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心同治”科技文献计量分析研究

2018-12-25彭修娟陈衍斌杨长花豆佳媛

世界中医药 2018年12期

逯 莉 刘 峰 彭修娟 杜 霞 陈衍斌 杨长花 豆佳媛

(1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咸阳,712046; 2 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西安,710075; 3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0; 4 陕西省中药绿色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咸阳,712046)

“脑心同治”是赵步长教授2001年提出的中医药治疗的新观点[1],在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上首次提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脑心同治”的观点从提出距今不到20年的时间,其相关的研究已经在不同层面广泛展开,已从临床观点发展成为中医学术理论和心脑血管病诊疗的广泛共识,并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脑心同治研究中心和脑心同治研究院等学术研究组织和机构。为系统全面的归纳总结“脑心同治”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研究方向,本文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01—2018年“脑心同治”研究的科技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通过“脑心同治”及其代表性药物“丹红注射液”和“脑心通胶囊”科技文献的数量与分布情况,揭示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梳理“脑心同治”研究的脉络,为“脑心同治”理论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PubMed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2001年1月1日至2018月3月31日“脑心同治”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等相关文献资料。

1.2 检索策略 1)CNKI数据库检索方式,主题=“脑心同治”或含“丹红注射液”或含“脑心通胶囊”(模糊检索)。2)PubMed数据库检索方式,PubMed=“naoxintong capsule”or“danhong injection”。

1.3 纳入标准 以CNKI、PubMed数据库已公开的有关“脑心同治”理论、临床方面及基于“脑心同治”理论开发的中药大品种“丹红注射液”和“脑心通胶囊”相关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

1.4 排除标准 排除科普报道、会议通知、会议征文、会议论文集和重复性的文献。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对CNKI、PubMed数据库来源的数据信息,利用Bicomb2对文献年代、期刊、作者、科研机构、关键词等内容进行数据整理录入,并对其进行统计。数据录入后进行二次检验,采取2人独立检索及数据录入,经2次检验修改至数据完全一致。

1.5.2 数据库的规范 对纳入数据库的有效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对文献中意义相近而表达不同的关键词,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统一规范,如:脑心通胶囊、步长脑心通、@脑心通、@脑心通胶囊、脑心通等规范为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倍通丹红注射液、丹红、@丹红、@丹红注射液、步长丹红注射液等规范为丹红注射液。

1.6 数据分析 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工具对文献年代、期刊、作者、科研机构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可视化工具Ucinet6和NetDraw2.084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特征。

2 结果

2.1 文献发表年代分布 CNKI数据库检索到期刊文献5 446篇,有效文献4 996篇。PubMed数据库检索到期刊文献143篇,有效文献94篇(SCI)。总有效文献量5 090篇,其中CNKI文献数量多,占比98.15%,PubMed文献质量高,占比1.85%。脑心同治文献发表年度趋势。见图1。

从文献发表年度趋势来看,符合中医理论构建、实践升华、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2001—2005年是“脑心同治”研究的起步阶段,文献数量46篇,占比0.9%,2006—2011年是“脑心同治”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文献数量2 063篇,占比40.5%,2012—2018年是“脑心同治”研究的平稳发展时期,文献数量2981篇,占比58.6%,其中高质量文献89篇,占比1.75%,文献质量有很大提升。

2.2 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CNKI数据库中“脑心同治”研究文献分载于530种期刊中,文献量≥4篇的期刊214种,文献累计数量4 468篇,占CNKI总文献量89.43%,其中载文TOP10的期刊文献累计数量1 268篇,占CNKI总文献量25.38%,累计被引次数5 949次,占CNKI总被引量27.25%,集中度较高。PubMed数据库中“脑心同治”研究文献分载于39种期刊中,文献量≥2篇的期刊10种,总影响因子22.05,文献累计数量61篇,占PubMed总文献量64.89%,集中度高。“脑心同治”载文TOP10的期刊分布。见表1。

2.3 文献的作者分布 作者统计不区分排名,CNKI数据库总共有9 200名作者参与文献发表,其中,赵步长、赵涛、伍海勤教授发表的文献资料最多,为主要研究者,其研究内容主要针对“脑心同治”理论体系的构建;李学林、唐进法[2]重点对丹红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方面进行研究;王兴东、李强[3]重点对丹红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有效性方面进行研究。万海同、杨洁红等[4]对丹红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较多。PubMed数据库总共有485名作者参与文献发表,主要集中在“脑心同治”代表性药物“丹红注射液”和“脑心通胶囊”药效物质基础(15篇)、分子作用机制(30篇)、药理作用(26篇)等方面研究,占比PubMed总文献量75.5%,其中,Xiaohu Yang等[5]、Zhang J等[6]对丹红注射液分子作用机制、质量标志物等方面研究较多。“脑心同治”研究TOP10的作者分布。见表2。

2.4 科研机构分布 科研机构统计不区分排名,CNKI数据库总共有4 500家科研机构参与文献发表,文献量≥4篇的科研机构75家,文献累计数量463篇,占CNKI总文献量9.27%,科研机构排名TOP10的共发表文献138篇,占CNKI总文献量2.76%。PubMed数据库总共有102家科研机构参与文献发表,科研机构排名TOP10的共发表文献89篇,占PubMed总文献量87.25%。“脑心同治”研究TOP10的科研机构分布。见表3。

2.5 关键词分析 CNKI数据库关键词总共4 160个,其中≥37次的关键词有61个,高频关键词主要有“丹红注射液”“脑心通胶囊”“脑梗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等。PubMed数据库关键词总共135个,其中≥2次的关键词有25个,高频关键词主要有“danhong injection”“naoxintong capsule”“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inflammation”“network pharmacology”等。为了获得“脑心同治”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及研究热点,用Ucinet6和NetDraw2.084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节点代表关键词,红色节点大小代表研究热度,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2、图3。

图1 “脑心同治”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CNKI期刊文献量(篇)构成比(%)PubMed期刊文献量(篇)构成比(%)中国实用医药25019.72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1829.51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416.09J Ethnopharmacol1422.95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6412.93PLoS One69.84中国医药指南13910.96Chin J Integr Med58.20辽宁中医杂志1017.97J Cardiovasc Pharmacol58.20中国现代药物应用866.78Sci Rep46.56浙江中医杂志836.55J Pharm Biomed Anal34.92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816.39Acta Cardiol Sin23.28内蒙古中医药806.31Mol Med Rep23.28陕西中医806.31Biomed Chromatogr23.28合计1268100合计61100

表2 “脑心同治”研究TOP10的作者分布

表3 “脑心同治”研究TOP10的科研机构分布

图2 CNKI“脑心同治”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图3 PubMed“脑心同治”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图2显示,目前中文文献报道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探究“脑心同治”代表性药物“丹红注射液”和“脑心通胶囊”既治脑血管疾病又治心血管疾病的科学证据,即治疗“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中医基础理论、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机理、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图3表明,英文文献报道的“丹红注射液”(danhong injection)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比“脑心通胶囊”(naoxintong capsule)占据优势,共同的研究热点依次为“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NF-kB信号通路”(NF-kB)、“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使用的“UPLC-Q/TOF-MS”方法等。

3 讨论

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的方法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数量关系及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科学技术的某些规律、特征和结构的一门科学[7]。

“脑心同治”理论经过9200名科技工作者在4500家科研机构进行近20年的持续研究,在569种期刊发表有效科技论文5090篇,完成了中医理论构建、实践升华,目前处于平稳的创新发展期,“脑心同治”在理论研究[8]、临床指导[9]、安全有效应用研究[10]、分子作用机制研究[11]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丹红注射液”[12]“脑心通胶囊”[13]等药物发挥临床最佳疗效,扩展了理论研究的外延,“丹红注射液”“脑心通胶囊”的深层次研究获得的科学证据又丰富了“脑心同治”理论的内涵,此研究模式也值得借鉴。

深入挖掘“脑心同治”理论体系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脑心同治”理论是“气血理论”的现代临床实践[14],其认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气”“血”[15]“瘀”“痰”[16]。心脑密切相连,唇亡齿寒,心脑血管病,一定要“脑心同治”,只有从多靶点预防和治疗才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理论[17]。陈迪[18]等从药物、靶标、通路、疾病多个角度出发,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采用文本挖掘、生物网络以及富集分析方法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间的潜在关联特征及具有“同治”功能的药物特性,从多个水平揭示“脑心同治”的潜在机制。不论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和炎性反应[19],还是重视七情内伤在心脑血管疾病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20],“脑心同治”理论的提出,必然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以期达到临床精准而高效治愈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Thayer JF[21]等通过神经心脏整合模型对大脑和心脏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Ritz K[22]等从血管病理学的存在导致慢性脑灌注不足作用机制方面阐明了大脑和心脏之间联系。因此“脑心同治”理论不仅具有坚实的中医基础学理论和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同时被西医学病理和临床所验证。

随着中西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不断的研究与深入,认为“络病”是贯穿心脑血管病变过程始终的病理基础,而“毒邪”则是导致急性事件发生的病因[23],多数医家推崇以“络病”和“毒邪”作为深入研究“脑心同治”的切入点[24]。目前,“络病理论”由于起步稍早,也得到国内较多学者的认可与支持,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25],但相对而言,“毒邪理论”尚欠完善与深入,应该加以重视及挖掘内涵,使之“脑心同治”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

系统梳理“脑心同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方法,为同类中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Kaihuan Wang[26]等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认为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降低神经损伤,但还需要更多循证医学的证据(RTCs)。Haiyu X[27]等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鉴定了脑心通胶囊16种主要活性成分。Li M[28]等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全面揭示了丹红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的体内、分布、代谢与清除规律。Huimin Xu[29]等揭示了脑心通胶囊抗氧化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H9c2细胞凋亡和自我吞噬。基于“脑心同治”中丹红注射液和脑心通胶囊的临床疗效安全评价[30-31]、分子作用机理[32]、药效物质基础[33]等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有必要系统梳理“脑心同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同类中药临床定位、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拓展“脑心同治”治疗疾病的外延,为创新中药的开发奠定基础。“脑心同治”理论开辟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新途径,先后研制成功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创新药物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等[34],切实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实现了从治疗走向预防的跨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使“脑心同治”的研究获得长足发展,造福百姓,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成立的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为“脑心同治”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基于“脑心同治”科技文献计量分析发现,“脑心同治”理论不局限于心脑血管,在其他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35]。郭炜[36]等根据“脑心同治”理论,纵览汉代至今数千年间从心论治不寐的处方,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新的处方思路和依据,也从文献角度佐证了“脑心同治”这一理论与治法的重要性。牛晶晶[37]等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避免糖尿病性低血糖患者产生不可逆性的脑心组织损坏,对改善糖尿病性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础,可进一步充实和拓展“脑心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外延,开发出更多的创新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