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视域下动物叙事策略与身份建构

2018-12-27雒国庆马晓霞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生态批评

雒国庆 马晓霞

摘要:关于动物叙事的研究多从生态文学的意义与主旨层面出发,鲜有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向度考察小说的艺术形式,文学特征、作家叙事策略以及动物身份建构等问题。因此,文章从动物小说叙事角度出发,探讨生态视域下动物叙事的策略与身份建构。

关键词:生态批评;动物叙事;身份建构

1968年,瑞秋·卡森的文学性科学报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标志着生态文学的诞生,之后便在整个文学领域内引起一场生态文学的革命,各国的作者纷纷加入这场生态论战,奋笔疾书,创作了大批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以动物为主题的叙事小说,不仅有《沙乡年鉴》,《沼泽地的哀歌》、《雪虎》、《鱼王》等脍炙人口的外国文学,而且也有《狼图腾》、《大漠狼孩》、《哦,我的可可西里》、《藏獒》、《银狐》、《七叉犄角的公鹿》等华语生态小说。

在中国,凭借丰富的小说与诗歌,生态文学的研究也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涌现出朱宝荣,王诺、唐克龙、鲁枢元、曾永成以及汪树东等一批优秀的学者。然而,在生态研究的领域内,绝大多数声音都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其代表性的人物有奥尔多·利奥波德,弗罗斯特、史怀泽、罗尔等,他们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解读动物小说,依附在生态文学的伦理范畴与叙述框架之内,考查动物小说文本所传达出的有关动物的物种本性与生存视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最终达成生态平衡的绿色生态意义。

然而这种“泛生态”批评的做法往往会使文学分析缺失结构主义科学范式,在动物小说的解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其结果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与形式分析,过分追求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考量;会使文学的研究走向个人主义的精神维度,从而忽略并违背了文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因此,从生态批评角度切入,利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方法分析动物小说的叙事策略,显得犹为可取。通过纵横向比较,找出作品的文学性和作家的艺术表征特质,分析叙事策略、语言风格对于生态主题表现以及动物小说价值考量和身份建构的影响。

动物小说作为生态科学讨论的阵地,肩负着弘扬生态价值,传承生态思想的责任,有着多个声部,其中之一来自生态伦理与文学形式之间抗衡;另一种则是作者作为艺术主的呈现者,通过文学作品发出的不同声音,一次多声部的狂欢。在这个声部之中,作者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话语方式以及语言的组合形式塑造出具有灵魂和思想精神的生命体。逐渐在岁月的长河中,人们甚至都不会怀疑这些主人公存在的真实性。巴克、紫兰、露露、黑仔不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而且有着自己的个性与独特身份。

所以,选择小说不同的叙事策略往往会塑造出不同身份与性格特质的动物形象。动物小说不仅是作者用以表达思想,表现主题,传达个人叙事特色的工具,同時也是一种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的表征。作者选择以什么样的叙事手法,叙事视角、语言形式来塑造角色纯属于个人喜好或者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他们所创作出的任何作品都会出现形式与意识形态的总体的趋同性。大部分的作者都会忽略或者无法规避的一件事就是,在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当中,作者不管用尽什么样的技术,都会表现出某种相似的策略倾向,展现某种隐秘的思想动机与意识形态。以动物小说中动物身份建构为例,《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在全知视角下,通过主人公陈阵讲述了十几个“狼”的故事。可谓是匠心独具地为狼申诉,赞美狼——特别是蒙古的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远离我们的地球和人类,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漠视着我们的无知和愚昧。然而,当作者以传奇文学加伤痕文学叙事的混同方式展现这部史诗主题时,却无意识地将读者引入两个极具争议的驳论之中:一方面是关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论战;另一个比较隐匿的驳论是对“狼”的利用--作者似乎在歌颂信奉狼这个草原“长生天”的“大命”,批评着农耕文明成长下人类的“小命”对于生态的破坏。可是,细心的读者和学者就会发现甚至批评作者潜藏的“叙事心机”。无论姜戎是有意识或无意识,他都落下“利用狼”的嫌疑罪名,因为在《狼图腾》中,狼的声音与叙事完全被作者“玩弄于鼓掌”,作品充斥着作者的自己的视角与声音,从而使得“狼”失去了应有的合法身份,因此也失去了狼精神。不像杰克·伦敦或者阿斯塔菲耶夫笔下的动物们,拥有自己的身份与思想灵魂。

参考文献:

[1]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生态批评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