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效果分析

2019-01-03

关键词:病症心肌梗死有效率

徐 杰

(齐齐哈尔市公安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心脏疾病中的一种,病症多发于老年阶段群体。现今临床有报道指出,患者心肌坏死是致使病发的主要原因,究其机制,是以长期供血不足和机体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做主要解释[1]。与此同时,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机体常合并多种其他并发症,若病发时救治不及时,是致使其出现死亡结局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现于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中抽出66例作观察对象,后对其治疗方案行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36±5.14)岁,病症类型:广泛前壁梗死5例,前间壁梗死18例,下壁梗死1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6.35±4.71)岁,病症类型:广泛前壁梗死3例、前间壁梗死22例,下壁梗死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如入院安排卧床、心电水平监测及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选择综合治疗,如早期供氧,静脉补液、行血液动力学和血清酶学检查等,此外,取75~150 mg胺碘酮与生理盐水配置成约20 mL左右的混合液体,之后以静脉给药形式在10 min内完成推注,之后以静脉滴注形式给药,并将滴注频率和时间控制在1 mg/min和6 h内,最后再次调整药物滴注剂量到0.5 mg/min,治疗时间持续2 d。与此同时,用药第一周还需以每天600 mg胺碘酮予以患者口服,第二周则是减少药量至每天400 mg,以此递减到第三周每天200 mg,用药时间需结合其病情维持在2~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心率及心电图表现为依据来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心率指标正常,心电图ST段维持在正常水平,未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有效: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改善幅度在50%~80%间,活动时自述出现胸骨后出现疼痛感;无效:上述情况均未出现,患者心率失常问题及临床症状均未得到有效改善[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例数为29例,总有效率为87.87%(16例显效+13例有效);对照组治疗有效例数为22例,总有效率为66.66%(13例显效+9例有效)。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P<0.05)。

3 讨 论

现今,临床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方面,除去常规治疗以外,是结合其病症情况、临床特点来行对症治疗,以全面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因此,本次研究针对此类病症患者,治疗方向旨在探索综合治疗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观察组(综合治疗)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单一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上述数据,能看出综合治疗对患者影响更为显著,由此可得出以下几点体会:(1)可对患者积极应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来进行治疗,并建议其通过补氧、静脉输液来达到血管扩张效果。(2)予以患者行心电图、血液动力学实时监测,为其治疗是否有效提供参考依据。(3)患者用药时应结合其病情类型来合理用药[3]。例如,患者心肌细胞检查中发现有缺血获坏死情况,致使其心肌细胞电生理出现改变和提升儿茶酚胺水平,且病发时合并低氧血症。此时,患者在送诊早期则需当即予以供养处理,来稳定患者体征指标,便于其后期治疗流程的有序展开和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结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实际情况来予以综合治疗,能提高其治疗效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病症心肌梗死有效率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青春期病症
很有效率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