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谢公屐》的男子精神形象塑造

2018-12-27张婧

艺术评鉴 2018年15期
关键词:古典舞

张婧

摘要:舞蹈《谢公屐》是孙颖先生编创和编曲的一篇古典男子群舞,被誉为是舞蹈《踏歌》的姐妹篇,以《谢公屐》为题看似是缅怀南北朝期间卓越的诗人——谢灵运,实则是展现古代骚人墨客逍遥自在、洒脱不羁的性格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谢公屐的历史背景,探究了人物形象的审美风格,阐述了舞蹈服饰所表达的意象,发掘编导的创作思想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谢公屐》 古典舞 魏晋风度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90-02

人物形象塑造是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舞蹈作品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载体,成功的人物形象能够有效地体现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思想。舞蹈《谢公屐》是以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为例,谢灵运为中国文学史山水诗派的创始人,他喜爱游山玩水,并制作了一种便于登山的“木履”。《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列传》中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这“木履”就被称为“谢公屐”,后来常用谢公屐比作品德高尚文人雅士。孙颖先生以谢公屐为舞蹈道具,主要是想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名流社会自我发觉、自我认知后一种不受拘束、逍遥洒脱的精神品质——魏晋风度。

一、历史背景的刻画

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临时的战乱,破裂割据,社会动乱不安,政权更替频繁,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生产力水平下降,民不聊生。也因为战争使得百姓大迁徙,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乐舞文化在这个时期传播发展迅速,汉族的传统乐舞与各少数民族的歌舞相互融合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宗白华先生写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而也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精神的解放使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种“异端学说”——玄学。玄学代表人物之一嵇康论著的《声无哀乐论》写道:“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其超越哀乐,崇尚自由的思想,成为了那个时代玄学美学的衡量标准。在各种新潮思想与传统思想的碰撞下,萌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舞蹈《谢公屐》便是以一幅烟雾缭绕的山水画开始,伴随着古琴悠然的声音,一位文人雅士缓缓走来,紧接着走来几位文人雅士,互相行禮起舞,被称为“以舞相属”。“以舞相属”起源于汉朝,沈约在《宋书》中写道:“魏晋以来,尤重以舞相属,……近世以来,此风绝矣”。可见魏晋时期注重礼仪,乐舞已经成为人们交际生活的必要手段,舞蹈中隐士们以舞相属呈现出一种沉着优雅、心静悠闲的气质。舞蹈形象的塑造应当具有典型性,包括外在形象特征和内在涵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丰满灵动的人物形象。孙颖先生以群舞的形式呈现出谢公屐,把这种思想和情感升华到了那个时代下众多行走于社会边缘的名士,更能传达出一种崇尚自由、寄情于山水的时代精神。

二、审美风格的构建

两汉期间,民间乐舞百戏的兴起,宫廷礼乐制度衰弱,使汉代审美特征出现雅俗共赏的局面;而魏晋南北朝期间南北地区民族大融合,促使乐舞文化飞速发展,审美特征出现文人化倾向,形成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和文化现象,它既有鲜明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有深刻的内在思想渊源。

文人觉醒意识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体现,在《世说新语》中真实的表达了魏晋时期文人墨客“出淤泥而不染”、至情至性、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然而这一“魏晋风度”的背后却是怀才不遇的悲凉。谢公屐可谓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皎洁秋松气,淑德春景暄”(日出东南隅行),心比天高,但不被重用。“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悲哉行),以美景衬托,更显抑郁。亚里士多德曾说舞蹈者是“借姿态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所以舞蹈《谢公屐》在塑造男子形象中,多用跺踏步、抖肩、甩袖、后仰前倾等动作来表述人物特色,扩大其内心情感。例如在第五舞段中的大步流星走,双手上扬甩袖的动作,就展现出文人雅士穿梭在山水之间,潇洒自如的气质。

“魏晋风度”的另一个体现是追寻自由。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歌辞发展迅速,舞曲歌辞是歌舞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音乐的表现对象不是特定的事物和情景,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情感反映的概括表现。虽然它不是以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再现,但它却用自己独特的声音的艺术表现手段,表现出人的极为丰富、深刻、细腻的情感和思想。舞蹈《谢公屐》在音乐的创作上将古琴、低音鼓与踏“屐”声结合,节奏时而柔缓悠扬时而轻快急促,变化多端,极具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美学特色和气韵风姿。其歌辞中唱到:“悠悠千古一瞬间,多少雄才没尘圜。不向青史问贤愚,妄举世事佐酒谈”。表达了当时上流名士壮志难酬的悲伤和饮酒作乐、自我觉醒的洒脱。

三、舞衣意象的阐释

巾袖舞是一种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特色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袖”的形式可分为:长袖,筒秀,蝶袖,半筒袖等。原始社会时期的歌舞“巫舞合一”,目的明确,在西周制定的《六小舞》中就出现了“以手袖为威仪”的《人舞》。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燕乐画像椭杯上的双人长袖对舞,其特征均为细腰长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巾袖舞已有“长袖细腰”的美学思想。汉代一些舞蹈家也颇受统治者的爱慕,在《西京杂记》载:“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翘袖折腰”成为权衡舞者技术的一个尺度,汉代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乐舞文化的发展,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也都以手袖为容,舞人穿着的长袖舞衣,腰肢纤细。例如在广州西村西汉早期墓出土的玉雕舞人,无论服饰、舞姿都与中原出土的战国、汉代玉雕舞人相近似;至明清时期,戏曲舞蹈中水袖的运用使巾袖舞有了精致严谨的系统化表演。

在魏晋时期的舞蹈受玄学思想的影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较为代表性的乐舞有《白纻舞》《鸲鹆舞》等,《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美、流畅。在不同的时代对于手,修技巧的侧重有所不同,南朝齐以后的诗歌中很少见到对手和手腕的描写。晋、宋多用宽袖,齐至隋唐有长袖,更显示出该舞“袖如素霓”之美,其舞蹈以舞袖为特征,意在抒情言志。“双去双还誓不移,长袖拂面为君施”(沈约《四时白纻歌》),“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清风动流波”(刘铄《白纻舞辞》);以悲为美,如“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汤惠休《白纻舞辞》)。《鸲鹆舞》以飘逸为美,如“然后知鸿鹄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鸲鹆舞赋》)。

古人以鹤来形容君子翩翩然,舞蹈《谢公屐》在男子的舞蹈动作编创中使用蝶袖仿佛仙鹤的翅膀,随着音乐高低起伏,一会翘首远望,一会展翅盘旋,表现了文人的一种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的高尚品性,传达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孤傲。在舞蹈后半段筒袖的加入,更是在视觉审美上使呈现出一种衣带飘飘、羽化成仙的效果,又遵循了“魏晋风度”中玄学思想,恰如庄子所云“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味。

四、结语

舞蹈《谢公屐》想要表述的不仅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超然脱俗的魏晋文人,编导孙颖先生与谢灵运的事迹人生也有着相似之处。谢灵运早年被贬,渴望受到重用而不被重用,孙颖先生少年得意,中年被贬为右派,在北大荒苦读21载,但“夜越是黑暗,星星才越明亮”,孙颖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古典舞蹈那份赤子之心,在那最灰暗的岁月里磨练出一份凛然大气,谢灵运在深水自然之间,悟出了从容豁达的品性。

舞蹈《谢公屐》之所以能够用严师出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编导孙颖先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苛求尊重历史,在男子的舞蹈动作上,树立资料,提炼精华,最后呈现出一部极具感染力的男子古典舞作品。

参考文献:

[1]孙颖.中国汉代舞蹈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李泽厚.略论艺术种类[A].文汇报.美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金暄.舞蹈《勾践》的人物形象塑造[J].大舞台,2013,(09).

[6]钟莹.魏晋雅士之风——古典舞《谢公屐》[J].艺术科技,2016,(08).

[7]鸿昀.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南北朝舞蹈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J].乐府新声,2003,(03)

[8]尹建新.《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写照[J].华夏文化,1998,(02).

[9]悬雨.“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解析汉唐古典舞《谢公屐》的审美空间与文化气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1).

猜你喜欢

古典舞
师范院校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开展实践
气息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古典舞教学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传统与现代的共识美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论“圆”在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国古典舞教学的一点体会
浅谈身韵对中国古典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