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代书法教育

2018-12-27殷守彬

艺术评鉴 2018年15期
关键词:规范性实用性书法

殷守彬

摘要:书法教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书法教育大多是本着实用性目的教学,而所选取的教材都是具有规范性的,老师在课堂的教学大多偏重于强制性,古代的书法教育为当代的书法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古代书法教育体制研究,浅析从先秦到明清的书法教育特征,从而总结出笔者对当今书法教育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实用性 规范性 书法 教育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148-02

书法是一门书写汉字的艺术。古代教育在原始社会大多是由年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我国书法起源于西周时期,在当时“六艺”中就有书艺。古代的书法教育和识字教育是结合紧密在一起的,汉代时,学童自小接受识字和书写教育。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学校以内的蒙学教育和学校以外的书法教育,包括皇族的书法教育、古代人的家庭教育和古代书法的自我教育等。其中,蒙学书法教育颇为重视。

我国古代的童蒙书法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先民们开始使用工具在龟甲兽骨上练习刻写。从商代甲骨刻辞和金文来看,文字按照一定的语序记录语言,必须做到简洁明了,富有规律性,实现其视觉语言符号的功能。夏代,开始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西周时期,奴隶社会兴盛,在那时学校的教学机构比较完善,开始有了国学和教学两种形式。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以儒为师,形成了儒家思想盛行的社会风气。汉代是书法教育的转折点,那时就已经设置学校,也有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学官。幼童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识字和书写。在当时教育儿童识字书写的学习场所称为“学馆”“小学”等,教师称“书师”,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识字和书写,识字和书写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进行;第二阶段是学童已经有了识读书写能力之后,开始去书馆,跟着老师学习《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范本。通常8岁出于书馆,先由史官来教学童以六书,当时的课本有《史籀篇》《仓颉篇》等,书写教学过程中包括:执笔、使转以及达到字迹美观。学童开始学书就得悬腕,左手执觚,右手悬腕书写。开始习字写在“觚”上。觚是用竹、木削成,三棱,也有作六棱、八棱的,用以学书或记事,左手执觚,右手悬腕而书,觚上写满字后,用布拭去又可重写。所以汉代以后称文字学为“小学”,其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和“数”。其中,“书”为“六书”,即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和用字方法。

唐代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有众多的书法杰出灿若群星的书家他们就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恒星,照耀书坛千秋。这也与唐代书法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隋唐史记录了一个体制完备的艺术教育机制。唐代承袭了隋朝教育体制,唐政府创办了专门的书法学校,唐代中央学校分六种:国子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太学、算学。书学,就是书法学校。“书学”设于书学馆,而“书学博士”即书法教师,一般设博士二人,助教若干人。唐代学校规模大,隶属中央六学中,而招生的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作为专业,读《国语》《字林》《三苍》《尔雅》。与此同时,他们也须学习书法,学习石经(由古文、小篆、隶书三体刻成)书法成为学业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唐代对于书法有严格的考试制度,考试分为科举考试和书法专业学校的书法考试两大类,这也是知识分子晋升仕途的主要途径。

宋代书法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比较完善,主要采取“三舍法”和考试测评法。由于科举制的变革不再对士子书画楷法进行要求,宋代书法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实用性,不以培养字匠为满足,而是更侧重于艺术趣味的提升,强调书法家自身的性情和艺术修为。宋代印刷术的兴起,使得学习资料逐渐丰富起来,促进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北宋中期以后,为了迎合地方学校的教育,纷纷摹刻法帖。

明代对书法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明晰。朱元璋立国之初,在全国诸多州县设县学,同时又建卫学,在乡村设置社学,最繁盛的时期,全国各大学校共计千余所。明代初期方孝孺在其《幼仪杂箴》中强调德是艺之本,更多的倾向于德性的培养。明代吕坤在《社学要略》主张蒙学教育学习比较流行的“姜体字”,他认为学这种字体能让学生在习书过程中克服放纵和粗犷。在汉字的识读和书写的基础上,同事也兼顾了书法的艺术性。

清代的书法基础都是从实用价值出发,以蒸汽匀整为目标。因为清朝的科举制十分重视书写文字的工整,在当时,很多寒门子弟如果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晋升仕途,就必须掌握“馆阁体”的书写技巧。因此,无论是启蒙教育还是个人书法的深造提升过程,练习“馆阁体”书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很显然,清代各种官方或者半官方学校中所受到的都是实用性的书写技能训练,但是这种技能对于艺术性书法创作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顺治年间,承袭明代旧制,重修国子监为太学,广收官宦门生,课程除《四书》《五经》、理学以及八股文之外,还设有专门习书课程,要求学生临摹晋、唐名帖。然而,在众多的清代书法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书法教育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写给学生的教材,有的则是书家学术经验的记录,还有的是总结前人的学书方法等。如包世臣《艺舟双楫》、蒋衡的《书法论》等都是知道学生的教材范本。

从整体看,古代童蒙书法教育有如下特点: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4.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读死记。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首先,古代的蒙学教育以学习经学教育为主,研究儒家经典,而对于书写是其补充。其次,对于汉字的识读和书写能力是蒙学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隐含着对于文字学方面的要求,因此在一些教材和范本的选择上含有字书的特性,如《急就篇》《千字文》等。古代蒙学书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合中央官僚体制对于文字书写的需要,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性;最后,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具备实用性的同时,也始终坚持对于艺术性追求。汉末魏晋开始,魏晋书法开始走向自觉,书家文人涌现,而蒙学书法教育开始更多的倾向于艺术性。

古今的书法教育都是本着汉字识读与书写的基本教学任务,应当重视“文字”教学的传统。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加强汉字五种字体识读能力、汉字的造字规律以及通行汉字等内容。对于繁体字和异体字的认知方面不可回避,尽量少用简体字。教材内容使用上,在规范的基础上重视文化教育功能;教学方式上,延续以前的教师教学示范方法;学习方法上,注重临摹方法,应当提高临摹的精准度。

当代对于书法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小学一到三年级阶段,我们应该完成识字教育,学一些启蒙国学,例如《千字文》《经络歌诀》《笠翁对韵》《增广贤文》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辅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记忆这些课本,并不断的重复记忆;在书法的书写上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学执笔姿势、坐姿;记忆五体的偏旁部首;对于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要求学习《幼学琼林》《医学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同时理解书本句子;在书法的书写习惯养成的基础上适当的让学生临摹传统经典字帖;从小学一直持到大学本科学习阶段应该打好基础,还是要按照古人的学习方式,完成实用性教学,在这个基础上,它产生的是一种传统美;硕士,博士后就应该多做一些文献、理论研究,适当的进行创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向彬.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张祖斌.传统基础书法教育概述[J].书法教育,2008,(01).

[3]张剑.蒙学教材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报,2008,(02).

[4]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5]魏明坤.古代书法教育对当代学前书法教育的启示[J].成才之路,2010,(33).

猜你喜欢

规范性实用性书法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公布规范性文件目录,同时废止一批规范性文件
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及其制度完善
凤凰精选
抢眼披风
不一样的水桶包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两年清理废止322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