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语文质疑能力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8-12-24华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金龟子社戏松树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运用质疑的方法,创造性的去发现并解决各种语文阅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当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质疑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创新的开放式的课堂阅读学习时,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可以从批判性质疑、换位性质疑,理解性质疑等三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书后练习——进行批判性质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把“批判质疑”列为“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我国古代的学者强调的“学则须疑”“学贵有疑”,充分证明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的问题,变成学生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对书后练习中关于课文主题、语言、结构等方面的论述生疑、质疑,通过对疑点分析、识别,进行推敲、解析,探究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探究意识。

如:在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一课开始学习时,我问学生:“预习后你有什么要质疑的?可以是对课文内容,也可以是对书后的练习。”有学生针对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一提出质疑:“练习一中说,那夜看到的戏是好戏,那夜吃的蚕豆是好豆。可是,我觉得社戏并不好看,大家看了都打哈欠,而且是没有看完社戏就提前回去了。至于蚕豆,连我们都没觉得它有什么好吃的,农村的孩子更加不会觉得有什么稀罕的,作者说那豆好吃,有点矫情的意思。”学生提出的这个疑问,带有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强烈的反叛精神,一下子引起其他学生纷纷响应。我想就由这个看起来简单,一下子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入手,调整教学流程。于是,我先表扬了这个同学的批判质疑的精神,肯定他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来思考。再启发同学:“从你们的角度看,社戏不好看,豆子不好吃。但是,从文中的‘我的角度看,社戏好看吗,豆子好吃吗?你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场社戏,品味到的仅仅是一些蚕豆吗?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去深入阅读课文。”学生自然带着批判质疑的眼光,结合自己所质疑的问题,认真地再读课文,兴致勃勃地探究。在质疑、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入原文中被课文所删除的内容,让学生用批判质疑的眼光品尝那个夜晚的蚕豆、看待那群人、品味那场社戏,从而理解到作者写作的深刻目的,顺利解决了教学难点。

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借助书后的阅读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批判质疑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质疑批判中,主动探究,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二、利用多角度想象——进行换位性质疑

想象是语文思维的基础,学生的语文想象力是衡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上有很多课文充满着灵性,洋溢着激情,为培养学生语文想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限的可能。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时,可以独辟蹊径改变思维的角度,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对这些课文的文体、内容、人物进行换位性质疑研究,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换位性质疑的能力。

如《黔之驴》,对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其故事大意,理解黔驴技穷的常规寓意并非难事,但是,在阅读中有学生提出质疑:“除了传统的认识外,从今人的角度我们是否可以重新理解这个寓言故事?”面对这个有价值的质疑,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性阅读”,想象自己是老虎、黔之驴、好事者等不同的角色,变换角色来复述故事,来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多角度去解读这个寓言故事,除了黔驴技穷的寓意外。如让学生站在老虎的角度设想,该如何去试探驴子的本事呢,要克服“三怕”,先不要怕驴子的庞大的体型,再不要怕驴子的高声的叫喊,最后不要怕驴子只会用后蹄子踢的本事,知己知彼,最后发力,一举拿下驴子,喝驴血吃驴肉;也可以站在驴子的角度设想,原来生活的好好的,偏偏遇到个好多事的人,把自己骗到贵州来,扔到山下就不管了,后来碰到只狡猾的老虎,貌似客气,最后露出凶狠的面目,杀死了自己,还落得个“黔驴技穷”的孬货丑名;也可以从好事者的角度来反省,本来在外地看到这么个体型庞大,叫声响亮的动物觉得很稀奇,就把它作为珍稀动物运到贵州,没有想到它没有什么本事,只会点三脚猫的功夫,碰到山大王老虎,简单一交手,就被老虎打败了,葬送驴子的性命,还使得自己落下个“好事者”的恶名。学生多角度的想象,多角色的体验后,在教师启发下,分析成功的原因,反省失败的教训,学会换位性质疑,从而对寓言故事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在语文阅读课堂中,要让学生在多角度的想象中,学会感受换位性思考的快乐,从而充分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换位性质疑的能力。

三、整合课外资源——进行理解性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放手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有力延伸语文课堂的时空,加大阅读教学的拓展范围。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与课文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链接,这样课内外相结合,理解性质疑,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習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蝉》这篇说明文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了解观察的趣味、科学的精神等书本上一望可知的知识,要通过合理链接,引导学生对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产生兴趣,并产生质疑:“为什么《昆虫记》这类科学小品能具有如此的吸引力?”

教师可以将原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松树金龟子(节选)》一文链接过来,可以先让学生去图书馆查找有关介绍松树金龟子的文章,或者运用网络搜索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知识;也可以指导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松树金龟子的习性;或者把语文学科和生物学科融合,请生物老师从生物学的角度先讲讲松树金龟子,看看生物老师是如何从生物分类、外形、生存环境(分布地域、数量、温度、对植物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生活习性、内部结构、经济价值以及认识节肢动物的特点等方面来讲解自然科学知识的,然后将所搜集整理的松树金龟子知识和《松树金龟子(节选)》课文进行对比,了解科学小品带有文学色彩、从激发阅读兴趣出发、普及科学知识、语言通俗活泼的特点,再把部编版的《蝉》和苏教版《松树金龟子(节选)》从内容和写法的异同上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昆虫记》这部科普佳作的艺术魅力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语文教师有效整合课外资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培养了学生合理的思考、大胆的探究、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也能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所处的自然、城市和社会,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

我们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时,应充分挖掘语文学习的各种资源,拓宽语文质疑探究的天地,培养出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自觉掌握并灵活运用比较性质疑、换位性质疑、理解性质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依赖上语文,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生存的方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张廷修.利用教材缺憾培养质疑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0:65-66.

华东,江苏南通市虹桥二中教师。

猜你喜欢

金龟子社戏松树
金龟子 快乐童年守护人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松树金龟子
忙忙碌碌的金龟子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