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典型和典型的萧红

2018-12-24周书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许广平萧红鲁迅

鲁迅逝世八十余载,“鲁学”一直是显学;关于鲁迅的文字,汗牛充栋。披沙拣金,去芜取精,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简称《忆鲁》)已然被经典化。如果它是一坛酒,鲁迅提供了原料,鲁萧二人的感情是酵母,萧红酿造了它,时间发酵了它,读者品尝了它,认可了它。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怀念鲁迅的文章中,它仍然不会被湮灭。

然而当年端木蕻良看了,却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

在端木蕻良(包括我)的初读印象里,这确实没什么可写的。

萧红一生执拗,她就这么写了,发表了,就这么传下来,发酵成一壶老醇酒。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就层次感而言,萧红的《忆鲁》和它相似:一读琐碎杂乱,二读似也有味,数读之下,意味愈益深长。

兵行险招。敢于拂逆读者的第一印象,萧红下了一步险棋。

于别人而言,萧红是非典型性的作家;但那经历,那风格,那性情,正是一个典型的萧红。

一、非典型的萧红

《忆鲁》写成时,丈夫端木蕻良文名虽弱于萧红,却也非泛泛之辈,《科尔沁旗草原》等捕获无数青眼,课本中《土地的誓言》情深意长。看走眼的人很多,岂但端木蕻良!但那不是端木们的错,“错”在萧红自己,萧红就是一个“非典型”的作家。

1、内容的生活化

先看几段名人忆、评鲁迅。

郁达夫《怀鲁迅》: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巴金《怀念鲁迅先生》: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响当当,内容高大上。它们共同编织起一个纪念伟人的模式;对于鲁迅这样的伟人,文章就应当这样写,这才是正道。

萧红不然,她偏偏躲开伟大、意义、主义、思想,专挑犄角旮旯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来写。就课文来说,它选择了这些内容:鲁迅的笑、走路姿势、深夜叮嘱送客、吃饭习惯、包饺子、做韭菜合子、开玩笑、随便对待自己的手稿、让车、等电车、休息、陪客、尝菜、包书。还好,终究是写到了工作,以及鲁迅知道自己病情后拼命赶工的几个片段。

2、生活的细节化

人的境界不同,有人为生活而工作,有人为工作而生活。伟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他们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无非配角而已,只是不安顿好这副皮囊就无法工作。近些年文艺作品更注重写伟人的生活,但那也是配角,是對工作的调剂,使伟人有点人情味。萧红不然,在《忆鲁》里,萧红调了个个儿,让主角退场,把配角升级。在这里,鲁迅融入碌碌众生之中,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作者不厌其烦,写得极为细致。兹举两例:

其一:让车、等坐电车回家:“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悠然地吸着烟。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地坐下。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其二: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这类“反意义”的细节俯拾皆是。萧红就这样深深陷在生活的细节中喋喋不休。她当然还没有完全避让那些“有意义”的细节如“包书”“工作”等,但这么多“反意义”的细节,让初读的人感到困惑:她到底是闹哪样?

3、细节的碎片化

每事皆有法,依法则规范,则秩序井然。文章也要有章法,最简单的章法就是归类,将琐碎的细节逻辑化。

《忆鲁》一类散记,要么以主题分,要么以情感态度分,要么以内容分;最简单的,是以时间先后为序,依次归位。初稿堆一批细节;再按标准归类;最后把所写细节斟酌加工,前后勾连适当过渡。

《忆鲁》基本上没有章法,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就哪里,想到什么是什么,爱谁是谁。若论章法,本文是一个反面典型,杂乱得很典型。写A部分时,想到了B,抓紧写上,再拐回去写A;写着C部分时,想到了A,抓紧补上,再回到C;有时竟至于ABC完全混杂在一起,看不出界限。

4、细节的罗嗦和旁逸斜出

凡人凡事,罗嗦就罗嗦了,问题不大:对象普通,不庄重深沉、不简洁有力一字千钧,都可以理解。但用来写鲁迅则不可,那必得字斟句酌,必得微言大义,深沉有岸谷。兹举一例: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若是其他作家,二三十字就完事了:“鲁迅先生坐在藤椅上抽着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到十二点。”

还有一些段落,和鲁迅关系不大,却常常是长篇大论。比如,“包饺子”一段共四百来字。前边写“我们”包、海婴闹、包得慢、许先生谈自己的经历等等,拐一大弯,只在末尾才回到鲁迅:“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虽然说响应了开头“明朗的笑”,但期间已经隔了万重山,属于典型的细节碎片化兼旁逸斜出。如果作者和对象都是普通人,这样写是要挨骂的。

5、态度的中立化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对于自己尊敬的人,话里话外都不免赞美甚至神化,从细节中引申出大义。萧红完全不理这一套。本文的大多数细节,她只是躲在身后静静观察,不着褒贬,你看不出她在赞成谁,反对谁。一例:

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也许海婴是对的,鲁迅认同;也许海婴是不对的,鲁迅掩饰;也许在许广平看来,这样的小事没必要无限上纲;但许广平和鲁迅的关系,许广平不能说得很直白,只好隐晦表达不满。故事讲完了,萧红自己在哪里?她听是听,把事件写下来。到底谁对谁错,她不说,我们也摸不透。这又是闹哪样?

6、情感的淡化

鲁迅和萧红的感情,是另一个话题;可以肯定的是,萧红对鲁迅是高度崇敬的。两个年轻人(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这时他们遇到了鲁迅。鲁迅不但接待,而且推荐,更为他们的作品写序,热情鼓励,使他们不但能够安定,且名声雀起。两个人最大的大腿是鲁迅啊!萧红为了随时聆询,搬到距离鲁迅更近的四川路,竟至于“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但萧红在处理细节时,没有面对“恩师”时的刻意煽情,而选择了内敛含蓄。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即使很好抒情的关节,在别人已经泪眼朦胧,她也恍若不经意地一掠而过,亦举一例: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候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坐着干什么?“写文章”;鲁迅是个斗士,又是个作家,他的斗志凝聚于一管羊毫,煌煌千万言,著作等身,都是这样一笔一画、一夜一夜艰辛铸成。他熬白了四壁熬白了黑夜,却如一节枯枝颓然倒下……这是我们惯常的思路。但是萧红全然避开了这些,只写他的背影,单调地重复着“还是坐着”“他还是坐着”,一个字的抒情都没有,多么吝啬、无情!

这就是萧红,一个大家摸不透、看不懂、非典型的作家。

二、典型的萧红

吊诡的是,这么一篇非典型的《忆鲁》,经受了岁月的淘洗,在回忆和怀念鲁迅的群文里,竟沉淀为一篇经典。

在文本里几番出入之后我发现:这密码藏在鲁迅身上,藏在鲁萧二人的感情里,更藏在一个独特的女作家身上。

1、特殊的經历——遇到伟人

鲁迅如果是位邻居大哥,此文早就湮灭无闻了;鲁迅不然,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不世出的伟人。他本来就深刻伟岸,被封神之后更加炙手可热。“鲁学”著作连篇累牍,第一手资料却不多;不多之下,客观退位,溢美为尊。一番烹炸煎煮,鲁迅还是“原味的鲁迅”吗?这时,萧红以其率真大胆、不虚文伪饰的《忆鲁》为大家提供了更加真实自然的“素”的鲁迅形象。《忆鲁》不但是一篇散记,而且是一篇珍贵的史料。对于史料而言,最好是让情感态度放两边,事实站中间,一切交给事实。在〈忆鲁〉里,态度的中立、情感的淡化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近来读一批关于鲁迅的文章,都以之为母本,考证鲁迅的本末行藏。

读者对伟人鲁迅是熟悉的,也赞赏他的伟大,但他们也想了解一个平凡的、接地气的、生活化、有人情味的鲁迅,想从中发现伟大如何在平凡之中孕育、出生、成长,甚至只是想满足一下对名人隐私的好奇。萧红满足了他们。

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文的经典性取决于鲁迅,而非萧红。使它经受岁月炙烤而不能熔化的,正是鲁迅本人。

2、特殊的情感——发酵剂

这是一桩公案,众说纷纭。读过一些鲁学著作之后,我发觉:鲁迅之于萧红,有恩如父,有教如师,有情如恋人。只是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两个人尤其是鲁迅的处境和道德自律,使两个人维持着“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微妙平衡。鲁迅是人不是神,却又不是随便的人,他自律极强。萧红不仅仅每天都去,而且舍不得走;鲁迅既不捅破,更不以为忤,乐得红粉绕膝;许广平作为女人、尤其是鲁迅的女人,心细如发;然惮于鲁迅,内心愠怒而讷于言,只能勉强作笑。这些都有本事可查,只是不在论题之内。我的重点是:由于萧红对鲁迅的深切依恋,无论许广平欢迎与否,萧红乐得常去鲁迅家里,和这一家人为期近两年的亲密接触。这使得她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有她亲见的,如做韭菜合子、包饺子,也有听许广平转述的,如鲁迅的作息,尤其是深铭人心的工作场面:自子夜至黎明,“鲁迅先生还是坐着”“鲁迅先生还是坐着”“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萧红以自己女性的温柔,女性的崇敬、依恋和缠绵不舍,泡在鲁迅家里,得鲁迅亲炙之余,使自己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忆鲁》既以散记名世,也以史料流传。

敢爱敢恨,情无反顾,顶着世俗的非议,每天往返与四川路的家和大陆新村之间——这是典型的萧红。

3、萧红作为女作家的特质——关键

萧红是个有才华的女作家。她有惊人的细节表现力,文字有强烈的画面感;在《忆鲁》中,萧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她一边是罗嗦的,一边又是简练的,一边是碎片化的,一边又暗合“意识流”;一边是平静的,一边是炽烈的。总之,她一边是失控的,一边又是在轨的。她以才华把它们统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复杂的美;而对于萧红自己来说,这美又如此简单而自然。因为那恰是她的特长。

(1)惊人的细节表现力——画面感。

生活化如果没有细节支撑,那就是一堆流水账。《忆鲁》本是一堆流水账,但是语多精彩,灵光时现,那是细节的力量。惊人的细节表现力,体现出浓重的画面感,这是“具有萧红特色”的生活化。萧红不像别人,为细节做铺垫、补充。她吃相难看,直奔主题,生动形象、具体准确,使人如在其境。举两例:

其一:“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咳嗽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大人物的真性情。

其二:“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刚……就……”心情急切、动作敏捷,“扣”和“伸”具体准确,“不顾一切”,那种义无反顾。这是有旁证的:许广平回忆道,鲁迅行动敏捷迅速,风风火火,加之衣装寒碜,曾在店铺里被怀疑为扒手。

有人说萧红“文字明丽细腻”“形象性强”“诗画交融”,这是准确的。这类细节,文中俯拾即是。在片段中捕捉画面感,在萧红并非偶然。萧红中学时对绘画既有兴趣又有长才,绘过画参过展,与萧军等组织过“画会”,也为自己的《生死场》设计封面。她对画面、对形象、对状态、对色彩的敏感,在当时女作家里是不多见的;这一点上,本文与《呼兰河传》可以互证。

(2)碎片化的特殊意味——情到深处。

读《忆鲁》,恍然觉得萧红不像在“写”文章,而是面对一知己,深夜倾谈,旁边放着录音机,照实录音,抄印而成。有流畅,如“包饺子”;有停顿,如鲁迅去世前几天;有罗嗦,如“尝菜”一段;有绵密,如深夜嘱许广平送“我”一段。随着细节的流淌,情感在起伏;随着情感的流泄,语调、语气、语速也在变,或快或慢,或松或紧,或高或低,或笑或怒,或悲诉或低泣。一边读着文本,可以想象到她的神情、听到她的气息。沉下去认真体味,简洁固然深沉,罗嗦更是一段无法了断的惦念;章法固然清晰,杂乱更是一堆无法开解的情丝。章法是经验的总结,而萧红不要总结,也无法总结,想起鲁迅静不下心,她只有碎碎念,像祥林嫂一样混乱地、罗嗦地、颠三倒四杂乱无章地重复着“我真傻”。

不讲结构,不加整理,纯任自然,情缘意动,言随情出。这不就是意识流吗?意识流未必是作者的刻意追求;而任语言随意识和情感而自然流动,这本是萧红所长,也源于萧红对鲁迅的深情,是特长和情感的共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无技巧是最高的技巧”,在萧红这里,意识流是“无技巧”,是巧合,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回忆去世的尊长时搔首弄姿卖弄奇巧,即使鲜衣怒马倾城倾国又怎能感动读者?

(3)罗嗦之外的简练——疏密相间。

《忆鲁》中的罗嗦,体现在段与段间、句与句间,比如那句著名的“鲁迅先生还是坐着”。她的罗嗦,既有女性的缠绵温婉,又有特意的反复;既是敬佩,又是心疼。情似密云浓雾,萦绕在大陆新村的三层小楼,挥之不去。但在每段每句之内,却多简练。举一例: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段落之间有重复,但段落本身很短,句子极简,“一夜未眠”“终日喘着”,一字不多。

这样密中有疏,疏不间密,疏密之间互相衬托,俯仰生姿,形成一种参差美。尤其在最关键的部分,笔触极简,沉郁顿挫,力透纸背。

(4)态度的中立化——共情和尊重。

蕭红写《忆鲁》时,鲁迅已去世3年;未亡人许广平仍然在世,两个女人当年未必很和谐,但鉴于鲁迅的关系,至少维持着和平;许广平对萧红也关爱很多,在《忆鲁》里许广平深夜冒雨送萧红回家,帮她等小汽车,并且一定是许广平自己付钱。虽然这些事都是鲁迅叮嘱,事却得许广平去做。现在两个女人都失去了亲人,有着共同的悲伤;许广平又有师母之尊,所以萧红讲述时比较小心,唯恐伤害其中一位。比如“尝鱼丸”一段,直叙其事。究竟鲁迅这样做对不对呢?许广平那句“学不了”到底是对鲁迅的埋怨还是真诚的赞美呢?作为旁观者,作者有什么看法呢?萧红面对这些情节时的沉默,既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对逝者一家的尊敬。“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客观上使得《忆鲁》更具史传性质,给后人更多自我解读的空间。

(5)情感的淡化——静水流深。

白朗说萧红“神经质”,许广平说萧红“感情胜过理智”。鲁迅去世,萧红非常难过,后亲赴祭典。疗伤三年,哭也哭了,痛也痛了。情深依旧,只是情绪已经大为平复。因此,我们读到的《忆鲁》,情感淡淡的,并不如萧红一贯的性格和语气。思路仍然混乱,情绪却已平静,这是内化了的悲痛,升华了的悲痛。让人印象深刻的文末几段:“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咳着。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此是本文情绪最为激动处,作者极力控制。到“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一句,读者似乎听到:声音颤抖,一字一顿,努力憋住哭泣,含着血和眼泪说完最后一个字,沉默良久,化为一声深重的叹息。皮肤虽然长好,悲伤已勒进血肉,里边还在疼痛,讲述时伤疤带着血丝撕扯着渗出来。所以才质朴,才沉郁,才深刻,动人心弦。

(6)作为一位情感女作家的特质。

和男性相比,女人更感性;同是女人,许广平曾是斗士,萧红是情感作家。关于政治,她也许所懂不多,也许根本不关心;对鲁迅她很崇敬,却未必全懂。她只是很朴素地爱戴着这个帮助过和帮助着她的父亲、恩师和恋人。所以我们看到的萧红,在文章里切切察察一堆生活细节,却不侈谈他的成就、观念、思想。她只知道他有多努力,知道他在做着伟大的事。读者从文中解读出鲁迅的什么品质,未必是她讲述的初衷,而是不自觉的渗出;她也没想到评价鲁迅,更不会像男作家和女斗士那样规范而时髦。所以她的语言显得平实而自然,没有政治术语,没有主义和理论。和其他人的回忆录相比,就少了很多公文和口号气息,多了点人气。这才是最朴素的贴心。她说:“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和鲁迅有着一段深度交往,对鲁迅怀着复杂而独特感情的、有着独特风格和气质的情感女作家,这就是萧红;《忆鲁》就是深深印着她个性化烙印的、典型的“萧红体”。

和其他所有人相比,萧红是不同的,这是“非典型”的萧红;不拘俗套,一贯遵循自己的风格和气质,从自己独特的经历、情感和体悟出发,写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的“素的鲁迅”,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萧红。《忆鲁》就是这样一篇把“非典型”和“典型”的萧红统一了的、杰出的情感传记。

周书伟,广东中山市南朗云衢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许广平萧红鲁迅
鲁迅批阅许广平的“模范文”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许广平: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鲁迅《自嘲》句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
做鲁迅的女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