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安徽实践

2018-12-28李红兵任媛媛丁元欣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安徽安徽省

◎文/李红兵 任媛媛 丁元欣 李 颖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安徽追求自主创新的步伐一直在加速,再加速!

早在2004年,安徽省会合肥就在全国率先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8年10月,安徽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把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拓展到芜湖、蚌埠。2009年,安徽列入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11年,合芜蚌试验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之后我国第四个自主创新重点区域。2013年12月,安徽继江苏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从试点市到试验区再到创新型省份,可谓一脉相承,步步紧跟。

一、以科技创新政策为引导,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014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成为推进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指导性文件。2015年11月,再次修订文件,构建了覆盖创新驱动发展全链条的“1+6+2”配套政策体系,完善了“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就支持”的推进机制、“省抓推动、市县为主、部门服务”的责任机制、“按市场和创新绩效评价进行后补助”的支持机制、“统一指南、统一发布、统一受理、统一论证、统一公布、统一平台”的管理机制,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四大机制”全面建立,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被有效打破。当年,全省就有900多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获得省级补助资金7.5亿元、市县补助资金8亿多元,带动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研发投入60多亿元。

2017年5月,《安徽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提出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创新型强省。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共启动建设智能汽车等18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培育实施精准医疗等16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布局建设新型显示等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2016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众创空间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支撑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依托高校院所、开发园区等,累计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41家、省级98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5家、省级59家。

在一系列创新政策措施的引导和支持下,安徽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

二、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快创新要素资源集聚

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发展对安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三五”以来,安徽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在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谋划新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创新型省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突出建设“一室一中心”,首批组建10个新时代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新时代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创新基地“预备队”、省级创新基地“先锋队”。

2018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1+6+N”(即1个国家实验室、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N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及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的国际化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群。

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校企共建……安徽多措并举,合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载体。截至2017年底,全省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研究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1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工程实验室93个、工程研究中心14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9个、企业技术中心1244个、工业设计中心154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93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7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9个、院士工作站209个。产学研用合作深入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未来网络和量子通信运营管理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产学研用实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先后组建。

随着创新平台建设的不断加速,创新要素资源也在加快集聚,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墨子号”、量子通信“京沪干线”、量子计算机、世界最薄触控玻璃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次次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三、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十二五”以来,安徽创新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2017年,安徽省R&D经费投入564.9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1位,R&D经费占GDP比重达2.05%。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461.8亿元,占全省比例为81.7%。以奖励、后补助、股权投资和债权投入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等。全面落实普惠性优惠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购置研发设备、建设研发机构,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实施创新型企业百强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遴选100家左右技术领先、竞争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截至2017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12年的1742家增加到3863家,增加值提升了近15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34.8%提高到40.6%。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行业“配套专家”“单打冠军”和“科技小巨人”。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达1700户,以仅占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8%的数量,贡献了9.6%的主营业务收入和12.6%的利润。

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先后出台《安徽省“十二五”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规划》《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向国际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完整孵化体系。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已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161家,孵化场地面积338.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251家,在孵企业总收入141.5亿元,累计毕业企业2706家。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2017年,全省共获授权专利58213件,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440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企业共获授权发明专利8992件,占全省的72.3%。

企业技术创新主导地位的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力提升,真正成为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四、以培养引进人才为支撑,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驱动,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十二五”以来,安徽突出高端引领,坚持统筹推进,创新体制机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提升、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人才环境全面优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

立足产业发展需求,以创新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为抓手,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先后组织实施省属企业“538英才工程”、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加强产业创新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省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十大领域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培训2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围绕重点产业项目,深入实施“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分10批共建立283支团队,集聚1万多名优秀人才参与创新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取得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创新成果600多项。

为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2017年5月,安徽出台《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十条高含金量举措,面向全球引进高端人才。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共实施引智项目2000余项,引进外国人才2万余人次,建成国家级、省级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单位)30个。先后遴选支持了201名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80名外国专家,形成了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倍增效应。同时,加大对省内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2014年起安徽省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遴选支持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人才,每个入选者给与一次性50万元支持经费。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遴选产生两批共300名创新创业人才。

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不遗余力推进人才制度创新,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支持设立特设岗位,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支持建立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充分的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自主权。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建立“省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并首批在安徽省18所本科高校和部分公立医院开展试点,解决高层次人才“无岗可聘”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难题。加快构建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强化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安徽省被列为首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改革试点,向高层次人才发放“江淮优才卡”,实现各项服务“一卡通”。“安徽省高层次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加强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联谊交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着力打造人才服务的“软环境”。2018年,安徽省在全国首批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建成5所外籍子女学校,省属重点学校普遍开设国际部,建立国际医疗结算体系。正在规划建设的“安徽·合肥国际人才城”,将打造成为集高端人才服务、资源共享交流等为一体的高层次国际人才集聚和开放共享的高端窗口。

安徽立足人力资源大省和科教资源大省优势,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准定位,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安徽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优势领域,注重以全球视野研判安徽创新优势,集中政策、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每年实施一批能引起重大产业变革的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项目,打造了一批具有掌控力的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一批创新亮点,培育了一批新兴优势产业和未来潜力产业。在语音技术及应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及蓄能技术、智能制造、量子通信及未来网、3D打印等领域,大力实施增长源工程,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形成了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引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加大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成熟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林生态保护等重点,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推进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管理和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省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截至2017年底,科技服务机构达到614家,科技服务业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安徽有效破解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95%。

六、以示范辐射带动为途径,不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安徽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彰显特色的建设原则,系统推进合芜蚌示范区建设,实施合肥都市圈、皖江、皖北、皖南、皖西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建设,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以合芜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先行先试一系列创新政策,改革创新一系列体制机制,探索形成一整套发展模式,初步走出一条以重点区域带动全省创新发展之路。“十二五”以来,积极落实国家赋予合芜蚌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税收优惠等先行先试政策,并配套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不断完善合芜蚌示范区政策体系。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系、人事分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等六个方面初步建立科技统筹协调、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政策落实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聚焦核心企业、核心项目和核心园区,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创新联动,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产业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截至2017年底,合芜蚌示范区以占全省16.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2%的经济总量,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主要创新指标均占全省60%以上,示范带动3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4个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11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5家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家省级以上高新区,105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积极推动省内区域间资源整合、促进形成协同联动、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先后出台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三个“10条”、《关于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的实施方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皖北崛起进程,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安徽发展新增长极。出台《关于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出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五个一”行动计划》,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建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创建大黄山国家公园。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把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创新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加快全省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建设步伐,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2018年以来,安徽省出台《建设安徽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提出了安徽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并从落实创新政策、集聚创新要素、转化科技城、培育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载体、激励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服务、加大创新投入、创新支撑发展等方面作出部署。加快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培育,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创新型城市积极申报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出台《关于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的通知》,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县(市),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创新驱动的示范引领高地。截至2018年9月,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先后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蚌埠、淮南、滁州、铜陵等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界首、巢湖、宁国等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江淮大地迅速掀起。

回望来路,既是不忘初心,更知所向何方。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后劲,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安徽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安徽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朝着建设创新型强省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迈进。

猜你喜欢

创新型安徽安徽省
《安徽记事》
成长相册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