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平原理”在质量提升行动中的启示与应用

2018-12-28黄培东

中国质量监管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砝码天平目标

文|黄培东

平衡是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质量提升行动的本质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任务目标和工作举措之间的有效平衡。本文通过对“天平原理”的阐述与分析,揭示了质量提升行动相关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

2017年9月,为全面提高质量、加快质量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在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质量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质量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当前,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运用“天平原理”指导工作实践,对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推动质量事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平与“天平原理”

天平是衡量物品质量的仪器。从构造来看,传统的托盘天平主要由托盘、横梁、砝码、游码、指针、标尺等部件组成(如下图)。其中,托盘用于放置物品和砝码(左物右码);砝码用于称量物品的质量;游码是天平的最小砝码,通过在横梁上移动位置,用于实现微调平衡;指针用于指示位置,以利于准确判断天平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从工作方式来看,天平依据杠杆原理制成。在杠杆的两端各置一个托盘,左侧托盘放置物品,右侧托盘放置砝码。当两边质量相等时,杠杆保持平衡。当两边质量不等时,通过相应增减右侧托盘中的砝码以及微调游码,最终达到天平平衡。

从本质上讲,天平的平衡就是在物品、砝码和游码的共同作用下,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事物的均衡状态。事实上,“天平原理”在管理学中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当组织发展的目标与资源供给不相符(即供应与需求不相等)时,无法达成平衡;只有当任务目标与完成目标所需的资源供给相等时,系统才能在更高阶段达成平衡,组织发展的目标也才能最终实现。

“天平原理”与质量提升行动

平衡管理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其内涵在于,通过对活动及行为的协调与均衡,使组织与环境之间、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组织行为决策之间相互制约和协调,促进整体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质量提升行动也如同一个天平一样,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调节,使任务目标与资源配备有效对应,才能确保完成行动确立的发展目标。综合而言,“天平原理”在质量提升行动中可以引申为以下内容:

一、任务目标和价值愿景是“物品”

作为被称重的对象,物品是天平平衡的一方,代表着组织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指导意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区域质量”、“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明确了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同时,从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等8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提升的重点领域和具体任务。这些任务目标犹如天平一侧的物品,为质量工作的开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路径。

二、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是“砝码”

作为衡量物品质量和实现天平平衡的一方,砝码突出表现为直观而刚性,代表着各项质量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指导意见》强调加强质量制度建设,提出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开展对质量促进的立法研究、产品质量法的修订、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以及服务业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担保、缺陷产品召回等领域立法工作等,实现促发展和保底线并重。这些质量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犹如天平中的砝码,从制度和基础层面为质量提升行动的开展和任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

三、方式方法和工作效能是“游码”

作为砝码的一种,游码小而灵活,担负着精细调节、精准平衡的重要作用,代表着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效能。《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推动质量提升的7大举措,包括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全面质量监管、着力打造中国品牌和推进质量全民共治。同时,从加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健全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等4个方面,明确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这些具体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效能犹如天平中的游码,直接关系着质量提升行动中各项任务目标的精准完成。

四、信息监测和分析研判是“指针”

指针用于直观显示天平的平衡状态,为后续的措施累进和项目调整提供指引,代表着质量信息的监测、传递、分析和研判。《指导意见》提出要狠抓督察考核,探索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以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重点,探索构建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这些措施的实施犹如天平中的指针,有助于及时归集信息、反映状态、发现问题,有助于检验质量提升行动的实际成效,有助于为后续分析研判和改进工作提供指导。

“天平原理”在质量提升行动中的应用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是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进程中,需要我们充分把握和吸收“天平原理”的精髓,有效指导工作实践,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物与码”的关系,做到目标和能力有机统一。“物与码”在质量提升行动中分别代表着任务目标和工作能力,是决定系统平衡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中,能力是指完成任务目标的必备条件,包括组织、决策、制度、应变、创新等多个方面。正确处理“物与码”的关系,就要求工作中应充分结合客观实际,准确把握能力与目标的差距,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统筹协调,确保“物与码”始终相互匹配、任务目标与能力状况有机统一:一方面,要科学设定任务目标。根据自身实际能力,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科学分解和细化,合理编制年度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分阶段梯度递进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紧贴任务目标需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方法、人才队伍等配套能力建设,有效地满足工作开展和任务完成的需要。通过目标与能力相统一,切实避免在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越现实能力、过高设定目标、“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现象,或低估自身能力、过低设定目标、“悲观懈怠、浪费资源”现象。

二是正确处理“砝码与游码”的关系,做到刚性和弹性有机统一。“砝码与游码”在质量提升行动中分别代表着工作的刚性和弹性,是衡量任务目标实际完成情况的基本要素。其中,刚性是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弹性是指方式方法和工作效能。正确处理“砝码与游码”的关系,就要求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从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进行有效调节:一方面,要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着力提升工作的刚性,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质量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清理与完善,建立健全质量政策法规与措施,以良法促质量提升。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履职尽责,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规定,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约束、激励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制度的有效供给,通过积极谋划、制定实施符合质量提升活动实际需要的各类制度措施,灵活机动地解决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坚持服务为民,着力提升工作效能,通过切实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方式,增强社会和民众的质量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三是正确处理“指针与天平”的关系,做到监测和平衡有机统一。“指针与天平”在质量提升行动中分别代表着监测系统和整个体系。其中,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关系着后续各项政策措施的运用,关系着整个体系的平衡实现。正确处理“指针与天平”的关系,就要求工作中应充分认识监测系统的重要价值,切实发挥信息监测在质量提升行动中归集数据、分析问题、研判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要创新质量治理模式。树立质量全民共治理念,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形成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模式,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其二,要加快质量信息监测系统建设。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强化质量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完善质量信号传递反馈机制,积极鼓励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参与质量监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其三,要用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手段。深入组织实施质量工作考核,有效引导地方政府加强质量工作,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提升质量总体水平。与此同时,充分借鉴政府绩效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成果,加快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制度、方法、指标体系等的改进和完善,提升质量信息监测系统的运行成效。

猜你喜欢

砝码天平目标
说说天平的使用
F2等级砝码折算质量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天平的平衡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巧妙找次品
上门保养:差异化是竞争砝码
简易天平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