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教学新模式研究

2018-12-27王静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7期

王静

【摘要】生態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学科,其发展教学模式是在生态翻译学视阈的理论引导下来进行的翻译学研究。现阶段,各大高校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教学活动需要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来为学生搭建自主适应、选择的生态翻译学体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教师则起到关键性的引导协助作用。此外,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项独立的翻译创新学科,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生态翻译技巧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生态翻译体系的魅力,达到不断提升自身翻译技能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翻译 翻译教学模式 翻译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247-02

1.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Eco?鄄translatology)这门新学科理论是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在2001年初步提出的,其主要是依据生物界的进化理论,即:适应与选择原则,来对翻译学进行整体性系统的理论研究。生态翻译学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好几种不同的立论观点,但是备受学术界认同的则是三为立论基础,主要包括了客观选择性立论、可持续发展立论和存在适应性立论。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出发点大多是根据所谓文章的内部生态结构上来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适应和选择原理,并通过反复研究翻译作品中原有的生态构架,而后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以此来传递译文者对于原文内容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只注重翻译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学科,其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理论思维要求,翻译者不仅从生态学的理性视角出发,还要从生物学的存在客观性角度来进行翻译,这样才能达到生态翻译学进行科学化翻译的目的。

2.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翻译教学新模式研究构建

2.1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态翻译学要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指导整个翻译过程的进行。其与传统的翻译学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传统翻译学中译者一般需要基于原著作者的意思来进行翻译,而生态翻译学则主要强调了译文翻译者在整个翻译行为中的主导地位。第二,传统的翻译学在教学中是以教师的翻译技巧传授为主,学生则缺乏主动和自主的翻译习惯,这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只会刻板化翻译,而缺失翻译中应有的创新性需求。译者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则是翻译的中心地位,教师则属于从属的指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翻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2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发展需求,2009年胡庚申教授将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原理引入到生态翻译教学中,并提出了翻译学中“适应与选择原理”,这种原理指导下的译文则需要在原文的生态环境下对翻译的内容进行主观能动性的适应选择,而其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翻译教学中的选择性原则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不论是在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选择,课程进度的设置,还是相关教师人选的选择都需要遵循生态翻译学的选择性原则,以此来满足当前高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二,教师也要适应现代高校的生态翻译教学环境,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可以针对生态翻译教学中需要改善教学环节与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实际的调查问卷,帮助学生来适应选择性教学模式,为以后翻译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3以生态理性教学模式来加强对生态翻译学的评价考核指导

近年来,随着生态翻译教育学的发展,生态理性教学理念开始进入到大学课堂。生态理念强调的是注重自然事物的动态理性平衡,寻求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侧重观察联系事物之间的整体客观性。通过这一理念运用到生态翻译学教学中,其目的在于加强对于翻译学理论评估指导。与此同时,生态理性模式下,对于学生的翻译水平高与低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以此课堂教学成绩的考核评定,而是需要经过多方面的综合性关联考察才能真实地做出正确的评价。

3.结束语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研究引入,使得其未来的学科发展前景备受翻译学界看好。对此,这就需要各高校在以后的翻译学教学中,注重生态翻译体系的发展特征,遵循适应与选择原理,坚持以生态理性理念的为指导,并以译文者作为翻译的中心,才能达成促进生态翻译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潇婷,郑玉琪.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教学——以学生自主选材、学生合作自然选择最优译文为突破[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2—136.

[2]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