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

2018-12-27李晴

艺术评鉴 2018年15期
关键词:山水画

李晴

摘要:道与自然的碰撞中,自然而然产生千遍万化。在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当中道与自然相结合并存于此,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把道与自然之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山水画 道与自然 范宽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48-02

一、形成《溪山行旅图》绘画风格与意境的缘由

(一)崇尚道家

范宽喜欢喝酒并好道,古今不少画家、书法家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因酒而产生了许多灵感,下笔如有神,所以创作出了许多佳作。所谓“好道”,好就是爱好、喜好的意思,道就是道家思想。其中玩世不恭,好酒任性,正好与范宽的性格相吻合。他不仅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而且深深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有局限的,龚贤认为,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画家的画作中都需要道家文化,他会感觉他自己的画作,就是温和到文化的脉络。庄子所谓的“坐忘”,就是抛开一切,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达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可以终日的观察山川之变化,自然之变化。

(二)师承北派

历代画家都是在传承前人的基础图式规范下,又创作出新的图式规范,把它们完美地继承和发扬。五代山水画承接了唐代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又为宋代开创出新的艺术之路。生活在五代末宋代初的范宽,起初学习荆浩、关仝和李成的绘画风格,最喜欢作寒林烟敛的画作。夏文彦的《图绘宝鉴》记载范宽起初师承李成又师法荆浩。荆浩的画法,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之典范。关仝师承荆浩,但是他的画风和荆浩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画风。范宽师法众家,其中范宽受荆浩的影响最深,主要体现在构图上,因范宽与关仝是同乡,又因关仝主要活动与秦岭、太华山一带,所以无论是主要活动范围还是思想以及绘画风格与意境上都十分相似。从这里可以看出范宽深受关仝的影响。

二、从笔墨了解《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

(一)笔墨拙重,刻画精微

笔墨泛指中国传统绘画中各类技法,笔墨传达给人一种细密精致的自然审美感受,这就是笔墨的语言所在,是对大千世界的记载,蕴含着人的内在修养、气质、精神追求的综合性格。勾勒画作的轮廓主要是在笔法中体现,逐步丰富画面,中国画自古追求笔中见墨,墨中见笔。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全用像铁一样均直方硬的笔墨描绘轮廓,非常有力度感。在画山石时,轮廓内是用短而直的线,表现山石的体积感,山石轮廓线交界处、画面的凹陷处,皴笔更密集,用笔肯定又有力度。后用淡墨在勾勒的基础上反复渲染,这样就不容易零落散漫,还能更好的表现山石和山体的体积感和重量感。用墨渲染时,用墨则往往选择淡墨,在反复渲染下,会显得更密集,再者浓淡亦不同的墨按前后顺序不同渲染,把握了墨色浓淡变化,一步一步去完成,才能使画面整洁统一。

(二)形神兼备的点景刻画

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对于点景的画法可以说是用得恰到好处,不仅重要的物象在重要的位置,而且塑造得深入,分量较重,皴法的结构严谨。而在画面两座大山的中间出现一道瀑布,正如李白诗中所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范宽把瀑布壮观的位置留得恰到好处,瀑布两侧是厚重坚硬的山石,笔墨很厚重,恰恰和瀑布形成强烈的对比,瀑布流到三分之一处被截断后,分成两条,然后流向雾气迷蒙的山涧。试着站在这幅画面前细细聆听,仿佛就能听到轰轰隆隆的巨大流水声,那巨峰在狭长的瀑布衬托下更显得魏然险峻。近景的溪流,从大山的最深处流过来,虽没有瀑布那种强烈的动感美,但却呈现出流动之形。在画者铿锵有力的勾勒下,勾勒出水流之曲折,体现出小溪不一样的动感,勾勒出了水的流向,使画面更加生动。也就是所谓的“路欲断而不断,水欲流而不流”。一座古建筑物在那茂密树林的深处,虽然在画面上不起眼,但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而画面近景的岩石和树林山路间,出现一队商旅,缓缓的从画面的右侧而来。为什么叫商旅呢?可以观察到,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手拿鞭子坦露着上身,背着包袱,中间是四匹驮着行李步伐稳健的毛驴,队伍后面的商人,不仅背着鼓鼓的包袱还拿着鞭子追赶毛驴,背上又背着满满的行李架,在画面中的左面树林后出现穿着道服的挑夫,就像是山里的道士亦或者是寻道之人。人畜虽然画得很小,小得像蚂蚁,却也真实生动。画面中的点景物虽小,占据的画面面积虽然也很少,姿态、气势却描绘得非常清晰,动作传神。

(三)层次分明的笔墨点染

通过这幅《溪山行旅图》将自己所感悟到的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象呈现给了世人,并在这幅画上能够充分的表现出北方山水气势的雄壮和造型的崎岖,同时也将展现了自然山水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内在的精髓。观者要是仔细品味、揣摩画作的画笔,就会从内心由然的感慨作者笔法运用的老练与精道,而不失画作的边缘清晰度。除此之外,作者在处理边缘线时将留白融入其中内,同时还不显死板、生硬,這是在传承中国许多著名山水画中处理的一种手法。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作品中,在近景中表现古代旅人意境,前景中表现商旅前行的景象,中景表现一种文化之旅和道教文化。

三、从山水画的构图了解《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

(一)全景式风格

1.《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是由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是范宽一直被认为是无款作品,后来到1958年8月5日,世人在骡队后方叶丛中之“范宽”二字题款,这才被世人发现。

2.雄壮而又宏大的山峰高耸直立,能给人的视觉感官留下深刻印象,而我们所震撼的就是其笔下所表达的峰峦,雄伟又险峻,带给我们一种惊心动魄之感。这从他独特的构图、笔法有着直接关系。

3.范宽画中将物象很和谐的连接成一体。聚集了方中带圆浑厚的体积感,布满画面。构成远、中、近三景,画面统一协调、紧密相连,还统一了众多物象如何去解决视觉的问题。如:中景造型略做侧面,近景的雄伟、远景的细腻,观者的视线不仅为屏障一般巨大主峰挡住画面,不得不再深入观看,给人一种压顶逼人的气势。以往的高远山水画主峰都是远而薄弱主要是在远景中,而范宽的山水画却打破了这一陈规,把远处的主峰画的壁立千仞而又清晰细腻,而峰头之后又能看见重重远山,山脚路桥、溪流、人物都历历在目,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丰碑式的布局风格

1.范宽的这幅画在以后整个的北宋时代,其“丰碑式”构图也成为山水画的主要形式之一,使北宋山水与南宋“一角半边”的构图所呈现不同的构图。

2.在时间顺序上,容易误认丰碑构图是晋唐以来最初的山水画形式,然后发展出“一角半边”的变化,并同时运用正面垂直转折而下的山形,范宽巧妙地运用了一套造型方面的要素,而且增加向上的力量。如近景的大岩石与山林间水流均横置,逐渐呈斜向,中景的山坡后,逐渐垂直,远景主山峰中的瀑布均为垂直纵向,由横到斜再到直,越往上越有飞升之势。清代张庚所说:“此画不衬远山,盖山高极不能再见山也”。由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表达了不一样的山川伟岸崇高感。

(三)构图比例

一幅画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离不开自身扎实的绘画功底,既要有丰富和感性的思想,又要巧妙的将构图和笔墨完美结合,还要让画中的比例恰当才行。比例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类是景物之间的大小比例;二类则是从构图上,近景、中景,远景三者间所占面积比例。按传统画作来说,近景和中景面积占据画面是远远大于远景的比例,而范宽的远景不仅占据整幅画面的一大半,还远远大于近景和中景之和。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三者的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别,正因如此,使画面增加了真实感,使人不但感觉画面统一,而且有实在的笔墨。同时,布局垂直而最主要的两道“虚白”,横向区隔了近、中景及中、远景。

四、《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著名画家范宽所作的《溪山行旅图》开创了画家画风的新时代,成为宋元时期画家传承和学习的对象。范宽的作品中采用独特的绘画比例来展示近景、远景以及中景的特点,还采用了他独有的笔墨手法,将山峰的峻、险之感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且在这幅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技法和意境的体现,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境界。同时,在作品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中国的道教文化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和悠久的传承。

五、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探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面中的构图、笔法特点,进而能够进一步了解范宽技法表现的深度。通过《溪山行旅图》的研究,想象和感受到作者当时优雅的心态与闲和性情,对画面意境执着的追求,深深的潜融其中,这种精粹的审美理念、纯粹的表现技法深深地感染著我们。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2]周积演.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4]姜彦文.范宽的师承与创新问题新考[J].艺术探索,2009,(02).

[5]闰勇.《溪山行旅图》的美学意蕴[J].国画家,2010,(06).

[6]杨正发.宋代全景式山水画艺术表现问题探析[J].美术大观,2011,(07).

猜你喜欢

山水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春天
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山水画意境分析
远山如黛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