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

2018-12-28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18年12期
关键词:形意拳孙氏武学

文/李子蔚

孙式太极拳是清末民初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在武派(当时又称“郝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者冶于一炉,推陈出新而创出的一门别开生面的太极拳。

既然是太极拳,那么各派太极拳所共有的一些基本要素——太极(一气)、两仪(一动一静)、五行(进退顾盼定)、五字(静灵敛整聚)、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化引拿发、惊炸抖弹等——孙式太极拳均无一不备。然而孙式太极拳毕竟是“三拳合一”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诸派太极拳的地方,那就是,在招式与劲道上,孙式太极拳中几乎处处都有形意拳与八卦拳的痕迹。

笔者研习孙禄堂武学(亦称孙氏武学)三十有年,稍窥门径,今不揣浅陋,为孙氏武学爱好者和同道诸君粗浅剖析孙式太极拳(以下简称“太极拳”)中所包含的孙氏形意拳(以下简称“形意拳”)的招式与劲道。由于笔者到目前为止仍然主要用功在形意拳、太极拳上,八卦拳则习练甚少,偶有练习也基本上只练“走”及两仪掌,对八卦拳体悟不多,故本文只谈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暂时不谈孙式太极拳中的“八卦拳”,以免误导他人、贻笑大方。

一、孙式太极拳中形意三体式

形意拳“万法不离三体式”,太极拳与八卦拳亦然。在太极拳中,“典型”的三体式有两处:一处是“云手下势”,一处是“单鞭下势”。差别只在后手的位置略有不同:形意三体式后手在神阙处,太极拳的“三体式”(“下势”)后手在胯旁。

(白色练功服图为孙氏太极拳,蓝色练功服图为孙氏形意拳。下同)

崩拳

二、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步法

1.孙式太极拳为活步,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定步、死步练法,其步法迈步必跟、撤步必随,完全是形意拳的步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所不同者,形意拳一步一个“实步三体式”,太极拳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虚步三体式”。但如果练太极“发力架”,则完全采用实步三体式。

2.孙式太极拳活步运动过程中为“磨胫步”,两小腿(胫骨)、两足踝相磨而行,与形意拳步法并无二致。

三、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五行拳”

形意拳中有五行拳(又称“天干五行拳”、“五母拳”等)——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太极拳中同样有“五行拳”。

1.劈拳

前述之云手下势,即由劈拳而定型为三体式。

“三通背”的第三个“通背掌”和单鞭后的“右通背掌”,右掌均为劈拳。

2.崩拳

“搬拦捶”的打捶实为形意拳的崩拳。只是太极拳为左拳横臂封压,右拳由左腕上崩出;形意拳为左(右)拳直接引回,右(左)拳崩出。

“肘下看捶”的捶法实际上也是崩拳用法。

3.钻拳

“翻身二起”中,第一个动作实为“翻身撇身捶”,右拳向身后撇击而出;第二个动作左拳由右拳内向前上方钻出,即为“钻拳”。不同之处是太极拳为错综步钻拳,形意拳为顺步钻拳。

“三通背”的第三个“通背掌”后有双拉手双钻拳,也是钻拳的一种变化。

4.炮拳

三通背的第二个通背掌和“玉女穿梭”的四个“穿梭”,都是炮拳,准确地说是“炮掌”。在宋派形意拳中,即有炮掌练法。

5.横拳

“搬拦捶”中第一个动作左手上搬、右手前穿,第二个动作右手上拦、左手前穿,两个穿手即为“横拳”。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中为“错综步横拳”,形意拳为“拗步横拳”。

搂膝拗步之挒手

搂膝拗步之蓄势

四、太极拳中的形意“十二形”

形意拳有“十二形”(又称“地支十二形”、“十二子拳”等)——龙形、虎形、猴形、马形、鼉形、鸡形、鹞形、燕形、蛇形、 形、鹰形、熊形,太极拳中同样包含了“十二形”。

1.“龙形”

前述之翻身二起,左拳钻出后的定式形态即有龙形之象。

这并不是说只有翻身二起中才有龙形之象。“龙形者……有搜骨之法”、有“三折之形”,龙形为孙氏武学“四象”之一(四象者,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是也),无论形意、八卦还是太极,时时处处不离乎龙形。

2.“虎形”

“抱虎推山”和“懒扎衣”的“按”,实际即为“虎扑”,只是前者为向前上方扑出,后者为向前下方扑出。

同样的道理,虎形也是孙氏武学四象之一,“虎形者,有伏虎离穴之式(即虎抱头)”,无论太极、形意、八卦,只要是属于合劲、蓄势的动作,皆有虎抱头之意。

3.“猴形”

四个“倒撵猴”、四个“玉女穿梭”,其实都有猴形之象。其身法之左旋右转,乃是猴形步法,身体动作灵动似猴——假如身法不灵,如何反过来去“撵猴”,如何能够自由“穿梭”往来?倒撵猴的手法又有“猴爬竿”之意。

4.“马形”

“双撞捶”便是标准的马形,疾蹄冲撞,勇不可挡。

5.“鼉形”

“野马分鬃”的前两个动作(实际是两个向前的“云手”)是较为典型的鼉形。鼉形在形意拳“八字功”中即占一个“云”字,也就是说,太极拳的三组云手也都是鼉形。不同的是,形意拳的鼉形是八字掌滚裹而出,步法呈“之”字形前进后退;太极拳的鼉形(云手)为立掌云化,步法为并步横进(但野马分鬃中鼉形的步法则同于形意拳)。

6.“鸡形”

“金鸡独立”与形意拳鸡形的金鸡独立,名与实完全相符。其左(右)手的下落前穿,同鸡形开步三穿掌的“穿挑”意思也是一样的。

倒撵猴

“肘下看捶”实为形意拳的“金鸡食米”。不同的是形意拳的金鸡食米为“掩手崩拳”,太极拳的金鸡食米为“掩肘崩拳”。

如果说“肘下看捶”不够典型,那么“指裆捶”则完全是金鸡食米了。

“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的两手斜上斜下“撕分”动作,有形意拳“金鸡抖翎”之意,假设被人从背后拦胸抱住,可藉此式而解脱。

“提手上式”即为“鸡形”的“金鸡上架”。

“白鹤亮翅”便有“鸡形”“金鸡报晓”之功。

“鸡形者……有单腿独立之能”,而“独立之能”绝非仅仅指金鸡独立而言。鸡形亦为孙氏武学“四象”之一,孙氏三拳三剑时时处处不离乎“鸡形”,前述“磨胫步”即“鸡形步”。而笔者在《浅谈孙式太极拳的十九种“架子”》(见2018年第6期《少林与太极》)一文中所言之“灵虚架”,即由鸡形步演化而出。

7.“鹞形”

“三通背”中的“双拉手”变成“双钻拳”尚未发出时,有“鹞子束身”之意。

“玉女穿梭”四个束势动作更是接近标准的“鹞子束身”,四个穿梭动作即为“鹞子入林”(也就是炮拳、炮掌)。

前述之“翻身二起”的“钻拳”即有“鹞子钻天”之意。

翻身二起中的“翻身”动作,即有“鹞子翻身”之意。

8.“燕形”

“野马分鬃”中的“双环手”有“燕子抄水”之“白鹤亮翅”之意。

“上步七星”“阴阳混一”与燕子抄水中的十字手意义相同。

9.“蛇形”

“搬拦捶”中的左右搬拦有“拨草寻蛇”之意。

10.“ 形”

“野马分鬃”中“双环手”后的“挤手”可以演化成“ 形撞肋捶”或“形搓撞”。

11.“鹰形”

“三通背”中第一个动作向下的“通背掌”实有“鹰捉”之意。

“退步跨虎”也有鹰捉之意。

“践步打捶”的定式步形完全是鹰捉式的步形。

12.“熊形”

“披身伏虎”的最后定势动作,两拳相对,有熊形“双顶”之意;“转身右蹬脚”一式中的双拳相对同样有“双顶”之意;“阴阳混一”一式,两拳相交,仍然有熊形“双顶”之意。

“熊形者……有竖项之力”,也是孙氏武学的“四象”之一,无论形意、八卦还是太极,同样处处见“熊形”。因此,“熊形”之“顶”,并非单单拳“顶”,更重要的是竖项头顶,即太极拳“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谓也。

当然,太极拳中也有直接以头的顶劲击人的动作,这就是“野马分鬃”中的“头撞”。

已故武派太极拳名师陈固安先生,不仅精通太极拳,而且精研河南派心意拳,曾提出武派太极拳内含十大形(龙虎蛇猴马鹰鹞鸡燕熊)、七小形(螳螂形、鹤形、猫形、鼍形、

形、喜鹊蹬梅、蜻蜓点水),信不诬也。孙式太极拳中除了十二形外,同样也包含其他五小形(螳螂形、鹤形、猫形、喜鹊蹬梅、蜻蜓点水),请读者自行验证,笔者不再赘述。

乌龙倒取水

五、太极拳中的形意“五行连环”、“八式”、“杂式捶”

1.“左右倒撵猴”可以演化成五行连环、杂式捶中的“倒劈拳”(亦称“退步劈拳”)。

2.“三通背”中的“双捋手”即脱胎于八式、杂式捶中的“双拉手”。

3.“翻身二起”中的“钻拳”又可演化为五行连环中的“包裹横拳”。

4.“玉女穿梭”四个束势动作不仅是接近标准的“鹞子束身”,而且可以演化为八式中的“掩肘”。

5.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可以演化为杂式捶中的“乌龙倒取水”。

6.搬拦捶中的“打捶”式可演变为杂式捶中的“懒龙卧道”。

以上只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解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同时解析的也很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是挂一漏万。须知拳学一道,一则包罗万象,变化万端,一式可以化成多式;二则大道至简至易,万变不离其宗,多式又可归为一式。因此太极拳与形意拳的关联,岂是笔者可以尽述,惟在学者神而明之耳!

猜你喜欢

形意拳孙氏武学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明清时期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①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形意拳研究现状与分析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心魔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奇葩姐妹换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