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进课堂,国学经典教学的诗意情怀

2018-12-24陈建霞冯宪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古诗

陈建霞 冯宪红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结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完美的呈现,更是我们中华儿女精神财富。它以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涵悠远,凝练了生动优美的词句,具有强烈的感人色彩。然而,怎样把我国国学经典的美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怎样让我们的下一代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我们下一代的文学素养,却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陷入了两难的境界:课堂上老师讲多了,国学经典的整体意境美就被弄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少了或者不讲,年幼的孩子很难逾越理解的鸿沟。怎样教国学经典,成为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一个难题。有的专家认为应该从儿童认知心理出发,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经验,古为今用,摸索出了一条不拘一格的“吟唱”教学方法。吟唱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是感人至深的,和歌曲的演唱是不同的,它不受音乐旋律的限制,也不受音乐高低和节拍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在意外之处展现诗意的完美情怀。

一、激趣诵读诗文,感受语言韵律美。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所以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诵读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在许多的教育专家和名师的成功教学案例中,诵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读诗歌的同时感悟韵律美。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开始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学生于是摇头晃脑,琅琅上口。然后指名读,以学定教,把握“朝、间、还、重”等词的读音。初步理解诗文大意之后,指导学生放低声音,轻声诵读,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了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感悟了诗文的意境;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之后,组织学生欣赏入境诵读;最后,配乐诵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船头,你的心情怎样?把自己此刻的心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纷纷随乐而诵,甚是沉浸。学生通过感情吟诵诗文,不仅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文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丰富了语言积累,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提升了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字词想象、动手绘图等手段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的魅力、体会其蕴含的美好形象,体会诗人无穷的意境,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领略诗文韵味,品味语言精炼美。

古诗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诗人往往秉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是在語言上千锤百炼,追求语言的艺术境界。这点我们可以从《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得到体现。诗人曾经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才选定为“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古人不但炼字,还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展现主体。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些诗句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教学中要紧扣句中字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的精炼。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应该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高处往下看,从低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动词“看”,短短十四个字,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庐山雄伟、高峻的姿态。学生通过扩展“看”的近义词,如远眺、近瞧、侧视等,理解诗人所站的位置和所“看”的不同角度。通过品味朗读,真真切切感受到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因此,教学中只有抓住古诗文特点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

三、展开想象翅膀,体会语言意境美。

在古诗中,诗人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人或事,与现代的生活往往相差很远,学生难于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现行的教材中,大部分的古诗都配有插图,但是由于插图的局限性和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学生很难在看图后便进入诗的意境。例如《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插图中只反映诗人“望明月”的情景,却未展现“思故乡”的惆怅。教师可引导点拨:诗人身在异地,望着月光,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左思右想很自然地想起家乡。到此,学生基本上体会到诗人因月光而陷进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一首好诗本身又往往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凭借想象中的画面再现情境。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在想象中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语言的美。

四、精读多背诗文,积累提升语言美。

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独特的音韵美,十分适合诵读。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字词、诗意,感悟古诗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诵读,并且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自然,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体会语言的音韵美。如《江雪》中的“千山”、“万径”使画面广阔廖远,格外沉寂;“孤”“独”分别修饰“舟”、“钓”,诗中描绘的渔翁正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心情;“寒江雪”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连起来,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把握这首诗深沉的基调,声调可以稍低些。诵读古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求,根据古诗的思想感情基调来确定诵读的速度、语气,准确地划分古诗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陶冶人的情操。在小学阶段积累更多的古诗文,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净化人的心灵。

五、小结

经典诵读需要持续进行,需要孩子们在快乐吟诵中体会诗词蕴含之美。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书香润心田,吟诵满校园。

陈建霞,冯宪红,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雪宫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古诗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