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刍议

2018-12-28田卉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0期
关键词:课程定位跨文化

田卉

摘要:近年来,全国众多高校相继开设出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本文拟从这一类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评估等方面分析这些课程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课程定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这一类课程大多最初面向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之后又逐步扩展为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素质选修课。笔者拟从这些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及课程评估等方面阐述其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

一、课程定位

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作为大学英语选修课中的一门,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或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定位为通识素质选修课。它强调通识性和文化比较,试图涵盖一些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较常见的中西文化差异,比如教育学习、家庭婚姻、社会体制、道德文明等方面。此外,该课程不仅旨在介绍西方文化,同时试图让中国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非英语专业学生入校以后首先进行以英语语言技能为主导的学习。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可以间接零星习得中西文化比较的相关知识,但对文化比较与交流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学习。由上可见,一门系统讲授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技巧的课程有充分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交际的自信心和行动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因为该门课程可以给学生解释在其他文化环境中互动时,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课程针对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但由于前面的学习仍以语言技能为主,学生对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认识。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将不再以语言技能为教学要点,而是以文化比较作为重点,第一次系统地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教授。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形式上,该课程都有别于其他英语课程。Blair和McCormack主编的《西中文明比照》前言中指出,该课程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熟练理解各种类型的文本会对所有教学活动有极大帮助。这意味着学生文本阅读的经历越广泛,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越有效。

作为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让学生逐步对文化差异树立包容的开放态度;并且能够用通用的语言方式,使自身文化得到理解和认同,并对异质文化实现尊重和认同,而非单纯厚此薄彼式的对比。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计

试图在一门选修课程中完整的涵盖对整个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该课程选择“教育学习”、“家庭婚姻”、“社会体制”、“自我意识”、“道德文明”、“发展环境”等与学生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核心话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例如,“教育学习”的选取是因为考虑到学生今后求学的实际需求。学生今后或去到英语国家进行继续深造,或者與英语为母语的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熟悉或者了解中西方知识习得方法以及学术讨论的差异都将有助于他们成为一名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又如“社会体制”“道德文明”等话题的选择将帮助学生们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视角,而不是简单的二元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西文化有更加自信全面的认知。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就课程教授过程的本质来讲,本课程宜采用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讲座为基础的认知呈现和体验式教学方法。

以讲座为基础的认知呈现,Bennett认为其理论依据在于对文化差异的认知理解是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前提。因此该方法将设定以认知为主的目标,具体的文化内容,以及采用传统的思维式(intellectual)教学过程。此类方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比较常见,首先是因为较之体验式教学,该方法更具有操作性。每个领域的专家可以将他们最熟悉且颇有研究心得的专题向学生开展讲座。比如研究中西教育体系,并且在国内外高校都有过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担任“教育学习”这一专题的讲座。此种教学方法比较常见也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学生传统的学习策略,并不要求他们改变知识习得的方法和态度。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直接的讲座式教学方法(straight lectures)在传授内容性的知识时比模拟(simulation)式,即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更为有效。以讲座为基础的认知呈现最大的局限在于课堂环境与学生可能遇到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缺乏一致性。比如在中国学术环境中让学生获得学术成功的一些技能(如从讲授型课程中获得信息)并不一定适应西方某些以研讨为主的学术环境。如何能让学生切实感受这种教育体系的差异是此类教学方法的一个局限。因此针对不同专题,可以组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中每名任课老师主讲一个专题,并且该专题是其主要研究领域。

四、体验式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Kolb(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1984)和Yamazaki&Kayes;(2004)指出体验式教学是将人类学习的整体性纳入到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形成四类学习模式的基础。这四类学习模式包括:感官、反省、思考、和行动。第二,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学习受到观察和体验的影响。具体来讲,个体通过相关行为的社会后果进行研究从而指导其将来的行为。应用到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就是,如果个体的交际行为在另一文化中得到肯定强化,该个体将会重复该行为;如果得到否定后果,该个体有可能抑制该行为。这一社会强化或者抑制后果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动力。

常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有课堂模拟教学游戏。例如,Shirts的BafaBafa模拟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Alpha文化,另一组是Beta文化。每组成员花15分钟熟悉并实践该组文化。每个小组将选取一名组员通过2分钟观察(并非互动)来了解另一小组的文化,然后花5分钟将观察到的汇报给自己小组的组员。之后,每个小组将选取两名组员通过2分钟的互动(并非观察)来了解另一组的文化,然后花5分钟将互动内容汇报给自己小组的组员。直到所有组员都亲自体会过另一组的文化。最后把两个小组集中到一起花一定时间进行讨论。

除了借鉴以上课堂模拟游戏,我们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还邀请本校留学生或者外籍教师走进教室,或者学生走出教室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这种间接的体验式教学以校内资源为依托,配合各核心话题开展。

五、课程评估

本课程宜采用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过程性评估包括学生的日常出勤、课堂参与度、每专题相关文化知识的测试成绩等;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文化体验式小组汇报或个人演讲等。

结语

经过几年课程建设的实践积累,笔者认为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完全可以从各类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理论中汲取精华,构建出合理、有效的课程理论框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各自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从而使其符合“通识素质选修课”的课程性质。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座式教学以及各类体验式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同时学生的课外文本阅读延伸至课内的讨论式学习,因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将得到有效增强,语言交流及思辨能力亦得到充分锻炼。

参考文献:

[1]伊蕊教授.“中西文明对比”课程的一些体会, 2011

[2]John G. Blair, Jerusha Hull McCormack,《西中文明比照》(第三版),上海:复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课程定位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设置实施
光影中的英语教学探究
高职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