黑便。由于质子泵抑制剂可影响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因此需要同时应用粘膜保护剂,在用药的第三天,如果患者未出现出血性不良反应,则可以减少拜阿司匹林剂量,继续治疗。

2.2 溶栓药物

患者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入院一小时后血压已将降至标准范围,并且稳定,主治医师提出,考虑到患者病情比较稳定,血压正常,并且波动较小,可进行溶栓治疗,但是由于患者胸痛的症状仍然存在,并且心电图显示ST段持续抬高,不是溶栓的最佳时机,但是相关指征提示,仍可进行溶栓治疗。药师根据医师的诊治意见,建议可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衍生物瑞替普酶进行溶栓,因为本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副作用少、开通率高,但是曾出现过粘膜和局部组织出血报道[2]。因此建议医师严格按照说明书给药,用药期间注意是否存在粘膜出血以及牙龈出血等出血情况,应用药师的给药意见后,成功溶栓,并且治疗两个小时后,ST段恢复至等电位水平。

2.3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必须药物,主要作用是预防血栓的形成,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的普通肝素,临床医师指出,在普通肝素的应用中,需要对活化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进行检测,方法比较繁琐,询问药师是否可将其换为低分子肝素,以及其用剂量。临床药师指出,低分子肝素可取代普通肝素应用于本病的治疗,应用剂量为100 U·kg-1,1~2次/d,每次应用时间至少为4天。临床医师按照药师的意见予以应用后,患者未出现出血等副作用。

3 讨 论

综上所述,当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后,需要及时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扩冠、稳定斑块以及控制心肌耗氧量和心率等多种药物治疗。在治疗过重中,药师要关注每个用药缓解,并记录用药后的效果。其中重点监护对象为抗血小板药,尤其要注意因其导致的出血倾向监护。同时对药物可能影响的相关指标,例如血压和心率的也要进行重点监护,并做详细记录,以便进行阶段性的用药效果评估以及调整用药方案。由于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中应用的药物相对较多,因此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作为临床药师,应应用自身的经验以及相关的药学理论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药学监护,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监护药师药学
药师“归一”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熊真的活过来了
熊真的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